|
回答 |
与许多发达国家国情不同,中国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消费水准较低,生活节奏也慢,时尚和风气流通的速度也慢,所以,许多“过刊”其实并不过时,很可继续销售,文学类、生活类、保健类更不用说。其实,自2000以来,三五年就更新一次。这主要指科技领域,人文和应用学科,或普及性期刊,涉及的知识基本上一二十年都差不多。
比如国内的《文明》是一本地理文化类刊物,其风格仿美国国家地理,质量很不错,定价20元。许多刊物现在都把封面出版期号弄得很小,但是读者往往也并不在乎,因此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期刊时效的实际问题。
在杭州,卖折价书的五元书店达几十家,生意比新书店还好。如果办一些过刊店,生意也肯定会一样兴隆。我国目前的过期报刊除了做一些合订本外,大部分送到纸厂化浆。如果有比较成熟的过刊市场,可以减轻杂志备货的后顾之忧,期发量有可能大幅上升。中国有9000多种刊物,但发行在25万以上的仅140种,百万大刊更少。近年来,随着期刊品种的大量增加,期刊单刊发行量总体出现下降趋势。这与缺乏过刊处理机制有直接的关系。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