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金鼓齐鸣 音传万里——安志顺打击乐艺术探讨

本文将安志顺做为研究对象,在他本人、亲友、同事的口述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志顺人生史的梳理,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客观阐释其创作、演奏以及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从而探讨安志顺对当代民族打击乐发展、传播的价值及意义。

第一章安志顺打击乐道路初涉

二、研究现状

(一)安志顺相关研究

1.著作类

“安志顺”相关研究著作,有专题类著作《鼓动生命——安志顺击乐艺术70年》一套。该书由安志顺、安源主编,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出版,分为2016年、2017年两册。第一册共两本,除作品谱例外,记载了安志顺16首打击乐作品简介;多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题词;以及数十张安志顺学习、演出、访问及教学照片。书中记载了一些音乐家,如席强、金广纪、李真贵、朱宗庆等人讲述他们与安志顺相处的点滴;还有部分学者对安志顺作品的评价,如朴东升评价《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称“一文一武、一禽一兽、一静一动、一幅似水墨画、一幅如油画,这是多么精巧的艺术构思,又是多么独具匠心的艺术精品,虽是小合奏,却是大手笔”①;以及部分学者题词,赞扬安志顺在民族打击乐领域的贡献与地位,如乔建中题词:“老虎鸭子横空出,鼓宴六骏续华章,神州鼓声动天地,最是安君铸辉煌”①,黄翔鹏:“古有花奴,今推志顺”②,画家阳太阳称其作品具有“形象创造之美”等等。

第二册共三本,前两本为作品谱例,第三本《图文之部》收录了安志顺15首作品的简介、8篇安志顺本人写作的论文、24篇亲友评论,数十张演出、讲座、媒体采访、音乐会海报图片;以及6篇安志顺组织成立“陕西省打击乐学会”的相关文件、发言稿。其中,安志顺本人写作的文章《丝路金石声——见证<金石之声>音乐会的启动与传承》中,详细记载了1985年至2007年举办的五届“金石之声”打击乐专场音乐会,以及每届音乐会的演出地点、演出节目以及参演人员等。《鸭子拌嘴和老虎磨牙——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开发与运用》《大唐六骏——简述昭陵文化及其他》《情在声亦在——我看留南锣鼓》三篇文章,安志顺从创作者视角,通过解读史料、音色的开发与运用、节奏设计、音乐形象塑造等方面对自己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进行阐述。第一篇文章中,安志顺就从作品内容的构思、乐器的选择、音色的开发、音乐形象的塑造四个方面讲述了他的作品,在对内容的构思上,安志顺指出民间鼓乐和西安鼓乐中有许多以动物为题材的乐曲,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在乐器选择上,从作品的内容出发,根据不同乐曲表达的不同风格选择乐器;在音色开发方面,安志顺指出:“从乐器的音色、音量,甚至形状都做了比较,对不同部位和不同敲击方法发出的不同音响做了选择和确认”③,以此达到乐曲内容的体现。

第二章安志顺打击乐作品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安志顺代表性打击乐作品分析

一、戏剧性表演配乐打击乐作品

《老俩口比干劲》(1958年)是安志顺创作的第一首打击乐作品,被他称为“舞蹈小品”和“情境打击乐独奏与舞蹈伴演作品”。应时代背景的需要,讲述了一对年迈夫妻在天还未亮的凌晨,提着锄头偷偷干活,由此引发吵嘴、逗趣的故事。因生动地塑造了务农夫妻幽默、诙谐的音乐形象,而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推动了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一扫过去封建迷信、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创作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也号召着群众积极投入劳动生产工作,在文艺界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双重影响下,陕甘宁边区创作开展了一系列文艺作品来鼓舞群众参与生产运动。西北文工团作为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文艺表演团体,于1958年编排了节目《老俩口比干劲》,安志顺回忆称:“当时领导说有一个舞蹈,让我去为打击乐伴奏,他们跳舞我给打,两个演员来了,我拿起就打,打完就认可了,就成了”。

安志顺在其文章中说到:“由于人物处理的不同(卡通式的,非常夸张的动作运用),给音乐伴奏提出了许多具体而特殊的要求,例如怎样用敲击乐表现舞中的两位不同性格的老人;怎样实现摸黑、开门、吵架、挖地、笑声以及这个舞蹈的时代背景等”。②为了呈现人物性格和形象,他着重于乐器编配、演奏技法、锣鼓点三个方面进行创作。

第三章安志顺打击乐艺术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成立陕西省打击乐学会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趋势,全国各地相继成立音乐学会,中国民族音乐由此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和重大突破。陕西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活跃地,有着丰富的音乐品种和大量的艺术人才,这些陕西籍音乐家们以民族器乐为主体,相继成立了陕西省板胡学会、陕西省二胡学会、陕西省秦筝学会等群众性学术团体。

陕西民间锣鼓艺术多样,诸多锣鼓队、鼓乐班、铜器社在这片土地生存,从声势浩大的表演锣鼓,到配合其他音乐形式演奏的伴奏锣鼓,再到可独立表演的清锣鼓,花样杂陈、品类繁多、覆盖广泛、人数众多。②杨荫浏所撰《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考察报告,提高了音乐理论界对陕西锣鼓艺术的关注度,为其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诸多学术理论积淀;各专业院团协同陕西籍打击乐音乐家创作的系列作品及音乐活动,为陕西打击乐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陕西的民间鼓乐却大都各自存在,交流甚少。如何能够使陕西的锣鼓乐统一起来,走出陕西、走向全国,仍是陕西锣鼓乐面对的问题之一。

安志顺就此表示:“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发展状况是很不平衡的,很不普遍的,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再则,打击乐艺术大都囿于其它各门类的艺术之中。长期以来,打击乐艺术不仅缺乏一种纵向的联系,而且更乏那种横向的联系。这种情形致使一些成功的经验往往得不到重视,得不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广和提高。而对其不足之处也长期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克服。这种状况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利于打击乐事业的发展。若再得不到改革,打击乐界仍然难以形成一种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学习,集思广益,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更难适应当前省内、国内及国际方面音乐事业日益发展的形势。”

第二节创办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

一、艺术团概述

1994年,62岁的安志顺从陕西歌舞剧院离休,与鼓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不甘心赋闲在家,5月便与妻子宫静子一同,创办了无政府资助的专业打击乐艺术表演团体——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该团以演奏安志顺的打击乐作品为主,先后赴中国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西安、湖南;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丹麦、新加坡、挪威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演出。

艺术团成员大多为安志顺的亲友、学生,包括安志顺的妻子宫静子、长子安源、次子安涛、孙子安川、安益民、宫定远、张曼石;以及陕西各艺术学校、省市级艺术团体中的专业打击乐演奏家,如陕西省艺术学校张文宏、西安市艺术学校昌继红、陕西广播民族乐团王小庆以及陕西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西安市歌舞剧院民乐队的打击乐演奏家们。③除打击乐演奏员外,还有部分舞蹈演员。因为该团是自发性民营机构,每月没有固定工资,有演出的时候才会有收入,所以成员流动性较大。

艺术团成立之初,由于没有政府资助,发展颇为艰难,连排练场地都是安志顺与安源自行解决的。安志顺向陕西歌舞剧院借了一个闲置的锅炉房,后来被团员们称为“锅炉房排练场”,为了让排练场地好看一些,安志顺一行人用石灰在锅炉房的门口粗略的写下“打击乐团”四个字(图3-1),并用白布将屋内的空地与锅炉隔开(图3-2),这边是艺术团的排练场,另一边是歌舞剧院的锅炉房。安源与笔者讲述时都不禁感叹当时条件的艰苦,冬天冷、夏天热,经常因为屋子里烟雾太大而被迫中止排练。

结论

1949年以后,由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器乐处于百废待兴的生存状态,民族打击乐相较于其他乐器而言,发展要更为迟顿、缓慢。基于本文的分析可知,安志顺作为当代民族打击乐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为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做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丰收成果。

他使民族打击乐得到了更好的表现。首先,他的作品中保留着大量民间音乐形式与风格,比如他对戏曲打击乐锣鼓程式、民间鼓舞演出形式的继承,对“清锣鼓”“细乐”“表演锣鼓”等鼓乐风格的继承;又如他对民间曲牌名称的借鉴,对史料的再现...无一不体现着他的创作背靠传统、有根可寻。其次,不同于以往民族打击乐作品的按部就班,他的作品致力于开发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研制适合作品音色的乐器,并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打击乐相结合,丰富了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最后,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他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即对音乐形象的深度塑造,在他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完美结合的,看到他的标题,听到他的音乐,会让人不自觉得感叹,原来鸭子是这样拌嘴,老虎是如此磨牙,骏马竟然有十一种奔跑的形象。可以说,安志顺重建了民族打击乐表现形式,为打击乐作品创新带来了很好的启迪与思索,是当之无愧的开路人、奠基人。

他使民族打击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安志顺不足15岁便开始了音乐活动,耄耋之年还致力于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多次参与国内外打击乐学术活动,开设大师班,主办音乐交流会,辅导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排练,积极推动着中国击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网络)

上一篇:MIX唱法与BELT唱法在音乐剧中的推广及训练探讨——以《虎门销烟》女主角“倩娘”为例
下一篇:健康教育个性化护理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