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基于素质教育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通过剖析素质教育及个性化培养的内涵,分析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构建了依托素质教育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式教育,也不同于大学阶段的社会需求式教育。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因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探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在传统的、常规的模式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创新,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素质教育及个性化培养内涵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一种以提高接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身心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又称为素养教育,其内涵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育良好个性为目标的教育。我国已经开始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追捧,有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问题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更突出的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2、个性化培养的内涵

 

  个性化培养是以个性充分发展为突破,体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重视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最大优势在于个性化,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真正实施个性化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多元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知识创新、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社会也为个性的展示及个性的塑造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_2020)》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活、活泼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因材施教,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12l由此可见,纲要为今后教育改革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也为个性化教育理念找到了理论依据。

 

  研究生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后备军,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国家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往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是以单一的、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模式规划和制定的,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独具个性的潜质和差异的存在。

 

  对于每一个研究生来说2-3年的学习时间,不但要掌握知识体系和科研技能,也是形成科研思维的关键时期,在读研期间,导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自身的特质,寻找一种适合其特点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同时也可以实现研究生自身在本专业学术水平上的进一步升华。

 

  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是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体现研究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针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营造环境、创造条件,使每个人在学业结束时得到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成果。在我国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由于体质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分析得知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单一的、缺乏灵活性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②不同学科的培养目的过于雷同,不能很好地展示个性化发展;③研究生管理者和导师的教育管理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服务;④各培养单位不能很好地为研究生群体提供宽松适度的学术研究环境。以上诸多原因导致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成为制约国家竞争力提升的绊脚石。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构建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更多的探索未知层面专业化的创新教育,而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依靠导师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生培养机构开始注重提升培养质量,如何开展个性化培养、注重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所谓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或手段。首先是不同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比如产业经济学专业注重培养的是能否独立解决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以及参加社会调研环节,而机械制造类专业则强调的是培养能否独立承担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以及参加教学实践环节。其次是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有个性化,比如有的学生适合基础理论研究,而有的学生则更适合结合生产实践。

 

  基于素质教育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依托导师研究领域形成的“3D”立体型个性化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是以解决导师研究领域内的科研问题、协助导师完成其科研课题中一部分内容为依托,以基础学习、定题开题、自主研究、论文完成等四个主要阶段为轴线,由导师根据每个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兴趣爱好、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每个研究生量身定做选择适合的研究问题、安排科学合理的研究任务,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指导。这种立体型研究模式使得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科研素养等三方面形成三维立体螺旋式的提高,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促进研究生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第二、依托学科的互融性构建的交叉型个性化培养模式。目前科学领域正呈现出不同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交融、多学科协调整体发展的态势。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及研究机构在这方面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现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性不够、学科问的相通性不高、学科间的互补性不强、培养目标的前瞻性不够明确。

 

  交叉型个性化培养模式就是在尊重各个学科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多学科问的交叉和互通,通过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构建形成新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适应性强的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打破个学科问壁垒的同时,整合有效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协调整合多个跨学科专业的科研机构、实验中心等,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多方面的支撑和平台,拓宽的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优化了知识结构,改变封闭、僵化的人才培养现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构建了一种创新型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第三、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在借鉴德国和美国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的。但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不能很好地衔接问题,不能将社会各方面资源有效的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要想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兼顾研究生培养中个体自身差异及各种相关利益者的合理诉状,探索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开放度,面向行业、企业以及各种用人单位,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基地,开展校企项目合作等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增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四、结束语

 

  当今时代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培养必须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研究生群体作为高层次人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的创新,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作者:卜志国 袁胜亮 刘渊 来源:留学生·下旬刊 20161

上一篇:共享经济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论文(共2篇)
下一篇:提高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