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侗戏角色“宁赖过”的喜剧性表演

  【摘要】侗戏角色不为人们所关注,其戏剧意义值得研究,尤其是侗戏中的配角“宁赖过”。“宁赖过”是侗戏中极为有意义的一个小角色,他对于戏剧情节的发展虽然不重要,但是在戏剧演出中他活跃剧场气氛的作用尤为突出。对于以长戏为主的传统侗戏,经常是只见其舞而难听其音,“宁赖过”的喜剧性表演成为吸引观众的焦点。


  【关键词】侗戏角色;宁赖过;喜剧表演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22-02


  “宁赖过”是侗戏丑角中的一个小配角,登台时间不长,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不如其他的角色,所以不为人们所关注。但是侗戏中的这样一个小角色,为侗戏增添了喜剧效果,是侗戏生命力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宁赖过”的民间含义


  丑角“宁赖过”又称为“WeexLuslal”(为路腊),意为通过滑稽与幽默的方式逗人乐。主要表现在行动上的可笑,是喜剧中逗人发笑或是悲剧中调节气氛的角色。此类丑角可以归之为笑丑或者是动作丑,与侗戏中的的恶丑不一样,“恶丑是侗戏里从人物的道德层面上所作出的一个角色类别,其界定的标准是演员所演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给代表人类正义、美好人性的正角带来灾难与不幸,主要在侗戏悲剧中出现。”[1](P74)当然这两种类型的丑角不是毫无相关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突出的一面有所差异。“宁赖过”表演特征较为鲜明,主要以丑的行动逗人发笑。


  “宁赖过”在侗戏中的作用是活跃舞台气氛,表演以跳为主,也有风趣幽默、滑稽可笑的说,甚至有“可恶”之人的行。其“跳”要求轻、巧、快;唱腔贴近生活;嗓音美丑不拘,不受曲调限制。为达到演出效果,“宁赖过”在表演时往往会故意走调、偏调或有意加重某一关键字词。表演中若有三个人物,“宁赖过”必居其中。唱“哟嗬晰”时,若有“宁赖过”在场,一定要跳到结束。


  “学习外边,效仿汉家,拿唱戏作热闹。”“热闹”贯穿侗戏始终,根源就在于幽默滑稽的“为路腊”,“为路腊”是生活之词,其实就是开玩笑的意思。


  “宁赖过”与学界的侗戏小丑,虽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是在本质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方暨申先生在六十多年前看到“宁赖过”时,他说:“侗戏只有小丑这个角色比较独特,走路是蹦跳式的,出台时先扭身跳到台前,一亮相,一扭身。”[2](P117)李瑞崎先生一直从事侗族文化工作,他说:“侗戏唯小丑在表演行当上特色最浓。”[3](P210)特色最浓主要表现在“宁赖过”的动作上,尤其是其跳跃的步伐完全有别于侗戏的其他角色,故而又有人把小丑“宁赖过”称之为“跳丑”。实际上,“跳丑”与侗族所说的“宁赖过”在内涵和外延上并不完全一致。“宁赖过”包含了跳丑,但是其还有语言行为方面的诙谐与滑稽,由于语言的幽默诙谐,因此在侗族戏台上“宁赖过”就是一个逗人发笑的角色。


  二、“宁赖过”的喜剧性表演


  “宁赖过”在本意上是笑丑,是一个喜剧性的角色,营造轻松愉快的剧场氛围,观众从中收获喜悦。从动作上看,丑角“宁赖过”跳出了“细脖子阳间人”的特性。侗族人认为自己是瘦弱的,故而自称“细脖子阳间人”,这“细脖子阳间人”一蹦一跳的走路方式,就是“宁赖过”的特色,再加上“一亮相”“一扭身”等对走路方式的变形,达成了反常规的丑化,生发了喜剧效果。


  丑角“宁赖过”以“动态”为主要表演特征,有时步履轻盈、动作灵活;有时则动作缓慢、生硬僵拙。与成熟的汉族戏剧不同,汉族戏剧里丑角表演技艺高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而侗戏里的丑角在表演上随意而自由,是对汉族戏剧里丑角表演的模仿,要求不是很高。


  剧本是一剧之本,但是对于侗戏丑角“宁赖过”来说,是没有剧本的,因为侗戏剧本是歌本,如侗戏《李旦凤娇》,其剧本内容是5460行的唱词;《梅良玉》的剧本有五百多首唱词,近代创作的侗戏《珠郎娘美》,其剧本内容也是二百多首唱词。对于丑角“宁赖过”怎么表演在剧本里是没有规定的。而戏师多为年纪较大者,在动作表演上没有太大的优势,故而对“宁赖过”的表演也没有做出一些具体要求。使得“宁赖过”在表演上较为自由,显得无拘无束。走路一蹦一跳,出台时可先扭着跳到台前,有时扭身做一个鬼脸,再加些插科打诨来活跃舞台气氛。丑角有时跟着正角走规范的“∞”字步,但是丑角“宁赖过”走的是变形的并极为夸张的“∞”字步,并根据情况加入一些跳的动作。这些动作多不是戏师的设定,也不是戏本的规范,而是演员的体验和自由发挥。


  侗戏是戏师中心制,戏师选择丑角演员的主要依据是其在生产生活中练就的身体技能和说话技巧,并以此作为表演基础,尽量让其自由发挥。因此,在侗戏表演中,每个丑角演员都有自己的一套跳法与表演程式。


  那么侗戏动作丑角“宁赖过”跳出了什么特性?他们为什么要突出“跳”呢?侗族是一个勤劳的山地民族,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常常是农忙时节上山做活路,农闲时段下河放排打鱼。由于侗族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侗族人大多长得瘦小,是“细脖子阳间人”,这样的身体条件使他们普遍拥有“跳”的特长。虽然侗族人的跳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是具有很多戏剧意味,这不是日常生活中单纯的跳跃,而是一种全身性的整体性的跳。


  舞台上,只见“宁赖过”细脖子小头一转,紧接着迅速把蜂腰一甩,屁股一扭,小脚一翘再一拐,加上一件破衣裳还有一条缺腿裤,还有脸上“胡乱画”的丑妆,喜剧效果立刻呈现出来。侗戏没有道具上的繁复与精致,主要通过“宁赖过”的身体将一切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彰显其魅力。


  也就是说,丑角演员的身体就是最好的道具也是最好的丑角材料。如从江洛香镇归和村戏班剧目《不呀》中的丑角老代,由村民杨司朝飾演,其八字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他作为一个年青的侗族演员,其动作敏捷,身体轻盈,并且他身体柔韧性较好,扭起小腰摆起屁股,配上极为艳丽的服饰,在戏台上与正角先宁(潘远安饰)形成强烈的对比。丑角也不是一直跳到底,动作也是有变化的。丑角老代也走正角的基本“∞”字步伐,但动作迂缓了很多,此时突出的是跨步的扭动和上肢的拍动,这也与正角的走路姿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像正角那样规整与严肃。


  丑角“宁赖过”动作是夸张的,但是他仅仅是戏中的配角,所以在场上的时间不长。观众只觉得这一角色好笑,但是时间久了记住的“宁赖过”不多。2014年7月26日,笔者在从江贯洞公彩银家有这样一段采访。


  笔者:“现在您二位都是贯洞的戏师。作为一个村子的人们,记住的除了戏之外,那就是戏师了。您二位还记得跟自己有交往的戏师吗?”


  公彩银(即彩银的爷爷)和吴秀华:“我们村子大,加上附近村子的,戏师太多,只有个印象而已。”


  笔者:“那‘宁赖过’演员呢?”


  公彩银和吴秀华两位老人开始陷入沉思,接着你一言我一语谈起贯洞“宁赖过”演员石作银。他们说,石作银演丑角“宁赖过”,动作腾跃有力,扭转柔和夸张,在六洞一带很受欢迎,并成为这一带戏班丑角演员模仿的对象。但是每位丑角演员都有其个人特征,石作银的滑稽味是大家难以模仿到位的。如今石作银已去世多年,但是其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演,还没有被人们忘记。


  三、结语


  丑角“宁赖过”为侗戏注入了丰厚的喜剧因素,其中的“跳”是极为重要的,在跳中突出“滑稽”。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他在动作上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但是“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4](P16)而审美主体观众通过“错误”“丑陋”的镜子,体会到优越感,最终获得来自戏剧的美感与精神愉悦。这种“跳”的表演,追求的是反常性,主张与正角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反常的滑稽中给舞台带来活泼的气氛。


  “宁赖过”虽然在戏剧的情节发展上起到的作用不大,但是在活跃演出氛围上的效果尤为突出。这对于侗戏特别重要,因为传统的侗戏多以长戏为主。如吴文彩的《李旦》要演四五天;石玉秀的《门龙》需连演三天两晚;梁少华的《珠郎娘美》得演一周,这样的长戏在世界戏剧史上是少有的。故而它需要一个特别的丑角来调节戏场气氛。


  “宁赖过”的戏剧功能是多样的。在接戏入寨、开台演戏、唱对台戏等戏俗中,这“跳丑”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侗族习惯上聚“族”而居,由几个“Buhlax”(“卜腊”,意为宗族)择一平地住在一起。每年春节期间,各个“卜腊”的侗戏班把他们排练好的剧目表演给村里人看,“卜腊”戏班就在寨子中宽敞的坪坝上搭起临时戏台唱对台戏,村民们觉得哪一台戏演得好,就往那里移动,观众多的戏班就是赢家。演员在台上越演越有劲,演到精彩处,观众还会跳上戏台,点燃鞭炮庆祝。这时戏台前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有时候本村的戏班还会邀请外寨戏班到村中赛戏,没有专业裁判打分,村民就是裁判,两台戏同演,看哪台戏的观众多,多者就是胜利方。期间多是见其舞不听其音,跳丑角“宁赖过”就是一个取胜的核心武器。


  参考文献:

    [1]黄守斌.侗戏丑角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方暨申.侗戏[A].中国戏曲编辑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

  [3]李瑞崎.贵州侗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4]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黄守斌(1971-),侗族,湖南通道人,博士,副教授,興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生态美学与民族艺术;第二作者:向 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学。

上一篇:香港无厘头喜剧电影的精神困境
下一篇:姚星彤 喜剧表演过足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