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工大学的人文梦

  文理并茂的老交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交大在世人眼里都是一所理工科大学,说起交大的人文学科,知者可谓寥寥。人们可能难以想像,20世纪初的老交大,在唐文治先生担任校长时,每星期日的国文课是所有学子必修的重要学科;从1908年到1920年,一年一度的国文大会(即作文比赛)更是校内一大盛事,唐文治校长亲自参加命题,作文试卷由国文教师、国文科长层层批阅,择优送唐文治审评,确定名次,最后举行颁奖仪式,甚是隆重。


  实际上,在此之前,早有一些日后极负盛名的人文大师在交大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比如著名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是在1901年考入了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在南洋公学,李叔同不但打下了英语基础,还在班主任蔡元培的指导下学习日文,译出了两部日本的法学著作,并于1903年出版。当时的李叔同已经不再囿于传统文人的视界与天地,南洋公学特班的学习使得他对于西学有了切实深入的了解与体会,一个真实、开放的世界敞开在他面前。


  唐文治担任校长后,开创了将高等工科学校中工文结合的风气。交大校友刘其昶曾经撰文回忆唐文治先生1938年在交大教授古文的情景:那时唐先生年事已高,满头白发、双目失明,但授课时仍然激情饱满,声音洪亮而苍劲有力,抑扬顿挫而字字铿锵,令在座者均为之精神一振:“如不是亲眼目睹,根本无法想像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古稀老人在朗读。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深深地感到唐先生对国学功力的深湛和治学的严谨。”


  唐文治的长子唐庆诒,从上世纪30年代起到80年代一直是交通大学的英文教授。也许是由于家庭遗传,他30多岁时就不幸罹患眼疾,双目失明。著名出版家、诗人、翻译家屠岸于1942年考入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系,如今回忆起在交大求学的日子,他最难忘的便是唐庆诒先生:“他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我从事英国文学的翻译播下了种子。”屠岸说,“他并不简单地以传授一些语法知识为目的,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异域的文化精髓,扩大眼界,有所借鉴,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他上课时一般采用欧美著名作家的英文原著作为教材。因为目盲,不能板书,唐庆诒先生讲到哪里就顺口将原文背诵出来。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讲授的是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他一口气把这首英文诗背了出来,令我们大为折服。这个情景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后来我也把这首诗背诵了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倒背如流,这也算是对恩师当年教诲的一种怀念吧。”


  在唐氏父子等人的努力下,早年的交大始终保持着文理并茂的特色,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广博、思维活跃的人文科学人才,邹韬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12年,17岁的邹韬奋进入南洋公学求学,从下院一直读到上院二年级,在这里度过了七年光阴。当时,担任邹韬奋那一级的主任教员是沈永癯先生,他教的国文和历史是邹韬奋最感兴趣的科目。邹韬奋回忆说:“他那样讲解得清晰有条理,课本以外所供给的参考材料的丰富,都格外增加了我的研究兴趣。我尤其受他的熏陶的是他的人格的可爱。我这里所谓人格,是包括他的性格的一切”;“他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是我一生做事所最得力的模范。”“我一生不能忘记他。”


  另一位对邹韬奋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教师是中院的国文教员朱叔子。他教学认真,尤善批改作文。邹韬奋说:“他改你一个字,都有道理;你的文章里只要有一句精彩的话,他都不会抹煞掉。”


  直到读电机系二年级时,邹韬奋仍然糊里糊涂地向着工程师的路上跑。不久他对于工程师的幻想终于完全消失,下决心转到了圣约翰大学学习,从此渐渐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


  著名戏剧家洪深,与戏剧的不解之缘,正是在南洋公学求学时结下的。虽然洪深并没有在南洋公学完成自己的学业,但这段时光对他戏剧理想之梦的启蒙,却至关重要。


  人文梦的复苏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交大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使一所曾经文理并重的高等学府,成为明显重理轻文的“跛足”的大学。如今,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交大的人文社科专业正在重建,一度失落的人文梦想又开始生长起来。


  2002年9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文科领导小组和文科建设办公室成立,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文科,没有一流文科就没有一流大学的全新理念”。


  近几年,交大先后成立了数个文科类院系所,包括法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高教所、体育系等。


  在谈及一流理工大学的文科战略时,党委副书记郑成良强调“交大必须改变基础文科过去那种辅助和从属的地位,选择若干学科逐步进入主流学术圈。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可以不走传统文科的老路,甚至可以超越某种约定的阶段,在制度创新上先行一步,建立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系统,对文科建设加以保护。”


  同时,郑成良强调,在文科建设中,不但要“引进来”,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级研究人才,进行国际合作办学,还要“走出去”,主动加强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横向合作,通过服务社会,得到社会认可。


  在这所具有浓郁理工科特色的大学里学习文科专业,是交大学子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2005年毕业于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交大校友金莹告诉记者,交大的学生除了学习文科专业外,还得“被迫”接受高等数学、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的学习。


  “我觉得交大让我变得实在了。如果我考进了其他什么学校,或许会变得很不靠谱的。虽然有时候觉得它硬邦邦的,一点也不温柔感性,但是仔细想来,还是很有安全感的。”


  在这位文科生心目中,在交大,印象最深的人是丁肇中。“2004年他来演讲,我去听了,还同校长和他一起拍照了。那时,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热爱科学。刚才在电视上还看到他,心里又很激动。”她笑着说。


  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利。发展目标中,对于人文学科的描述是“高水平、有特色、入主流”。交大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美好的人文梦想迫近。作者: 周 喆,本文来自《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杂志

上一篇:俄语教学特点应用改革开发利用论文(共4篇)
下一篇:动物保护观念问题不足与完善解决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