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路径探讨

  一、研究背景

  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部署了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何尽快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地区情况,寻找突破点,为社会输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是目前专业发展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的“守夜人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的“全面干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全面改革时期”。在过去,美国公共管理学科首先建立了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2]。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国外的一些学者研究将培养模式内涵的范畴划定于教学活动与整个管理活动之间。还有一些学者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理解,没有明确地限定于某一特定的教育系统范畴内。研究者O’Neil和Pennington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路径重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总结了教学评价的七个理由,分别为:评价教学效果;为晋升证明卓越的教学;诊断优势和弱点;提高课程和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积极关注教学过程;提供学校质量审计的证据和调查学生的困难[3]。


  国内学者对公共管理专业转型的研究大致分为几个方向:一是实践能力路径。如王培章、陈燕玲、高晓宁认为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存在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并提出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形成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良好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意识。[4]二是实践教学路径。如厉娜提出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践平台。三是其他培养路径。如林艳、邱房贵提出实践教学中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授方式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二是培养方式从单一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变。


  二、福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起步较晚的学科,各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面的发展状况良莠不齐。例如,福州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于2003年,截止2014年,招收的11届学生中有7届走上公共管理部门岗位,平均就业率达到98.38%,随着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两个方向。


  三、福建省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

  通过对当前福建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调研,发现当前各院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随意,培养模式杂乱。从专业课程设立来看,主要偏向文科教学,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实验,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有一些学校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混为一体,导致培养模式的混乱。

  2.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师资。应用型院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師主要来源于原有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虽然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但是缺乏公管实操能力,难以实现对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缺少学科融合,专业孤立发展。全国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具有8门平台课,即专业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点,涉及了政、经、法、文等领域。但是现阶段福建省内开设专业的高校中拥有超过两个支撑专业的仅占少数。

  4.实习基地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从校内实践中的实验教学来看,由于大多数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并不是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使得实践教学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很多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


  四、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思路

  1.实行联合培养。实行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模式。校际之间的联合培养又分为:(1)校际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双方的人力、设备等资源优势来共同研究专业的教学课题,并能互相提供对方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及时更正在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达到互教互训的效果。(2)高校合并。这种合作方式是合并各高校的科类,使得学科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专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师生比例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以及学科的层次结构更加的完善合理。(3)具有互补优势的两校实行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在两所优势互补的学校之间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采取两校专业学生共同上课、共同实习等方式来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在同样的学习中获取两所学校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并且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4)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学校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项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单位参加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学生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的直线对口,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提升专业的声誉和认可度。

  2.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创建地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在地方高校课程随意设立的现状下,专业建设需要抓好核心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必须能反映出学科特性和一般原理,必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的原则。在抓好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开设一些应用型和特色型的专业课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9期

  作者:杜选


上一篇: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