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医学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生化常规检验标本,2019年4月至6月为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实施后阶段,2019年1月至3月为实施前阶段,分别收集500例。比较实施前后不合格率,讨论分析差异。结果:实施后检验标本不合格率(0.60%)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医学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异常检验标本。
【关键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标本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被检者采样前准备、原始标本采集和运输等环节的质量[1],均会影响医学检验分析前这一阶段的质量,并且对被检者的治疗与安全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做好医学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控制十分必要。本研究自2019年4月起,实施了医学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的生化常规检验标本。2019年4月至6月为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实施后阶段,2019年1月至3月为实施前阶段,分别收集500例标本。两组均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CLSI)制定的H21-A5标准[2],进行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及信息化管理。
1.2方法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1)采集检验标本环节:采集前让病人空腹12h、保持情绪稳定并处于坐位,制作多个采血管的采血顺序等的临床宣教视频。检验科与护理部、信息科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检验标本的采集规范,同时开展护士检验标本的采集技术训练、专家讲座及考核等。(2)运送检验标本环节:每日由专人对物流回收站进行检查。使用可进行温度调节的智能运送箱,或者具有仿震和密封功能的人工送检小推车。检验科与临床护士进行及时联系,发放重要检验标本时做到随时沟通。检验科与临床医师沟通,分开下达急诊和常规项目。(3)信息化管理检验标本环节:在检验标本的临床开具申请单、采集、核收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使用条形码或二维码技术,进行医学检验分析前的全程监控。
1.3观察指标
观察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实施前、实施后的检验标本质量,使用自动化标本质量核查系统进行评估,统计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及类型。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实施后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低于实施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讨论
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开始于临床医师检验申请,至原始标本采集、运输至检验科及各分部,結束于检验过程开始之前。该阶段涉及了被检者、检验样本采集护士及配送人员等多个环节,如未做好以上环节的质量控制,将会影响检验效率及结果,甚至影响被检者安全。
本研究经比较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实施前、实施后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发现,实施后不合格率较实施前显著下降,说明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标本异常情况,与报道[3]一致。原因分析,可能与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在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信息化管理环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相关。这些措施针对了医学检验分析前影响检验标本的各个因素,如采集环节加强护士培训,有利于提升护士对检验标本的采集认知,纠正不同护士之间的差异。运送环节进行检验标本的时间与温度控制,有利于接近最佳的标本运送条件,并在满足检验目的的同时缩短周转时间。信息化管理环节对检验标本在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进行了全程监控,有利于在不同医院环境下避免手工开单的繁琐,减少检验标本与检测识别错误,从而降低医学检验分析前标本或病人识别错误等误差。综合以上质量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医学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