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共3篇)

 

 第1篇: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领域,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国际上,数学教育心理学的通行概念是: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指以数学教学的实践为出发点,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及体系的研究,从认知理论的立场探究、分析和评述在数学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独立的研究专题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应简单地将其当成一般的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直接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仅仅选编教育心理学的若干观点,也不是在教育心理学原理中添加数学例子.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数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数学的教与学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对于其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机制,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无法做出详尽的分析和得出针对性很强的结论.如果根据普通的理论来推导数学教育心理学观点,就可能流于一般,缺乏特殊性和适应性,从而失去具体的指导意义.


  二、数学教育心理学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促进数学教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整体开始的,教师应该在每一个专题开始前,将所教内容先作一个总体性的介绍.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大致了解,对可能的联系就更重视了.


  例如,在“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的教学中,一开始呈现的引导材料不能为了追求概括、抽象的统一,而将离心率e=ca的三种不同情况,即椭圆的离心率01、抛物线的离心率作为统一的标准而集于一体.相反,可以在一开始就将这三种曲线作为圆锥面被不同角度的平面所截得的截线进行介绍.而后,可概括地引出三个方程的原则:到定点(或定线)有特定距离的点的轨迹.再在这个原则之下,分别按照各自要求定出推导方程的具体原则,然后分头引出三个方程,并讨论其性质,转入细节.


  2.促进教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强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只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思路组织教学的方式,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学生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背景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过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识别和确定数学知识的表征,确定学生自己的操作运输、知识存储、组织情境的方法,顺着学生的经验和思路,用有针对性的、适宜的策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构建,并给予纠正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作用


  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而在后一方面,除了研究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识、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一般与学习内容的认知因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起着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几乎都只是评价他们的认知结果,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影响.这样,就会有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重视,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语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从广义上看,数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包括符号、词语、图形、图象的书面表达以及口头表达等交流手段.数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数学语言问题包括各种数学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功能和规律以及学生问题的诊断.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在使用中提到就算教过了.所以,教师和学生并未花足够多的精力来注意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似乎这是可以自然解决的,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循环:要弄懂语言才能理解意义,而语言又是在掌握意义的过程中学习的.这样一来,在数学教学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而内容又成为语言的载体.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或者说,如果不对语言问题给以专门的、充分的关注,就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作者:赵春雷

  第2篇:浅议数学教育中心理学的应用


  1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一门基础性的领域,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理解为一般的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直接应用。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要详尽的推导出其存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必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应用一般心理学对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则所获得的结果必将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由此将失去指导意义。


  2数学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存在的差异性


  对比两者,数学实践与数学科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在数学科学发展过程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研究,促进数学教育的进步。随着数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加大了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关注度,希望从中找到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或解决数学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可是,因为大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是以数学专业知识结构为主,导致他们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数学与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的知识结构和许多概念性理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论来解决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两者所研究的对象不同


  数学是着重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内容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学科。


  数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都已存在较久,二者均蕴涵于哲学之中,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然而相对心理学,数学先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经历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终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另外,冯特在德国莱比锡于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


  所以,从研究的难易程度上看,数学这门学科会显得好理解一些;另外,由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因此,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会相对更加困难。


  (2)两者的推理方式存在差异性


  在科学推理方式上,心理学和数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学学科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公理化特征,属于演绎体系形式的,数学学科的证明包含了纯逻辑的和演绎的,在数学学科中,每个数学概念都应以明确的的方式进行定义,比如,在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可以这样子表述: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概念是没有争议的。有时数学家也利用归纳法对其概念进行总结,不过该种方法基本上是在数学问题提出阶段进行应用的。


  3心理学对数学教育教学产生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数学教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过程中,是先从整体着手进入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将所要授课的知识点先作整体性的介绍。这样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有了总体性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关于“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知识点的学习,在授课前,不能过于追求对整体材料概括和抽象的统一,而将离心率分成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三种情况分别是椭圆的离心率、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抛物线的离心率,将三种情况作为统一的标准而集于一体。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开始授课前将这三种曲线作为圆锥面被不同角度的平面所截得的截线着手进行介绍。最后对三个方程的原则进行总结概括,即为到定点有特定距离的点的轨迹。最后根据该原则,分别根据实际要求制定推导方程的具体原则,然后分头引出三个方程,进行分析讨论。


  (2)有利于教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改变原有的固定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基础。而且,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有充分的理解,采用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识别和确定数学知识的表征,确定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的策略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构建,并给予评价和建议,由此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4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而在后一方面,除了研究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识、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一般与学习内容的认知因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起着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几乎都只是评价他们的认知结果,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影响.这样,就会有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重视,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语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从广义上看,数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包括符号、词语、图形、图象的书面表达以及口头表达等交流手段。数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数学语言问题包括各种数学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功能和规律以及学生问题的诊断。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在使用中提到就算教过了。所以,教师和学生并未花足够多的精力来注意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似乎这是可以自然解决的,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循环:要弄懂语言才能理解意义,而语言又是在掌握意义的过程中学习的。这样一来,在数学教学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而内容又成为语言的载体。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或者说,如果不对语言问题给以专门的、充分的关注,就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5总结


  为了使数学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数学教育教学中,本文首先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阐述了数学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两门学科间存在的差异性,并分析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产生的意义和运用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表明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倩倩

  第3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向知识文化的创新者和改革者角色转变.而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促进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从优化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数学教师的能力、淡化数学教师的“权威”意识、增强数学教师的职业动力等方面入手.


  一、优化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角色转变


  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数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教师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的高度、知识的广度、知识的深度、知识的精度、知识的新度等五个方面.数学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广度、新度,更要在知识精度上下功夫.数学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而且要进行深层加工.知识的精度是在教师反复学习、深入思考和钻研的基础上获得的.要想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既要精于所教专业,又要精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个典范.他既精通于专业知识,又精通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并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所以说数学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


  二、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角色转变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用“学生是否得到主动发展”、师生是否共同发展来检验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里,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数学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因此在新课程中数学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的关系.数学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楷模,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成为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与学生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三、提高数学教师的能力,促进角色转变


  数学教师的能力包含:数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意识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数学教师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数学教师自己的数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那么就不可能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转换,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数学教师的自我意识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和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数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往往被数学教师自己忽视,认为教师只要能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专家或能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通过教育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自觉地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和技巧,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从能干的“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的新型教师.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数学教师要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找到自身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不足,切实转换以往形成的传统角色观念,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多种角色的综合型教师,以此推动数学教学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倪美

上一篇:浅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下一篇:摄影与信息化传媒平台之间的美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