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10-03

高职高专院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国家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将人才定位为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因而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学习实际技能,更加贴近社会行业生产需要而设定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我国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职高专学院的飞速发展,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一线急需的操作人员。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是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来定的,它直接面向社会企业需求来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科设定,一般来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都是社会所严重缺乏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理论上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我国的现实经济背景下,却存在着巨大的供需矛盾。我国高校的改革和扩招也同样影响到了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一般来说综合素质略弱于普通高校学生,但是他们有着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学有所长,能够立即投身社会进行一线劳动,这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尽管社会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是仍然有许多毕业生难以完成就业,每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样这也是大学最关心的问题。高职高专毕业生可选择面较小,比普通该校毕业生更容易面临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了扩招导致的僧多粥少现象以外,高校自身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观念也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而且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却延续老路,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学校通常存在一毕业则不管的态度,导致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社会急需,并且大量的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使得市场供大于求,因而造成了就业难的社会现状。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以来,也给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促使更多的国际企业进入国内,其低端生产市场,解决了一大批急需就业的高职实践人才的就业问题,然而我们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工作机会往往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难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仅仅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并非拯救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危机,从更深层次来说,我国大学毕业生也处于社会的底层,是为资本家创造利益的工具,因此,短期的就业并非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长久之策,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已久严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社会之中,如何让毕业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以成为摆在高职高专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高职高专院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递增,但市场却越来越饱和,这种结构性矛盾,正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并且对毕业生的教育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社会生产一线的需求,且高校教育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这跟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初衷相背离,造成了市场的不信任。当然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非简单的是上述原因造成的,它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饱和度上升,难以接纳过剩的劳动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在计划经济时代,高职高专的专业多以国家重点命脉以及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行业岗位为主,例如医护、教师、电力、机械等等。在现代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新型产业的出现,使得传统行业日趋饱和,而新行业人才需求大量缺乏。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一大批专业院校失去了往日的吃香优势,但是其本身仍然为进行变革,其专业设置仅仅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的调整,并未真正按照市场额需求,紧抓实践,因此其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仍然不能适应现代新型产业的人才需求,而传统行业却业已饱和,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导致了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

(二)学校专业设置欠合理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落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设置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的理念。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并未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仅仅是跟风设置,片面追求全而广,忽视了精而细的学科设置思维,且教师对市场的敏感度不高,难以在专业教育中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导致专业设置和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一般来讲其综合素质低于普通高校,不过其实践动手能力却要远远强于普通高校,但是在社会实际情况中,却难以名副其实。高职高专毕业生通常依靠学校的推荐就业,而不敢自己去人才市场宣召就业机会,其闯劲不足、竞争意识不强,同时在学校时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所学专业知识面过窄,理论偏多,因而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实践能力不强,更加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三、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

(一)就业环境新特点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虽然在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难以赶上普通高校,但是其对于某一专业的实践性能力培养,却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社会经济的深化变革,给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挑战,在新形势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就业环境稳定。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要旋律,也是人们的普遍认知,全球和平则大家共利,在这个共识之下,经济稳定发展逐渐成为了各国最主要的重心问题。我国在加入WTO以后,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并且社会稳定,整体经济环境平稳,良好的国内环境使得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本入驻,社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环境较稳定。

2.就业途径多样。随着国家经济与国际资本融合度的增加,我国从以前的单一经济体,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多元化经济体,大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社会资本力量的出现,扩大了国内的就业市场,多样化的经济体制,也促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创造了就业岗位,促使更多的毕业生能够就业,繁荣了劳务市场。

(二)就业机遇与挑战

虽然我国从整体上来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过在新时期的经济大环境中,经济一体化却仍然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一体化促使全球分工更加明确,带动了我国劳务市场的繁荣。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企业加快了其全球化的产业布局,我国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因而受到了许多国际大型制造行业的青睐,并进行重点投资,扩大规模。随着其规模的逐渐增大,使得我国开始呈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特点,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本身的学历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特别受到劳务市场的欢迎。国内制造行业解决了大量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并且繁荣了我国中低端的劳务市场,使得我国成为了全球制造加工行业的工厂。

2.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给高职高专毕业生带来了机遇。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起步较晚,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长期以来职能从事轻型工业的发展。但是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国家社会经济逐渐向着深层次、多元化结构方向发展,各产业之间开始进行优化升级和调整,并已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国家经济正在朝着工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重要的是缺乏一线的操作人员,企业逐渐改变了对于人才学历的重视,而更加注重人才的潜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对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3.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求职时,其薪资水平往往较低,许多毕业生难以接受,这也导致了其求职意愿与企业之间的需求形成矛盾。另一高职高专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往往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或者较为偏远的地方就业,其通常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而造成地区性矛盾和需求性矛盾。

4.新兴产业带来的高技术成分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成型。高职高专院校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2年,社会实习1年。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较短,其一些院校盲目地追求社会时尚,设置相关专业,但是其本身教育能力有限,难以培养真正具有能力的人才,使得毕业生仅仅能够掌握入门级水平,难以满足社会高端技术层次岗位的需要。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数量众多,在目前虽然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从现在开始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创新职业教育方式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针对专项人才的培养而定的,国家需要综合性人才,同时也需要专业性人才。因此,为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必须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创新职业教育方式。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

(二)扩大就业渠道,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丰富就业信息,同时鼓励毕业生多途径、多地区就业,以避免人才扎堆现象出现,影响就业。高州高专院校和政府部门也要大力支持毕业生创业活动,并在贷款、税收和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激发毕业生的事业热情

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的疏导,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概念其固有职业观念,鼓励其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夯实基础,激发高职高专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同时要做好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符合自身愿望和能力的就业预期。

参考文献:

[1]刘莉。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2012,(5).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

[3]姜宇国。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问题和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上一篇: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篇二
下一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