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与人生教学运用效率及策略研究论文(共6篇)

 

 第1篇:学习“哲学与人生”对中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帮助


  宋代陆英在殿试临场作文《律法教化之至论》强调提出:“以德教化于民,以法约束于民”的治国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目前人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了道德对于人以及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使学生明德,展现出高尚道德


  教师在“哲学与人生”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会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的文明道德,基本的社会责任,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团队精神等。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学生的道德高尚了,就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提高自己的认识。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美好的,当理想与现实不相配的时候,学生要是有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就会认识得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个人理想应该服从社会理想,进而端正学生的理想态度,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使学生修养,具有良好的品质


  通过对于“哲学与人生”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自觉树立科学的理想,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就会注重自己的举止文明、教室文明和就餐文明等等。在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展现出一名具有高素质、高修养的学生所具有的品质。


  例如在学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时,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内因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方向。只有学生有了人生奋斗目标和方向,学生才能够慢慢地把自己培养成一位高素质、高修养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外因,比如周围的物质环境,学生接触到的精神环境以及不同的人员都会对学生的修养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内外因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人生发展,使学生可以逐步地提高认识,内化德育思想,提高道德品质,进而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成为具有高素质和高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使学生感恩,关注他人的付出


  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需要感谢的人很多,家长、教师、朋友、社会等等,通过对于“哲学与人生”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与人交往过程中言行适度、举止得体,能够感恩他人的付出。例如在学习《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时,教师就要教育学生,学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孤立的,他需要感谢很多人,需要很多的帮助和指导,才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要关心他人,认识到身边人为自己的付出,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道德品质。


  四、使学生尊师,理解教师的工作


  通过对于“哲学与人生”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是学生重要的领路人。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传道”,使学生认识到了成长过程中要有爱国的思想,要学会爱岗敬业,要学会相互团结、奋发图强和拾金不昧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慢慢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会理解教师对自己的付出。学生有了尊师的意识就会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贵在奉献》时,教师就可以以自己为例子,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无私奉献,了解教师的工作。其实,这正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会奉献,学会付出,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


  总之,教师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生活中必备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哲学指导自己的人生实际,人生去体验哲学,给学生渗透一些道德规范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理念和认识,进而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在生活中乐观向上。学生通过学习会提高道德品質,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张国柱

  第2篇:多措并举,提高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思维理念存在偏差


  虽然现代的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通了《哲学与人生》教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很多学校最初只是为了不落后于其他院校,而“跟风”设立的这门课程,在后期的实践中,由于学校对于这些课程的投入资源不足,重视程度有限,没有聘用有能力的教师来教学,使学生对于《哲学与人生》课程的重视力度也逐渐下降,最終导致这门课程没有有效地付诸于实践之中,因此也就没有最大地发挥出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实践意识不足,思想行为有待规范


  现在大多数的中职教师往往把哲学教育学习仅限于学会这个层面,缺少实践的意识和动力,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并没有把良好的哲学思想与技巧融会贯通到教学工作之中,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甚至他们没有把正确的哲学技巧认识通过平时的练习课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这就使他们的哲学技巧认识始终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有效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效率的措施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知识亮点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坚持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作为教师,应从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会有上好该课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去研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师也不要气馁,更不能轻易放弃。在教学中,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内容,找出知识亮点,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1.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青少年听课存在“以兴趣为主导”的倾向。对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比较排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使用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工具,将枯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渗透在具体、有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时代潮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适时开展一些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对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感悟对错,在潜移默化中校正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2.采用问题引导法。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往往是教师根据教材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灌输一个又一个的结论或规律。即使有学生发言,也是重复教材上的知识。这样,学生只能机械地储存知识,而无法能动地运用知识。因此,笔者采用“问题引导法”,即教师在讲课前先提出与本次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多数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有的则是唯一的,学生可通过语言、形体、图示等任何一种方式作答。例如,讲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时,首先问学生:“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通过学生的讨论,逐渐引导他们理解。学习有方,学无定法。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符合自己年龄、学科特点及个性心理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可鼓励学生反思学习,最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就是要用哲学去引导学生的人生观,把哲学的思想与人生结合在一起。这是中职德育课程的创新,也是用哲学思想指导人生问题的体现。一方面,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以后人生的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例如,在《现象和本质与明辨是非》的教学中,共安排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10例,其中两个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会分清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真假,做遵守纪律、知法守法的善良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行德育课改革后,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摆上了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可在该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讲授《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采用案例、讨论、合作、视频、故事等方式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谈感兴趣的人生话题,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谈社会热点问题,等。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自身也具有提高学习趣味性和吸引力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创新地运用教材。智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时时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会学生学哲学、用哲学、有人生哲学的准备。让每个中职生都有阳光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作者:陈苇宜

  第3篇:论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的持续扩招,冲击了原先固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和生源。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较差,再加上重学历的传统用人观念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消极因素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定,是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一、加強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作者:黄凤梅

  第4篇:充分利用手机功能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效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低头族”越来越多,仅凭“堵”已经难以奏效。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面对中职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变“堵”为“疏”,客观总结手机普及对中职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努力消除手机普及的不利因素,促使中职生养成正确的观念和人格。


  1.缘起:中职课堂玩手机引发的矛盾


  在中职院校教学课堂上,教师十分投入地讲课,而大部分学生拿着手机逛淘宝、刷微博、聊微信,真正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三番五次要求学生放下手机听课,而学生却充耳不闻。无奈之下,很多学校和老师就硬性规定上课前要求所有学生将手机放在指定的地方统一管理,但还是一部分同学不配合,时常因玩手机与教师发生了矛盾冲突,而且这种趋势还将越演越烈,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2.方案:“堵不如疏”——手机进课堂


  (1)利用手机交流软件与学生交流。当前微信与QQ是中职生最常用的聊天工具,我就将其作为一种载体,将教学中的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手机微信与QQ这种即时聊天工具来进行资料的接收与查看,特别是发送具有正能量的内容、为人处世的哲理文章和创业的励志人物故事,要求学生在微信群和QQ群里谈看法、说观点、评是非和写心得。从而使手机服务于教学,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注意力也更为集中。


  (2)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交流看法。“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内容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强化有重要作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着诸多的关联。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交流看法。例如,在教学“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讨论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是如何交往的,在当前网络时代人们又是如何交往的。学生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都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交流。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科技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也为人们情感的沟通带来了一些障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利用智能手机解决疑惑。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师生难以解答的疑惑,对于这些疑惑,可以让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搜索答案,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手机除了可以当通讯工具,还可以当成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引导学生利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导入新课,或者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第二单元第六课中第一框“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的过程中,我提出:“你是怎样看待手机进课堂这一问题的?”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都投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之前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就当前的“手机进课堂”实践进行了肯定,最后得出: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3.成效:缓和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1)缓和师生关系。通过“手机进课堂”的实践过程,我不再强迫学生放下手机,而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玩”手机,学习体会除了在课堂交流,还延伸到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更多,师生关系更和谐。


  (2)提高课堂效率。在“手机进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正确利用手机,其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恰当地利用手机来辅助课堂学习,学生课内外利用手机学习的效率越来越高。


  以上是笔者对于“手机进课堂”的一些实践。巧妙利用“化堵为疏”的策略,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与课堂教学,反而能够收到更好的成效。


  作者:季正雄

  第5篇:简析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哲学与人生是中职生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阶段,我国的中职学校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同时也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对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研究,将对中职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下面将对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哲学与人生教学特点分析


  在中职教育中,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它不仅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同时对学生有重要的德育意义,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与生活更贴切


  在我国新版的哲学与人生的教材中,教材的编写更加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同时更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进行教材编著的过程中,作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身心的发展条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条件,然后将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和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世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活化的特点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身边的事物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


  (二)从实际出发


  哲学与人生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材料中知识点是核心内容,学科知识一定要保证严密性和逻辑性。新的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将学习的兴趣引导和学习的整体效果提升放在主要位置,不仅能提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与社会发展之间相适应。


  (三)创造性更强


  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要想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学会正确地使用、利用教材。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中职的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创造性特点逐渐得到了提升,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合理设计。


  (四)德育特点


  现代哲学与人生教学隶属于德育中的一部分。虽然表面看来“哲学与人生”当中包含着更多的哲学内容,但事实上却属于德育的范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希望通过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对生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地积极向前,投入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二、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佳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中职学校的哲学与人生教学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课堂的学习氛围不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中的哲学观点比较多,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会显得比较乏味枯燥。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知识的灌输为主。长久以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导致学生对知识难以记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自然会受到影响。


  (二)教学方式老套


  中职学生之所以会表现出厌学或者情绪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方式有问题。一般来说,教师会将内容进行比较概括,这会导致学生学得快也忘得快,同时,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比较看重文化基础教学内容,对实践方面的锻炼却比较缺少,导致学生从本能上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中职学生年龄通常比较小,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对此教师还应当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全面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发挥出哲学与人生教育的最终效果。


  三、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强化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是教育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实施教学的主体部分。想让学生得到素质上的根本性提升,那么教师应当认识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努力地在教学中强化个人感染力。首先,教师应当对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在课堂中以自身的专业引导学生。教师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和虔心的积累逐渐地强化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又需要及时地了解外部发展的动向和成果等内容,然后再通过自身的设计和实践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在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比较差,他们很难在课堂中表现得让老师满意,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而是应当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了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此外,教师应当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教师平心静气地与学生进行交谈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接受教师的建议,并且能积极地进行改正。对此,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成为他们思想上的伙伴,真正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团体中。


  (二)针对性的备课


  教师要想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最终的效果,备课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备课有多个不同的环节,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学生在思维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操作方面的能力也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在传统方式中,教师采取的多数为单独的备课方式,但事实上,集体备课的方式更加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将教案拿出来在与其他的教师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学习他人优秀的方面,这对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教师应当认识到对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备课。对于一些想在毕业后直接投入工作的学生,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尽量地联系在一起。而对于一些还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教师则要将侧重点放在哲学方面,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左右,他们这个年龄段正是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任何的事物都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能采取积极、科学的方式实施教学,那么就能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兴趣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如果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的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升。现代社会中学生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地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例如,将一些故事性的内容贯穿到教学内容当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乐趣,这对提升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教学融合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已经逐渐渗入到教育领域当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从而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将哲学与人生的相关视频课件以及图片等进行下载,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展开讨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分组辩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一方面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并且能强化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并且积极地找到更加科学的方式实施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曾卫

  第6篇:浅谈课堂活动法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运用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传统哲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名人名言、典型案例、漫画赏析让学生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但是,部分中职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制订与选择受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特长的制约。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课堂活动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所谓课堂活动法,是指以课堂为载体,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素质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通过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学到知识,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全面、健康的人格。课堂因活动而精彩!


  一、互动游戏活动


  这种活动形式提倡愉快学习,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情景,符合“乐学”“寓教于乐”的原则,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符合中职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激发了中职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授“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时,设计了拍手游戏《可能不可能》:


  设问1:10秒钟能否拍手50下?


  (学生判断,举手,统计人数;行动,再次统计完成任务的同学人数)


  设问2:60秒钟能否拍手280下?


  (学生判断,举手,统计人数;行动,再次统计完成任务的同学人数)


  设问3:你有没有放弃?(统计人数,请学生说明原因)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课通过拍手游戏,学生加深了对自觉能动性含义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解,将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和谐、有趣、丰富的学习情境,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思考,从而自己领悟哲学道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成为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活动”这一原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总导演”的作用,安排、组织活动,分析学生需要,提供咨询。这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游戏,有效地调控游戏,恰当地评点游戏,科学把握游戏的实质内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角色扮演活动


  这种活动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角色、巧妙营造表演环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相应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通过具体的互动、感受和领悟,从而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如,我在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时,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洪战辉与马加爵的一次邂逅”,让学生进行角色的选择、揣摩、评价、演练,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深刻体验扮演角色的心理,在活动中明白是非,懂得道理,从而正确对待人生境遇,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自贱,顺境时有忧患意识,逆境时要保持健康人格,仍然不懈奋斗,不放弃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角色扮演活动能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表达,提高表演能力、参与能力和活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扮演者,注意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所选材料和表演过程应该具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行为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教育性,活动安排要适度,次数不能过多,要简单易行,真正体现教学需要,并做到适可而止。


  三、情感体验活动


  这种活动形式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学生情感高涨之时正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人的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情感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感体验活动要追求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授“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时,设计了“我是谁”的情感体验活动。


  首先,每个学生完成一张自我评价表,主要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点缺点、兴趣爱好。


  其次,根据自己对某个同学的观察与了解,在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然后大声朗读给这位同学听。


  最后,每个学生分享回馈后的感想和收获,对比我对自己的评价与其他人对我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过低、一致)。


  通过“我是谁”的情感体验活动,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传达了正能量,让学生自尊、自信,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能对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得事,我们却能记得80%。”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主体地建构。情感体验活动正是“主体建构”的充分体现,要求教师创设丰富多彩、感染性强的体验情境,做到以“境”激情,借“境”生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境体验,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有月月不同。课堂活动法能很好地激发中职生学习的兴趣,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中职生积极参与,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由情感上升为审美,在审美中完善人格。让中职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扮演中成长,在体验中升华,这正是课堂活动教学法的魅力所在。


  作者:蒋建栋

上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终结评析论文(共2篇)
下一篇: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