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浅析三大宗教中的美育渗透

  宗教中富含丰富的美学思想,从拥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入手,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三大宗教为例,探寻各宗教中的美育因素所包含的共同点,并浅析其美育渗透如何作用于人。

 

  美作为一种观念,深植于人类的灵魂中,每个人都有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与美相结合形成美育,对于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795年德国伟大剧作家、诗人席勒发表《美育书简》,他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了美育的概念[1],标志美育成为一项独立的教育内容。而在中国,由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也意味着美育正式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2]但是美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与美感偏好,无法像智育一般提供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抑或是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法。美育如同德育,需要用一种无声无息的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像随风潜入夜春雨一样滋润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情感世界,是一种渗透性的学习。[3]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宗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拥有巨大的美学影响。本研究从拥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入手,以西方之基督教、东西交汇之伊斯兰教、东方之佛教这三大宗教为例,探寻各宗教中的美育因素所包含的特点,并浅析其美育渗透如何作用于人。

 

  一、环境之美

 

  实施教育,离不开环境,世俗教育中的学校或教室提供了这一场所。在宗教中,学生进行学习的场所会更加丰富,包含宗教特有的领域,例如教堂、寺庙等。这些场所既承担了宗教的特殊任务,又承担了教育教学任务,并且体现了宗教的信仰与内涵。

 

  基督教教育一般集中在教堂或是修道院。教堂作为基督教表达对上帝崇敬之情的场所,其建筑风格与细节必须表现出人类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对人类的慈爱,而其中的各种美学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信徒与学生。教堂外部是一种与环境自然和谐的美:中世纪的基督教教堂就是通过对教堂外部形式与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意境,以及外部形式的动势来表现天国的神圣的快乐。[4]教堂内部则表现出了宗教细节之美:圣索菲亚大教学在其内部装饰上,墩和墙是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柱身却是深绿或深红,柱头、柱身、柱基之间又箍以金铜箍,还用玻璃马赛克装饰弯顶和拱顶。[4]哥特式教堂使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一幅幅根据《新约》故事为内容而来的图画,阳光照射而过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带来天国与世俗的双重美感。

 

  伊斯兰教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清真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文化教育的中心,其中一些较大的清真寺都具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5]伴随着书香在其中学习的学生,将会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独特之美。而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内部装饰也是一种美的形式。清真寺建筑包括礼拜堂、庭院、凹壁、讲坛、宣礼塔、拱顶和券门等形制。[5]风格大气恢弘,充满阿拉伯文化之美。其中凹壁装潢讲究,四边雕刻有《古兰经》经文;讲坛集伊斯兰装饰和雕刻艺术于一身,并有几何纹饰或植物纹饰装饰;宣礼塔则装饰砖雕,镶嵌彩釉瓷砖,五彩斑斓的纹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美不胜收。

 

  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拥有着众多的佛教寺庙,这些寺庙为贫苦人民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并以慈悲爱人的思想熏陶着信众。佛教把莲花、菩提树、纯净的水、洁净的天空、美妙的花草、晶莹剔透的宝石、净土中的美妙景象,都看作是美的事物。[6]因此,人们在佛教寺庙中,经常能欣赏到莲花这一具体意象,例如莲花池、莲花底座、手持莲花的佛像等。同时,印度佛教寺庙中常年焚香,通过嗅觉激发人对于佛法的感悟。另外,佛寺中的梵唱之声不绝于耳,则是一种以声传意的方式。声、色、味三种感官的结合,为身处其中的学习者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美感渗透,更能令人体会佛学之美。

 

  二、文字之美

 

  宗教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神学,而宗教经典则是神学的原始课本,是三大宗教经典中的独有之美,也令人神往。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神学结晶,凝结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圣经》包括《旧约全书》39卷和《新约全书》27卷。[6]《旧约》中包括各种对世俗之美的描写,例如《智慧篇》中犹太民族的审美思想、《旧约·雅歌》中的诗句之美、《创世纪》中的自然生命之美等。《新约》则着重强调上帝之真善美,既有三位一体的圣洁所在,又有无边仁爱的绝对之善,光明耀眼的安乐天堂,等等。可以看出,在《圣经》中,美是上帝的属性之一,依靠启示的力量,也只有依靠神的启示,人们可以见证美的存在,世俗之美在与绝对之善关联的时候,是有存在的价值的。《圣经》美学思想己经内含了一个容纳上帝之美和世俗之美的体系。[7]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思想经典,是穆斯林精神的依归,在阿拉伯文化艺术遗产中享有重要地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古兰经》的修辞、韵脚、节奏,在吟咏时浑然一体,它所蕴含的音乐美具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构成优美的艺术世界,引人进入愉悦、高尚的精神殿堂。[8]《古兰经》中既描写了阿拉伯世界的自然环境之美,也体现出阿拉伯文字的音乐美感,同时丰富了阿拉伯语言的修辞学,将抽象的道理转化成生动的形象。不仅如此,《古兰经》中更表达了真主安拉的至善至美,将世俗美与宗教美相结合。伊斯兰教认为,美包含自然之美与绝对之美。从自然之美可以领会绝对之美,由绝对之美可以看到自然之美,二者的统一关系证明信仰与美的统一性。[8]

 

  佛教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经典,但佛教思想中的美散落于诸多佛家经典之中。佛教是从三个层次来看待美的存在状态的:其一是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和人;其二是个人心境之美;其三是佛境涅槃之美和西方佛国净土之美。[8]《道行般若经·清净品》中表达了世俗中的纯净五感之美,并契合清净空灵的美妙心境;《道行般若经·难问品》中则描写了个人精神之美,在主体的精神世界中享受洞察自由、闲散淡泊的自由心境;《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则描述了彼岸的佛国净界,并将其视为永恒不变、超尘脱俗的至高之美。上述佛教经典表现了佛家审美思想与其教义传统的一致性,使人能在感悟佛家经典内容之美的同时吸收其宗教内涵,加深对佛教思想的理解。

 

  三、艺术之美

 

  艺术作为人类独有的思想结晶,被看作是人类发现美、表达美、评判美的特殊形式。在宗教生活中,艺术作为一种美的物质凝结,也能在人的教育中起到滋润心灵的作用。

 

  基督教中,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教堂式建筑之外,还包含着其他多姿多彩的艺术之美,其中最富盛名的应属基督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雕塑作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基督教宗教绘画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在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与对宗教至高的崇敬之间达到了平衡。如胡戈凡得尔胡斯的《圣母安息》画中人物的表情极其精准和富有感染力,表现了耶稣之死时信众的彷徨无助;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将基督教历史与自己的绘画能力结合,细节考究,充满对称与严谨之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哀悼基督,人物比例科学,雕刻功力高超,从内在表现出基督徒的坚定和刚毅。[9]人们在欣赏基督教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可感悟基督教思想,将艺术之美与宗教思想之美融为一体。

 

  伊斯兰宗教艺术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的艺术,是富有变化和开放的艺术世界。伊斯兰教中的装饰艺术别具特色,拥有几何纹饰、植物纹饰、阿拉伯书法纹饰三种风格。其纹饰艺术兼具形象和抽象,并以抽象为主。几何纹以圆形和方形为根本,通过复杂的组合方式,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意象:星形、十字形、万字形等,证明了伊斯兰文化中丰富的几何学知识。植物纹只有波状曲线一种基本元素,但通过连绵不断、无限延伸的变体,象征生命力的顽强与花草树木的安详美好。书法纹以阿拉伯书法字体为基本,讲究横纵笔画的变化多端,极具装饰美感。这三种纹饰都是清真寺的主要纹饰装饰,与伊斯兰教和谐多变、抽象凝练的教义相暗合,也能对欣赏者产生美的渗透。

 

  佛教崇尚具体意象体现的世俗之美与佛家精神之美的融合,因此印度的佛教艺术发展繁荣,且以雕塑和绘画为主要代表,两者在印度佛教中尤为绚丽多彩。佛教雕塑中常常能看到菩提树、大莲花、法轮、大象、狮子、牛、马等具体意象,分别有不同的教义象征:菩提树象征佛陀觉悟得道,大莲花象征佛陀清净圆觉的美妙心境,而法轮则象征佛陀的无边法力,至于四种动物则象征世界的四个方位。佛教雕塑发展至成熟时期的笈多式佛像雕塑注重表现佛陀禅定中圆融自如、独立自在的精神境界,达到了肉体匀称完美与精神宁静圆融统一的水平。另外,佛教绘画作品的美学因素也十分丰富,《九色鹿本生》中的鹿王高大健壮,通体雪白,上有七色。而其中的故事情节,既表现出自然生命之美,又折射出佛陀慈悲众生之意。印度佛教艺术作品更注重具象美的特点,使其更易产生与人、与自然的共鸣,也更易发挥其美育渗透的功用。

 

  作者:刘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36

上一篇:迈向人类大共同体的哲学思维 ——雅斯贝尔斯未
下一篇:宗教和谐与民族团结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