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以中国哲学之精神坚定中国文化之自信

  摘要: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通过继承和弘扬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精神可以有效实现坚定中国文化之自信,本文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明确了继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精神对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哲学精神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历经沧桑,自强不息;(二)学以致用,实事求是;(三)以人为本,实现大同。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精神;新时代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走进一个伟大的新时代。面貌之新,在于精神之新,精神之新在于文化之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哲学的精神韵味


  纵观中国之哲学,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学派之众多,博大之精深,时而就会给人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觉。今天我们所要领悟和继承的“中国哲学之精神”,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领悟和继承。因为“精神”二字,对于现时代的活着的人意义更为重大。对于已经作古的中国先哲们而言,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犹如一个精神的宝库,等待着我们不断地挖掘和继承。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当珍惜这份遗产,充分利用好这份宝贵的遗产。


  具体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继承的“中国哲学精神”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继承的“中国哲学精神”应该是中国哲学中最积极、最进步的部分。


  第二,在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继承的“中国哲学精神”应该是中国哲学中在最普遍的意义上,具有最大情感共识的精神珍宝。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也仍然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在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继承的“中国哲学精神”应该是中国哲学中最鲜活的、最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对于变化着的时代都具有着极强适应能力和引领作用的精神指南。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继承的“中国哲学精神”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历经沧桑,自强不息;(二)学以致用,实事求是;(三)以人为本,实现大同。


  二、历经沧桑,自强不息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思考与论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可以说,这句话极为凝练的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精神中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代表了我国古代先哲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基本态度。


  中国古代哲学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表现为一种“日新”的变革进取的精神。《礼记》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格言。《周易》中有,“天地革而四时成。”可见,“日新”和“变革”是不仅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的法则,所以人们应该遵循这个规律,不断的实现创新和进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继承和发扬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起来,使之获得现代的理论形态,发展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在当代的进一步弘扬。


  正如总书记指出,“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无疑是对中国哲学中自强不息精神的最生动、最有力的诠释和继承。


  三、学以致用,实事求是


  如果说,“自强不息”代表了我国古代先哲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的基本态度,那么“实事求是”则代表了我国古代先哲们在知识论方面的基本态度。“实事求是”是“自强不息”的延伸,是由“自强不息”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实事求是”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它的出处在《汉书》,书中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实事求是”演变成哲学术语,非常恰当的概括出了中国哲学精神中注重人生实践的精神品格。


  同时,我国古代先哲在治学上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庸》更是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司马迁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其“不虚美,不隐恶”的治学态度,对后世影响极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过去革命时期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要靠这个,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靠这个。


  正如总书记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这无疑是对中国哲学中实事求是精神的最具体、最现实的继承和发扬。


  四、以人为本,实现大同


  由于中国哲学把世界观问题与人生观问题放在一起讲,强调天人合一,讲究实事求是,注重人生实践,从而铸就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可以说,中国哲学尤其重视人的问题,所以有人就把中国哲学归结为人生哲学。同时需要指出,中国哲学在关注人的时候总会在其中注入美好的社会理想,从而引领着中华民族自始自终都有着实现大同的美好理想。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提出的“仁”的观念中,在一部论语中论及“仁”的地方就有一百多处。孟子也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民为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极为提倡“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献身精神,并把其视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千古流传,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全民族谋解放、谋幸福。大同理想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精神载体,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地影响。


  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对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影响甚大。他书写了“天下为公”的条幅,并在讲话、文章中多次提到大同理想。他提出,“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在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是对“天下为公”的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无疑是将中国哲学中以人为本,实现大同的精神追求注入了最为鲜活的时代韵律和价值追求。

上一篇: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谨慎运用研究
下一篇:量变与质变哲学论文范例采编(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