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改革要点创新探索研究论文(共6篇)

 

 第1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着灌输式教育方法,这样的教学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在课堂中。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育者应该转变自身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课堂中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1]。在高职院会计实训教学中主要是学生运用财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培训,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3]。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财会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一、财会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


  在财会会计实训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会计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在实际会计教学中包含较多的内容,主要包含理论教学课程以及实训教学等相关内容[2]。具体来讲对于会计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较强,在具体教学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学生会存在难理解的现象发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训课程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过程,这样的方式能够实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按照具体经济业务填制一些原始凭证、登记帐薄、编制财务报表等等,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对会计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最终在会计工作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老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质量。


  (二)能够完善理论教学体系


  在财务会计实训教学中不仅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而且还能加快教育改革中的进程。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会计教学来说是为会计职业所服务的[3]。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快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需求以及会计职业环境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提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际状况信息,还应具有相关分析财务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对于会计来说在经济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体上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完善以及发展的[1]。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使会计教育适应国家经济需要,就应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应重视会计实践中的教学,积极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加快教育改革中的进程。


  二、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探讨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在整体上应该树立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来说在教和学上是一种双边性活动,在这个具体活动中,脱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变成了单一的以老师为中心[2]。反之,离开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变成了单一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将两者结合开来,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进而在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观


  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会计人才来说应该具有较强的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通过创新教学而展开的,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训练的一种教育。同时还应尊重学生在个性中的发展,通过人本教学进而使学生在學习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综合能力。


  (三)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能力中的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实践性教学,进而形成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在整体上形成一种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性教学[2]。在会计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占有重要的成分,理论是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在整体上应该重视理论和事务并重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还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财务会计人才,需要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赵妍蕾

  第2篇: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各项制度不断得到完善,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在金融市场上参与投资交易的人也越来越多,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国际化。但是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投机活动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上演着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这种现象根源于投资者对资本的狂热,但也与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有着较大的关系,而市场上有很多的非理性投资者居然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作为证券投资学课程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如果想要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在未来更加成熟有效的发展,则必须从当前国内的证券投资学的教育工作开始抓起,培养出更加了解基本理论、更加熟悉交易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投资人。


  二、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在国内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内,证券投资学都被列为商学院大多数学科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习课程,本科生在学习了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之后开始学习该课程。这门课程自从被从国外引入到国内之后,虽然诸多高校都有开设该课程,但是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其教学应该与研究型高校有所区别。


  在应用型本科的教育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理论知识外,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更加需要重视,这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當前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现象,要么只关注实践要么只关注理论。只关注实践的教师大多本人也在证券市场上参与投资交易,多认为中国市场是一个政策导向的市场,从西方引进的投资理论知识不适用于中国市场,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时常会抛弃理论内容,而更加青睐于技术分析的内容,教学时基于自己的经验结合技术分析理论,传授知识于学生,甚至会经常鼓励动员学生在真实的市场上进行实际交易。这种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学生的理论素养却没有太多助益,有时甚至会刺激学生忽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基本面的重要性而热衷于高风险的投机交易,最后陷入中国投资者常见的追涨杀跌的非理性交易活动中。而另一个极端则只关注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中大讲特讲各种艰涩难懂的投资理论知识,忽略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陷入为考试而学习的怪圈中。这两种情况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培养的作用都是有不利影响的,除此之外,关于证券投资学的本科教育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学习被动


  当前国内的证券投资教学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教学模式更多还是采取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由于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把一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全部或大部分传授给学生,这就使得教师为了赶进度,每堂课强制性地输入很多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很有可能在此之前对证券市场没有任何基本了解。这种课堂往往使得学生很被动地学习,教师讲授什么其就接受什么,缺少学习的热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独自实践了。


  (二)知识体系源自于西方


  当前应用于证券投资学本科教学的教材有很多,这些教材有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的,也有全部是投资案例的,也有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表面看上去可以选择的非常多,但是无论是国外学者或是国内学者所著的教材,其知识体系基本上来源于国外金融市场的发展理论,很多理论放置于中国金融市场情境下即水土不服,这也会让学生产生更多困惑,进而生出理论知识无用论的感觉。


  (三)缺少实践平台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起初就是希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与商学院很多课程的教学工作相似,证券投资学的实践可能更多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这种模式与原来的单纯只有课堂教学相比,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远远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更加真实的市场实践,这就要求学生有这样的平台去参与实际的金融市场交易,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而由于资源的缺少以及学校与外部企业的脱节等原因,这类平台的构建在目前国内的教学中是极为少见的。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如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大二上学期甚至大一就开始学习该课程,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明显不够充足;再如有些学校教授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师本人也没有任何投资交易的实践经验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却普遍存在于中国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努力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来完善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结合国内各所高校应用型本科在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其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不利影响,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证券投资学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学生课外多做阅读


  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发现很多学生对证券投资很感兴趣,但却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市场热点所知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习惯所造成的。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学分而学习,功利性学习严重,只对教材上的知识有兴趣,对社会时事不关心,但是证券市场的交易与社会时事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包括课外书、财经新闻、社会热点等。为了刺激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每次课后布置的作业不要局限在教材课本上,而是包含其他课外阅读的内容,下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意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课堂教学与模拟投资相结合


  当前,多数高校的商学院都建有金融实验室,从外采购了各种用于模拟实践的金融软件,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室,开展各种投资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同时,每年社会上有很多金融机构也会开展很多的金融投资竞赛,教师需要积极关注相关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此类比赛,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积极总结投资经验,同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


  (三)案例分析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目前,国内商学院的教学过程更多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但是有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过于晦涩无趣,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对其有深入形象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将与之相关的案例穿插在理论知识的教授中,带领学生研读并讨论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热情。此外,也可以要求学生来搜集资料,整理出最新的案例,然后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


  (四)构建实践平台,与市场真正接轨


  单纯依赖于课堂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帮助是有限的,更多还需要依赖于学生的实际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构建更加全面的实践平台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这种平台除了学校的金融实验室之外,还需要学校与外部活跃于市场中的各类金融机构接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由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加直接更加现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真实的金融市场的交易中,了解第一线的金融交易规则,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让学校的教育工作与金融市场接轨,推动学生能力提升。


  (五)加强教师自身修炼


  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又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这就使得其在教学中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授如证券投资学这样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师需要首先从自身的能力修炼出发,多参与实际的投资交易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对真实市场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提升自身修养,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活动。


  (六)完善教学考核模式


  中国教育的现实是,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本科教育的最直接目标是要获得一个良好的成绩,因此,以上各种方法的使用如果与教学考核脱离开来,其发挥的作用可能就会十分有限。若想达到比较理想又比较广泛的效应,则需要将众多方法与教学考核结合在一起,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模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内容,学生该课程的最终得分应该包含四部分:课堂讨论、案例准备、投资竞赛和考试。其中课堂讨论和案例准备分小组展开,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不设置标准答案,开拓思路为主,所占权重可以有一定的弹性。投资竞赛也作为评价考核的一方面,所有学生独立参加,打分参考每个学生的最终业绩表现,由于投资业绩受很多外部因素影响,所以业绩仅供参考,主要根据学生的交易频率和最终的投资总结报告作为打分依据,其权重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可弹性变动。最后的考试,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务要求弹性设置权重,但考试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指定教材内容,教材中的理论可占考试内容的60%到70%,其他三项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可占考试的30%到40%。该考核中的考核内容可以依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考核需要遵循全面同时侧重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原则。


  四、小结


  中国金融市场的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在其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其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人员的努力,而作为金融市场储备人才的各大高等院校的学生,其能力的培养则依赖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工作。本文基于此,结合笔者多年的证券投资学教学经验,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可以应用在以后的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探寻出更好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为国内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培育出更多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人才。


  作者:刘艳博

  第3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企业具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正是适应这一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决定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将是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最终归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在于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因此,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水平更能反映着企业经营活动竞争实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與适应性,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复杂性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教学内容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多个领域,其复杂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在课程调查结果中,有72.6%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领域较广,有24.2%认为课程内容复杂。由于企业生产活动过程复杂,《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从企业产业性质来看,课程内容既涉及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作,又涉及服务型企业的生产运作,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企业生产领域来看,课程内容既有企业生产运作策略的战略层面,也有企业操作的作业层面;既要讲授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布局、选址与布置、产品或服务研发等生产运作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又要做好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需求预测和生产运作计划;既要讲授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库存管理,又要讲授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的生产组织方式、业务流程、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等现场管理方面的内容。从企业生产发展来看,既有传统的大批量流水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的管理方法,又有精益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敏捷制造等新的管理思想。从企业生产管理方法来看,既有定量模型设计演练,也有定性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对课程教学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4.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实践性较强。虽然课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均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但课程教学最终也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之中。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现场参观企业、移动课程、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专家经验分享、观看成功企业的生产管理视频资料,加大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获取生产运作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引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过程,在参与中感受生产运作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感受生产运作管理涉及工作的复杂性,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想的决策性


  经营的重心在管理,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生产运作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决策,对生产管理活动进行多种备选方案的选取和优化,以求最优结果。例如,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及优化,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所涉及的设施选址与布置,企业生产运作组织中作业排序与控制等,均有不同解决方案,并能达到最优管理效果。企业通过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激励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树立最优化的理念,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根据企业的背景,对生产运作设计不同的管理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最优决策,培养生产管理能力。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中,《生产运作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特点明显。


  1.从课程教学的总体来看,调查发现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复杂,定量模型较多,知识点较广,实践性较强。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学科相比,有85.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活动,有64.5%的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最感兴趣。


  2.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学生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兴趣度与重要性较为一致。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企业战略与生产运作策略、生产运作计划、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内容,见表1所示。


  从表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有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作策略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学生们基本上是对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都是感兴趣的,其学习的兴趣度与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基本一致,见图1所示。


  3.从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方面来看,课程教学组成了课程组,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师按大纲组织教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基本反映了重要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发现有90.3%的学生认为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比较合理的。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较少,多年的课程教学一直都沿用原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造成课程教学效果很难出彩。课程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可教师们都习惯了现有的教学,不太积极去做教学内容调整。现有教学存在着内容过多、强调系统性、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包括生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MRP、项目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制定、供应链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前沿理论等,如此多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学学时有限,内容比较复杂,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定量模型,技术性较强,使学生存在着学习难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注重课程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际应用,更好地符合课程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制造业轻服务业,这一点对参与学习的学生来说,所学的知识与他们工作的能力需求相差甚远,针对性较差。一方面,国内高校使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多数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多数学生缺乏对制造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尽管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展移动课堂,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服务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越来越重要。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教学方法不适应新的需求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特别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联系密切相关,这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授课教师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企业培训,也很少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培训,多数教师成长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环境里,因此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在的学生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希望通过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成功企业案例的教学研讨,管理难题的集体解决与交流,以这种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现有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教与学之间的供需矛盾,成为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难题,也造成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环节存在脱节,同时学生缺乏对企业生产现场的了解,对生产运作管理没有感性认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变大,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到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3.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不足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承担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甚至与企业接触较少,这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他们没有生产管理经验,教学中很难把课程中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结合,更无法联系到位。他们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与学生听为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缺失,空洞的理论成为他们教授主要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感。


  如何使教师能胜任于课程教学,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更具有适应性,这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进行认真探讨。


  四、工商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改进


  现代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很快,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成熟的管理经验,又要考虑现代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既要考虑制造业的生产运作,又要考虑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既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又要考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内容教学安排上,实现由注重系统性向学生需求针对性的转变;二是在内容范围上,实现由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三是在内容教学重点上,实现由讲授定量模型向讲授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转变。


  (一)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转变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有独立的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的整体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和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与改进等四个部分。不管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其课程内容体系应保持不变。教学上应该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的需要,有重点的、针对的、选择性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使《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既能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更能适应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性(见表1),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如下表2。


  (二)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大多数是以制造业为主,以制造型企业生产运作的管理实践作為教学案例,由于服务型企业发展迅速,学生对服务运作管理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兼顾到服务企业的生产运作。这就要求《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改革,从现有针对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实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运营管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服务业的比重,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有53.5%的学生认为,增加服务业运营管理内容或结合服务企业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还有42.3%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可以增加或结合服务业内容授课。因此,在教学案例选择、管理实践模拟等教学环节上,多选择一些服务业运作内容。


  (三)注重把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中定量模型较多,教与学的难度较大。现实生产管理实际工作中,也不常运用定量模型去解决生产管理问题,他们难以把定量模型的管理原理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因而学生感觉到定量计算教学的枯燥。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还是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其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是管理方法、管理理念与思想、企业案例等内容,而对计算说明的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只占到17.7%,教学中有必要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教学重点。对于课程中有些定量模型的内容是实际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中也必须要讲授的。这类定量模型在教学中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给学生们说明通过模型建立,能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哪些问题,得出哪些管理原理和管理思想,教会学生创新管理方法,激发他们的管理思维,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学习到生产管理中的科学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方式。


  五、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如何做好《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们对课程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复杂,每章节内容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因而各部分内容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通过调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比较满意的方法有:教师教授、案例研讨、案例解析、现场教学与移动课堂、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等。


  从表4中发现,学生比较满意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课堂讲授法。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及其模式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随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以及工商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特点,其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组织案例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互动交流式教学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想通过案例研讨与解析来学习案例企业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做法,为今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找到有益的参照。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中的各学科,都是比较适合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相互间的案例研讨和教师对案例的解析,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管理方法,也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所选案例的本身质量。如何选择案例主要考虑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案例情境契合。这需要关注案例教学所要解决企业生产的管理知识点,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理解管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企业的选取应该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行业,只有学生们对行业背景熟知,才能充分研讨,否则难以通过案例分析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二是案例事件典型。典型的教学案例能够取得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按照学习迁移理论,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交流、系统思考相关的管理理论、方法和问题解决思路,会迁移到未来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三是案例素材有趣。案例的趣味性有助于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一个优秀教学案例应该具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特点,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悬念,这样会引起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和思考,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现场教学,注重对生产实践的认识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讲授知识理论不如讲企业案例教学效果好,讲案例不如走到企业看现场效果好。所谓现场教学是一种集亲验性、互动性、多元化、个性化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置身现场,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带到现实,教师、学生与现场教学所在地领导(讲解员)之间无形中形成一个互动。它是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参观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操作流程、讨论交流、互动答疑等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而言,现场教学的实质就是以企业为课堂,以机器设备、生产流水线以及管理制度和流程为教材,由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1.增加学生实感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缺少工作经历,不在企业工作,不熟悉生产,没有接触过机器设备和生产线,完全缺乏实际感受,而课程中要求他们联系实际提出生产线的改进方案或制订物料需求计划等,无疑是纸上谈兵。而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关注企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体验,教学内容直观、真实,形式非常灵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场教学通过学生与企业人员、教师之间的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现场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活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讲授理论知识


  在课堂上讲解生产设施布置,尤其是什么是工艺专业化、什么是对象专业化等内容,无论在黑板上怎么比画,都无法讲得清楚,一节课下来连教师自己都不知如何讲的。为了讲清这一知识点,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观考察生产车间。看到了典型的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的设备布置。学生们通过现场考察学习和座谈交流,很清楚地了解了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不同,也感觉到两种生产设施布置各自的优點和不足。这种教学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条件,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比如,我们在开展库存管理现场课时,我们走进了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到企业感受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工艺规程、产品结构树、物料清单、材料消耗定额、主要物料的产地以及订货提前期;了解什么是ABC库存控制、什么是VMI控制等。在讲授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可以考察企业如何做好现场标识、看板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标示线规范、物品摆放整齐、人车分流等。通过互动式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真正能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课堂讲授,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能力,多数以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形式为主。在新教育形势下,工商管理專业教育着重对参训学生的能力培养、技巧和思维的培养。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题教学应转变教育观念,重塑师生角色,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尤其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


  工商管理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为主,把教师塑造为学生的促进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理论解析者、模型推演者的身份,转变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对的是企业实战的管理,而不是脱离实践的学术型管理,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通过创新课题教学设计,将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管理相结合;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应压缩课堂讲授时间,多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更深入地思考企业生产管理实践问题。多采用一些小组研讨等形式,让学生互动交流,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交流需要一个合理的分组,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研讨分组要严格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保证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技能多元性和优势互补性,又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可竞争性。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学习模块和理论专题为中心安排学生组合小组。教师要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动思考,投入到专题学习研究情境中,解决问题。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互动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营造真实的人际沟通和管理工作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沟通技能与合作意识能力。


  (四)探讨经验分享,邀请企业家进课堂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运作密切相关。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都没有企业管理经验,也没有进行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培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也没有过多地研究探索,目前承担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多数教师自身就是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崇尚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绝大多数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甚至与企业接触较少。由于没有企业经验,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到位,教学空洞化与理论化,引起学生的反感。而现在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希望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授课教师多安排一些管理经验分享的教学环节。一是在班级中选择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对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生产组织、生产计划安排、设施选址与布置、现场管理、在制品和库存控制、设备管理、安全生产、精益生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二是邀请企业家进课堂做专题报告,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邀请企业家讲座是较普遍的方法,尤其是某些实务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请企业家讲比任课教师自己讲效果好得多。因为企业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讲,印象比较深刻。学生们一般很感兴趣,也会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


  作者:郭伟

  第4篇: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经济程度越来越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税制也在不但改革和完善,营改增之后,我国很多行业对税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很多高校对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对于该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不够全面和恰当。一些高校开设了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这门课,但是只是作为选修课,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已经开设这门课的高校,一般只是针对主要的税种作了讲解,纳税筹划和纳税筹划实务操作基本被忽略。鉴于学校读这门课的不重视,加上学生对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又不充分,导致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为了高校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税务人才,高校需要对与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这门课程重新定位,并深化改革这门课程。


  完善教材内容,及时跟新教材


  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上课,学生上课必须依托于教材;现有的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教材还比较少,目前用的比较广泛的教材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盖地教授主编的教材,其他的诸如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玉龙教授编著的《新编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书一般作为辅导教材推荐给学生使用。这些教材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以现有使用比较广泛的盖地教授编著的教材为例,这本教材的前10章讲述的税务会计,后面两个章节讲述的是税务筹划概述与实务。他将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分割开来,并且侧重于税务会计知识,这与把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两大知识整合在一起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他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围绕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来阐述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提升宏观环境的动态应变能力


  宏观环境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的土壤,医院要想防范财务风险,首先应了解市场需求和变化,明确医院的市场定位,清楚理解国家政策法规,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的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积极主动提升医院对理财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医院同时还要配备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制定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参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市场评价等指标的平均水平和风险防范标准,结合医院实际,制定筹资、营运、投资、分配四项经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的预防指标体系,分为不同风险层次的防控指标级别,以此来衡量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尽量提前发现,采取相应的防范化解措施。同时,对或有事项可能引发的财务危机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将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公立医院可通过规范内部制度,设计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减少风险。通过财务审查、内部审计、财务信息报告等对医院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监控。建立起财权集中归口、经费管理科学、监控制约严密的财务管理体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预警和有效控制。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是制约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瓶颈,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技术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培养和引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管理人才,应建立一套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实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队伍。同时,医院相关部门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和防范控制能力,可以借鉴企业的财务制度改革的经验,按照医院现代化管理模式,管理整个财务运作和监督系统。


  综上所述,只要存在经营活动,就必定产生财务风险。对公立医院来说,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因此,医院要及时了解财务运行趋势,通过横向及纵向的分析,根据医院的财务能力,在衡量和分析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的阻止或抑制风险事态的发展,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医院方面的方向发展,以构建和谐医院的良性运行机制。的,理论上比较系统但是空洞,实务筹划实例很少,这种教材无法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此,我国税制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今年实行的全面营改增,这样导致税法计税与会计记账的差别事项越来越多,以上使用或者作为辅导教材以及相关教材的一些内容具有滞后性,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的规定不符合,容易给学生学习造成困惑,教材建设具有稳定性,这也是这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困难之处。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材建设上,首先;在教材的编写上应该把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整合在一起,而不是按章节分割开来,把每一个税种的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更便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其次,要根据税法改革的速度,加快教材的更新,特别是全面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的纳税范围扩大了,税法与会计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做纳税筹划,这些都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教材编著者应该集中教育界的优势力量,同时把企业实务界与税收征管界的优秀人才吸引进来,假如教材的编写行列,全方位的努力合作,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教材。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目前的高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依附于课堂,所以教师也就不可缺少。这么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全面掌握会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适应税法课程改革需要,兼有税法理论与实务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立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教研室,通过开展教研室的活动,各个老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每个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向,不断的深入探索,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定期相互之间交流,共同提高。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课程的培训,鼓励教师创新教學方法等。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可以采取学生评价与学院教研室主任听课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促进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等。总而言之,优秀的教学离不开优秀的教师,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税务跨会计与纳税筹划》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会计、税法、财务管理以及经济法等诸多学科,在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如何进行课程设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这门课涉及到会计知识,学生应该修完《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知识。这门课还涉及到税法知识,因此学完《税法》或者《CPA税法》对学生更为有利。这门课程还有纳税筹划知识,这块知识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比较多,涉及到纳税筹划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对其内外部环境充分了解,因此学生也要对《经济法》知识进行学习,才能在纳税筹划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以上所提到的课程都应该是学习这门课的先行课程。


  根据目前高校官网公开的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部分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一般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课时36到64课时不等。这门课程应该作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核心课程。在学习以上所提到的先行课程,这门课一般安排在第六为宜,每周为4课时,总学时为64学时。在学习中,增税税与所得税两大税种是学习的重点,相应的也需要较多的课时,特别是营改增之后,除了教材建设要与时俱进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作为重点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其他税种的重点学习在税务会计的处理和纳税筹划环节,这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每章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争取在学习中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活学活用。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主要以听课的方式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学会的主动学习能力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积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它是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内化活动进行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动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课前要预习书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与老师和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完胜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任务就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为学生解惑,知道学生完成作业以及实训等任务。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教学内容丰富,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可以设置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被动的学习改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多方面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很多高校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创新性人才,因此,案例教学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也是一种互动性和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每讲完—个税种的基础知识和会计处理后,可以引入含有会计站顾问处理和税法知识的纳税筹划案例供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形成统一意见后在课堂上有老师引导,學生自己讲解,其他小组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这种案例式讨论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讲解中将会计知识和税法知识等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除了“翻转课堂”和案例探讨式教学方式外,目前还有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供我们学习参考。比如胡春晖(2014)提到的情景模拟沙盘推演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在这门课教学中都可以运用,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实行多种方式的全面考核机制


  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最常见的就是闭卷考试形式完成,最终成绩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比例也是很多高校考试课的比例。但是对于《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闭卷考试的形式并不能完全实现其教学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平时的考核。闭卷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计算以及一些理论知识外,还要增加一些综合题和案例题等,其他环节可以在平时考察,比如学生在案例探讨教学方式中的表现、学习的态、小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这样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40%甚至是50%,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是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避免期末考点突击;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真正的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完胜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姜大志

  第5篇: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0引言


  地下工程,顾名思义,即建筑在地面以下的工程。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地上空间日益紧张,地下空间必将成为开发的重点。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核心课程,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知识更新很快,且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任课教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该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期待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课程的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矿山、道路、水利水电、城市地下空间等领域地下工程施工的主要工艺、技术、设备等,内容包括平洞施工、立井施工、斜井施工、掘进机施工、盾构施工、顶管法施工、沉管法施工、冻结法和注浆法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下工程施工挖掘和支护的相关术与工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从主要内容来看,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1.1学科综合性强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涉及课程多,综合性强。该课程不仅涉及到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土力学、地下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还与爆破、通风、给排水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内容庞杂,各章节跨度大。


  1.2课程实践性强


  与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绝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平洞、斜井、立井等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这些知识的讲授,单纯依靠课堂“板书+PPT”的解说难以让学生完全掌握。


  1.3知识点更新快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涉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技術与工艺日新月异,而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在本科生所用教材中往往难以体现。考虑到地下工程埋藏越来越深、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实际情况,恰恰是这些新工艺,在以后的建设中必然得到广泛应用,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亟待解决。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


  从现有关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教材来看,各高校采用的本科生教材行业特征显著,针对性较强,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符合当前教育行业“大土木”的精神,更与我国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背景不协调。因此,针对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水平、研究侧重点,选取符合自身特色和层次的教材是目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授课的重要问题。


  2.2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板书+PPT”为主,辅以少量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这种方式虽然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所改进,但仍不能满足大土木行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3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目前采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现场观摩实习。考虑到安全管理、经济效益等因素,施工企业一般不同意学生到现场学习和实践,即便接受,观摩学习也仅有数天时间,很难看到整个施工过程,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完整的施工工艺流程。


  3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应当补充地下工程新的施工工艺,广开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案例、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工程建设中自主创新的施工技术,如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管幕+冻结预支护、矿山法暗挖”的施工方法、蒙华铁路白城隧道采用的马蹄形盾构设备等。


  3.2教学方法改革


  以关键施工技术、方法为核心,减少教师理论讲述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环节。围绕特定主题或典型工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再由教师进行评论,合理的实现教学相长。例如,目前盾构施工中广泛采用的矩形盾构、马蹄形盾构等异形盾构的特殊工法。


  3.3实践环节改革


  任课教师应充分搜集资料,了解实际工程案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制能够反映主要施工方法全部过程的动画或视频,使学生对施工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盾构机的入井、掘进、支护、出井等过程。


  结合我国主要城市大规模修建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工程的情况,组织学生到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处于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如明挖车站、暗挖车站、盾构施工区间等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初步掌握课堂上无法或难以讲授的内容。


  4结语


  本论文系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GJYJTJ01)资助成果,本文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部分措施已经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长期的动态过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也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博

  第6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随着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變化。高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素质教育,这要求教师将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现代人才标准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完善,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1.教材相对落后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应用型营销专业实践人才,理论教学过程中,依据市场需求及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但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市场营销教材着眼与研究西方营销思想与理念,缺少研究我国市场营销特点的专业教材,比如教材上大多案例为国外企业营销实例,或是知名企业营销案例。这些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相差甚远,不具有针对性。加上市场快速变化,教材没有及时更新。


  2.评价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考核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大部分考核方式以理论试卷考试为主,凭借一张试卷判断学生学习情况与知识掌握程度,这些题型难以涵盖左右知识点,违背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学生仅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即便分数很高,但也不能代表其已经掌握各项知识。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3.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也逐渐增加,不断细化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单科课程越来越多,造成不同课程间存在交叉与重复的地方。比如有效高职院校大一开设《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大二开设《市场营销策划》、《消费者学心理学》及《消费者行为学》,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重复性,加上学制仅有2-3年,直接制约学生选择选修课,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要了解市场需求,明白应用心理学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满足岗位需求。根据这些必须具备的岗位素质制定出核心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足以支撑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此方式,构建起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其大致分成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每部分根据专业要求设计具体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及后续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临毕业时,除了要应对正常的课业负担,还要找工作等事宜。大多数院校也将会计实践课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足以看出这个阶段对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也是任务最为繁重的一个阶段。如果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仅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减少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生未来发展及就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切实做好学生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充分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确保学校能够取得既定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2.落实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与社会企业广泛合作,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企业输送理实一体的专业人才,实现双赢。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通过企业顶岗实习等,为自身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学生职场竞争能力提高夯实基础;其次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以及企业情况,适当调整自身教材,强化专业教材的实践性,与实际企业的相关性。教学组宏观调整授课内容和顺序,教师更易于将科研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科研进展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课堂上一系列环环相扣之科学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领略科研过程的逻辑分析过程,这比提问时直接知道答案本身更具有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职营销人员作为专业教师,以其实践经验向学生讲解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从而为本校原有的营销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


  3.创新与优化评级体系


  长时间以来市场营销成绩考核模式较为单一,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教师根据卷面成绩判断学生市场营销知识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本身不能激发学生对市场营销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但熟记理论知识,考试中得到较高分数,这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公平。因此市场营销教师应该创新考核模式,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为学生最终成绩。平时成绩评价应该包括签到、课堂状态、实验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与监督,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想要成功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必须对这种方式做到深入了解,灵活运用,并且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社会实践为原则,这样我们才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提高自身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依据学生特点调整教材内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多种途径培养理实一体化的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钱军旗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教师管理改革的实施策略启示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