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聋哑特殊教育方法与手段论文(共2篇)


  聋哑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即作为自然人,又作为社会人,而学生的身份又使他们有着与其他儿童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聋哑儿童应该有着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生活、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由于他们现实的生理缺陷,又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不同,表现出某些特有的心理、性格、人格以及行为特点。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倾注更多的爱心,认真研究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实施特殊的教育与关怀。

  一、聋哑学生人格行为特点及原因分析

  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人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由于聋哑儿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获得信息的渠道。这使他们与健全人交流有一定障碍,很多信息他们都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是很多,只能用眼睛看到事物的表象,深层的东西无法理解,这就使知识的传授比较困难,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大多数的聋哑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

  在心理上比较自卑。心理学认为,自卑是相对自信而言的,指对自己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通俗的讲,如果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软弱无能的,不健全的,甚至低人一等,如果自我怀疑,犹豫不决,对自己的评价尖刻,而且很难感到生活的美好,那就证明已陷入了自卑的深渊中。聋哑孩子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使他们长期游离于健全孩子之外,看到别人唱歌、听音乐、讲故事、与朋友说笑等等,他们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此,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比常人矮一头,在这种心理长期作用下,他们逐步走入自卑的状态。

  在性格上比较孤僻。绝大多数聋哑孩子居住的地方,在一个自然人群中聋哑人几乎没有,或只有他(她)自己,因此少有朋友。他讲的话别人看不懂,别人讲的话他也不理解,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有时会遭到同龄孩子的嘲讽、欺负,或来自周围人的误解或耻笑,所以,使他们过早的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从而变得很胆小怕事,越来越来不愿意同健全的人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慢慢变得孤僻起来。

  在行为上常有某些不良举止。许多聋哑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他们有较大的诱惑力,当在物质上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时,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会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等。而人们对这些不良行为的谴责他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听不到人们的议论,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及健全孩子。而一些父母对他们的过份的偏爱,生活上照顾有加,教育却比较少,也会助长聋哑儿童某些不良行为的产生。

  在情感上不懂得感恩。由于聋哑儿童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包括与他们父母的沟通),所以聋哑儿童与人们的情感交流较少,加之人们对残疾儿童的同情,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很多的关怀、同情与帮助,使他们获得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聋哑儿童也认为这些同情与关怀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在聋哑儿童的心里缺少了些许感恩之情。

  二、特殊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让聋哑儿童健康成长

  走向社会,在与正常儿童接触中感受幸福。有教育家说:“在教育大纲和教材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

  给予聋哑学生幸福,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使这些聋哑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要使学生感到在人格上与其他孩子是平等的。为了创造聋哑儿童能与健全儿童接触的机会,学校组织他们与正常学校的学生联欢,而联欢的准备过程就是快乐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找资料,一起练习,做到让每个聋哑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联欢会上聋哑孩子和健全孩子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欢笑,如果语言交流上出现了障碍,他们就动笔写或请老师翻译,慢慢的聋哑孩子的心打开了,能主动与正常孩子接触,同时品尝到了其中的快乐。每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是恋恋不舍,他们互相交换礼物,互留联系方式。为了增进聋哑学生对正常学校的了解,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正常学校学习烹饪技术,他们和正常的孩子在一个课堂上,学习一样的知识,平等相处,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正常人接触交流,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感受到真爱与幸福。

  创建各种载体,丰富聋哑儿童生活。轻松有趣的文体活动,可以愉悦聋哑学生的心情,陶冶情操,还有利于聋哑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养成,反应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体魄的形成。学校和班级有计划的组织的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趣味运动会、体操比赛等。为了迎接体操比赛,学生每天都会自觉练习,做的比较好的帮助差一点同学,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看台上学生呐喊助威。这些活动让聋哑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竞争的意识,培养了聋哑儿童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为了使聋哑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关爱,我们有选择的讲解《二十四孝的故事》、《跪羊图》和《弟子规》,用图文并貌的形式,使聋哑学生能理解其中的内容,通过学习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孩子不宜,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本分。我们还召开“父母养育了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讲一讲眼中的父母,写一写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主题班会上,聋哑学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讲述父母的辛劳与不宜,许多学生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弟子规》是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里面有许多儿童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把《弟子规》的学习教育贯穿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同学,诚实守信,做一个仁爱之人。通过这些学习教育,聋哑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了感恩,并在感恩中体验快乐。

  关爱与严格要求并举,使学生健康成长。聋哑学校的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相比,需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关爱与热情,精力与时间。教师以爱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不用自己的教师权威强迫、压制、斥责学生,在任何时候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由于聋哑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弱,而住宿学生有很多,所以得经常提醒他们增减衣服,如果病了带他们看医生,生活上缺少什么带他们去市场,手把手的教他们整理内务。教师时刻与他们在一起,情感上也与学生更亲近,于是常常会有学生向我倾诉心中的喜悦和烦恼。开始,我总是在听完他们的话后,给他们的行为下一个结论,以期指导他们以后该如何做。但我逐渐意识到,这样是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强加于学生的身上,而事实上,我也不能确信自己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更何况即使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那也是剥夺了学生自主品尝人生曲折的权利,就像风雨和阳光同样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聋哑学校的老师,不应该给他的“植物”搭起与世隔绝的暖房,更不能拔苗助长,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适时的建议者和指导者,这样孩子们就有了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真实的、丰富的,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幸福的。

上一篇:特殊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探索
下一篇: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