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高职物流管理问题及思考毕业论文(共2篇)

  

第1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质量。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改善对策,希望能够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物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校企合作理念不够清晰,校企合作形式化特点显著以及校企合作机制相对匮乏等方面问题。


  (一)校企合作理念不够清晰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重视程度较低的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学生的重要影响[1]。学校中对学生企业实习的实际情况管理质量较差,忽视了企业所需要的竞技效益。学生工作中的态度不佳,工作质量较差,这种问题的影响下,造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淡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企合作形式化特点显著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化的特点。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但是针对于具体的实施操作细节、管理条例等却没有明确指出,合作更多成为了一种形式,不利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


  (三)校企合作机制相对匮乏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各项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合作机制较为匮乏的问题,针对于师资力量、技术支持以及服务内容等相关细则关注程度不足,难以真正凸显校企合作模式下对企业、对学生和对学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没有真正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故而需要结合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的实际合作情况,加以深入分析,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予以变革。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改善对策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注重校企合作的价值;完善管理机制,创设多方共赢的局面以及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等方式予以转变,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三方共赢。


  (一)创新教育理念,注重校企合作的价值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与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校企合作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技能的影响,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教学的重点环节,善于引导物流企业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3]。


  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明确企业文化精神和服务意识的企业,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明确当前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开展教学指导活动,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管理机制,创设多方共赢的局面


  新时期背景下,共赢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桥梁,能够直接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情况,关系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质量[4]。所以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针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表现,企业的指导范围以及具体的合作时间等细则进行明确规定,制定完善的合作机制,适当融入合作的动力,使校企合作活动能够可持续开展。


  高职院校中动力机制,主要包含教学管理、学生的发展等方面内容,企业方面的动力机制,主要包含经济效益、人才输入等方面内容。学校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培养更多的“订单型人才”,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展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培养更多企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这种教学管理方式下,不但能够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企业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不断发展和壮大,促进校企合作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教师的个人教学指导能力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会影响高职物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所以在当前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需要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可以引入更多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将更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经验的人才引入高职院校物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使教师能够将个人的工作经验、教学经验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掌握更多的实践技巧。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教师的个人薪资水平、晋升条件等与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相联系,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的学习。


  三、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注重校企合作的价值;完善管理机制,创设多方共赢的局面以及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等方式,改善校企合作理念不够清晰,校企合作形式特点显著以及校企合作机制相对匮乏等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综合实践平台,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篇: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在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很难能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要。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原因分析


  (一)示范院校“示范”效应还未完全显现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当年的中专学校多数已单独或联合升格为高职院校。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三批)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目前,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基本结束。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着重点支持、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原则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建设”“推广”两张皮,方案“高大上”、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也确实存在。而“示范”效应的显现有一个过程,需要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需要这些院校经过几年的建设,方案真正落实,确实存在“示范”点,而且,能与世俱进,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不断创新,领先同业;另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定目标、下任务,通过有效管理,让示范院校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不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物流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步入快速发展期。需求的多元化与差异化,促进了现代物流与行业的深度融合,物流产业细分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例如港口物流、连锁物流、快递物流、金融物流、冷链物流、会展物流、危险品物流、工程物流、大件货物运输等。一方面,物流行业细分的倾向明显;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只能培养普通物流人才,例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普通的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事实上,能够从事这些普通物流业务工作的人员较多,供过于求,难于就业。而那些真正存在需求的岗位,很多高职院校又培养不出相应的人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师团队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行业缺乏应有的把握,不清楚行业企业的真正需求,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定位。


  二、物流行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总体而言,能提供普通物流服务的企业(一般的运输型、仓储型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这类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对物流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需求,但总体需求层次不高,中职毕业生或社会人员通过短期上岗培训或锻炼就能满足需要。目前,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存在需求的是那些与行业深度融合、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特殊物流行业的企业。


  (一)港口物流


  与水运密切相关。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通过水上运输实现的货物周转量多年来持续领先,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相应地,港口物流企业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一些省市也产生了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例如四川的泸州港、宜宾港,近年来,就组织人员到四川省内有关高职院校去招聘港口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未能如愿,最终到重庆一所高职院校招聘到了毕业生,也仅仅是因为看到该校开设了港口物流方面的一门课程。


  (二)连锁物流


  属零售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典型形态之一。主要特点: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同时开展配送加工。一些高职院校在和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开展合作,培养连锁物流人才。连锁零售企业对连锁物流人才存在一定的用人需求,但院校之间的就业竞争比较激烈。


  (三)电子商务物流


  也属零售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新兴领域之一。主要特点:集中采购,也存在配送加工(这两点与连锁物流相似)。在配送方面,大件商品与连锁物流相似,统一集中配送,小件商品则采用快递物流的方式运作。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如京东商城等)已经在自营物流,在国内一些主要的大中城市建立起了自己的配送中心。而多数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则实施物流外包,通过与快递企业合作来完成货物的递送。


  (四)快递物流


  主要针对件杂货及小件商品的快递,速度较快,有健全的网点,涉及取件、送件等业务和服务。近年来,快递物流发展迅速,对快递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


  (五)金融物流


  金融物流业务在国内已开展了10余年(例如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地方银行对金融物流业务很感兴趣,人才需求旺盛,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科书严重滞后,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企业有需求,但招不到这方面的毕业生。近年来,金融物流发展快速,甚至已经发展到了供应链金融阶段(像海尔、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等大型企业都在开展这些业务)。企业对金融物流和供应链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六)冷链物流


  属特殊物流的范畴。对于农产品和水产品等生鲜产品,由于保值期短,货物易变值,需要在储存、运输和交易中保持低温,冷链物流企业则主要为这类商品提供相应的低温物流服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海岸线长,内陆水资源丰富,农产品和水产品等生鲜产品产量高,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旺盛。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都在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例如四川成都天府新区龙泉“大华国际物流港”就是四川省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然而冷链物流人才匮乏,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


  (七)危险品物流


  属特殊物流的范畴。多数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点,需要使用专用设施设备对其进行储存和运输。①对于危险品物流,由于安全隐患大,潜在风险高,国家对企业的资质控制得很严(像四川泸州的叁陆运业、宜宾的天长物流公司等,有些已经达到了3A级以上),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从事相应的物流业务和管理工作。企业存在需求,但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八)项目物流


  像会展物流和工程物流等,都属于项目物流的范畴。项目物流服务于项目,项目结束,项目物流也就结束。与普通物流相比,项目物流具有以下特点:需要租赁设备,管理按项目对待,采用矩阵式组织机构等。目前,项目物流人才匮乏,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


  (九)大件货物运输


  主要是针对长、大、笨重等特种货物的运输。一些重工业基地(像四川德阳),就有很多这样的运输企业(比如飞龙运业等)。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而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又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与需求严重脱节。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三个能力培养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公共能力培养平台、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三个平台。如图1所示。


  图1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1.公共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特别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必须开设,并且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学分执行。结合行业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课件制作、电子表格的使用等能力。可以考虑开设“物流英语”“物流数据处理”“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公共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要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在物流行业工作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包括“物流认知”“货物运输组织”“仓储与配送实务”“商品采购与供应”“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物流信息处理”等课程。换言之,无论学生毕业后在何种类型的物流企业或货主企业(工商企业)从事何种物流业务或管理工作,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能够支持从业者在物流领域的工作轮换(转换)。


  3.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这些技能需要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分专业方向办学(如港口物流、连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物流、金融物流、冷链物流、会展物流、危险品物流、工程物流、大件货物运输等),通过开展订单培养来实现。


  (二)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如果高职院校的办学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特色,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而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订单培养,是创造办学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共用高职院校的现有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场地、图书、学生等资源,通过合作,可以“量身定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中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施设备等生产资源、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规章制度等组织资源;通过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可节省大量投资,降低办学成本;通过教师的顶岗锻炼,可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三)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具体做法


  1.高职院校首先应进行调研,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这可以通过借助行业协会、早期的毕业生及其他社会资源来实现。


  2.根据调研结果和合作企业的需求情况,选择专业方向。总的指导思想是“大专业,多方向”。换言之,核心主干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课程),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班级都要开设,区别只是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课程)不同。当然,也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制订或调整培养方案,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增值服务。当然,为了控制办学成本,可以限定专业方向的数量,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确保订单班的人数,从而控制教学成本。


  3.关于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的问题。像上述诸多专业方向涉及特殊物流,资产专用性强,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高。为了减少办学投资,可以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合作企业,开展工学交替。


  4.关于师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来解决。就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承担部分方向课的教学工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承担部分课程,尤其是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的教师可以到合作企业去顶岗锻炼,提高专业水平。


  5.关于专业方向课程的学时与学分问题。建议专业方向课程占核心主干课程学时(或学分)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具体可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设定。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师团队不清楚行业企业的真正需求,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定位是根本原因。普通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不高,物流行业细分倾向明显,特殊物流人才需求强劲。构筑三个能力(公共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订单培养,实施工学交替,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上一篇:油品储运能减排应用管理防治措施研究论文(共4篇)
下一篇:物联网条件下的医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