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初探

  摘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最经典著作,也是他“宗教社会学”的开山之作。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微妙关系,它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直到今天依然给我们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韦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


  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往往被归为物质层面的因素,韦伯则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韦伯另辟蹊径从社会宗教伦理对人内心精神和世俗生活影响的视角,揭示了新教伦理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及理性资本主义的内生因果渊源和生成关系。


  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主要指的是信徒对待工作和世俗生活的一种经济伦理。传统宗教往往排斥世俗事务,主要关心精神世界和死后世界,但是新教比较注重世俗事务。另一方面,新教徒普遍反感奢侈消费,强调禁欲。新教徒即辛勤劳动又节制消费,这就是韦伯笔下的“新教伦理”。


  韦伯所认为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生产关系有两个关键区别,一个是“形式上的自由劳动”,另一个是“理性组织”。“自由劳动”是说劳动者不是贵族的附庸,而是一群人身自由的产业工人,韦伯强调这种自由只是形式上的。“理性组织”是指组织方式和家庭分离,人员高度专业化,有别于家庭作坊;同时,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理性的,投资人需要掌握复杂的财务知识等。在这些方面,资本主义和传统经济有云泥之别:军事贵族主要依靠武力掠夺、收取地租或者强迫劳役;宗教团体则用意识形态来愚弄信徒、收取钱财。前者不自由,后者不理性。和他们二者比,资本家不关心生意是不是神圣,也不在意自己是否会被后世称颂,他们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一切都只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利益。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虽然未提到卡尔马克思,但书中的观点其实非常针对卡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二元论,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韦伯认为,物质活动和上层思想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单向的。经济活动可能决定上层思想,但反过来,上层思想也可能影响经济活动。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卡尔马克思的理论,他的这本书只是通过论述宗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潜在影响,来提供另一个思路。


  在本书第一部分的结尾处强调了,经济改变必然是多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可能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单方面作用的产物。所以,本书要探讨的是,宗教因素是否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有任何影响?以及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书中提到了4种禁欲主义的宗教形式,并且重点介绍了加尔文宗。除此之外,韦伯还挑选了英国清教禁欲主义的代表人物Baxter进一步讨论了禁欲主义。


  加尔文鼓励赚钱来增加上帝荣耀,只要能赚钱,形式并不重要。所以他允许神职人员把赚到的钱再投资以谋取利润。Baxter对此持反对意见。严格说,他反对的是占有财富后的懈怠、赋闲、和贪婪。圣人可以在死后得到永恒的安息,但是在死前,他必须每天尽可能多地工作来确保自己处于“恩宠状态”。根据上帝的旨意,只有劳动本身才能确保灵魂的救赎。人生苦短,任何形式的闲聊、物质享受、以及非必须的睡眠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因此失去的每一个小时都意味着错失了为上帝的荣耀而劳动的机会,也意味着会失去上帝的恩宠。


  总之,禁欲主义鼓励劳动,但反对物质消费和物欲享受。它本来只是想让信徒通过劳动而获得灵魂救赎,但同时又把积累财富从传统主义的禁锢中解脱了出来。它不仅使逐利行为合理化,还将其视为上帝的意愿。在这里,禁欲主义成了“总是在追求善,却又总是在创造恶”的力量。恶,指的是财富和伴随而来的诱惑。然而,對消费的限制,加上对逐利的鼓励,带来了资本的大量积累和贪欲的失控。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大量虔诚的清教徒们会在财富的诱惑之下加入资产阶级的行列。宗教教条的历史,就是与财富的世俗化影响不断斗争的历史。禁欲的宗教生活必然带来理性的经济发展;而财富的增长又使人们背弃了宗教理想。这种规律在中世纪的修道院中也曾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接下来我们来看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有着当时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哲学。首先,时间就是金钱。一个人闲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白白扔掉本该得到的收入。其次,信用就是金钱。这里的信用,一方面是指钱可以生钱,另一方面指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同时,他也强调表面形象管理。比如,如果你半夜紧锣密鼓搞生产的景象传到投资者的耳朵里,他们才会爽快地把钱借给你。所以平时要维护自己的形象,让别人觉得你是个谨慎又诚实的人。最后,富兰克林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每一分钱。即使你每天浪费,一年下来也会积累成很客观的数字。


  富兰克林的道德观念总是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比如表现出诚实的样子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他有信用。如果别人已经相信,那再表现更多的诚实只是浪费感情。但实际上,他本人和自传中的描述并不是简单的功利主义。他认为是把有功用的美德看作是神的指引,意在帮助他不停地利滚利滚利。同时,他也严格禁止所有的物质享受,极力回避享乐主义。他赚钱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钱。这太过纯粹,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快乐,甚至显得很不理性。此时,赚钱成了他活着的目的,而不再是他生活的手段。这种对自然生活状态的颠倒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思想。合法地逐利不仅是一个人勤勉的结果,也是勤勉的体现,也是富兰克林道德的全部体现。这种在天职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坚守是资本主义文化特有的社会道德,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


  资本主义中,追逐利益的欲望跟资本主义本身并没有关系,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欲望在各个国家各个职业中都有。并且,这些贪欲更强烈的国家,往往赚钱的方法往往不道德,且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其实,缺乏自律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阻力。所以,这种贪欲不是资本主义的动力。


  前文中富兰克林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其实和清教的入世禁欲主义相同,只是没了宗教的基础。在在资本主义被完全解放的美国,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脱去了宗教伦理意义,变成了纯粹由物欲驱使的竞争。在Baxter看来,身外之物应只是披在肩上的一件随时可以甩掉的披风,然而历史的车轮却把它变成了禁锢我们的牢笼。


  作者简介:王握(1997-)女,汉族,籍贯:吉林长春,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史。于嘉夫(1996-)女,汉族,籍贯:吉林长春,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专门史。

上一篇: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变革危机论文(共4篇)
下一篇: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