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浅析“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对话式教学的应用

       随着近些年政治理论类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自然辩证法课程面临着学时不断减少和内容不断增多的困境,这给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不得不在困境中开拓创新,寻求新的教学思路以应对这些变化。笔者从自身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出发,提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方法,认为教师应当注重自然辩证法课堂的特殊性,关注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特性,强调以问题带动课堂过程和哲学思辨的思想意识,构建平等的对话式教学模式。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选择贴近生活主题、准确及时反馈内容和充分发挥学生动能四种方式,实现教学整体目标。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更是一门思维科学,交叉包含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在其中。好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哲学思辨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一大特点也是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使得课程具有哲理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自然辩证法课程能够实现人文学科相互融合、学生生态思维构建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等多种功能。最新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课程的实效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课程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实现更多的教学内容的传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带有一定不利于教学的特征,如知识固化趋势、人机交互习惯、文化诱导冲击、快餐文化影响、后现代化倡导等非主流的文化特点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时,要借助哲学思辨的方法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对话式教学平台的建立,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和立足现实机制上的对话模式,让学生从学科壁垒中跳出,反思问题的答案和原因,了解自己长期以来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路径,在问题意识中找寻探索的乐趣和动机。在师生之间构建的平等关系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倾听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和课堂效果改善的双重目标。 
  二、“对话式”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对话式教学强调了教学主体与受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平等关系,两者在对问题的讨论和对话中实现对真理的共同认知。在教学中要首先明确教学受体与教学主体之间鲜明的个体性,通过教学过程为载体够贱的平等关系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渴望也有情感交流的需要。 
  传统的宣教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占据着知识的优势和道德的优势,对受体进行知识的狂轰滥炸,一旦受体表现出态度消极就使用道德的批判,受體在学习时往往趋于被动或迫于压力,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时很大的。对话式教学在承认教学主体智识优势和批判优势的同时,强调其更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对象,是受体认识世界、认识现实、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只是单向交流,教学时并不多关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而对话式教学有所不同,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受体与主体之间需要进行双向的多层次交流,主体必不可少的关注受体的感受、内化、评价、理解以及反馈的信息,受体也愿意与主体分享感受和认识,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倾向于给出各种结论,对结论的形成机理呈现的较少,在给出判断的同时没有注重判断背后的思考过程,只告知学生是什么,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主体要给予教学受体主动思考的机会和过程,通过层层问答和引导让教学受体感受思考过程和认知过程,在对话交流中彰显沟通和求知的乐趣。 
  对话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受体个性的关注,不能够将受体当做接收器,也不能把教学主体当作发送器。尤其是现如今的学生在对话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时更应当注重平等交往平台的效果,通过相互探求和相互尊重的过程实现课堂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对话式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要有智识和责任上的相对权威,对学生负责任。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思想上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同进化者。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推陈出新,积极创新导入课程的方式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认为,每一个人在自身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形成一些认识,这些认识犹如堆积木一样在人的思想潜意识中逐渐构建起自身的认知大厦,随着人不断成熟会把各类现象逐渐的归类到“习以为常”,更少的出现“大惊小怪”,减少惊讶错愕的过程,进而选择性的观察和选择性的接纳外界信息以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会不可避免的抗拒新的讯息,本能的强化固有认知。在当前社会的现状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不强烈,在上课之初甚至是抗拒的,这边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想要建立平等对话式教学模式,要重点关注第一节课,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从一开始就破除学生内心的成见,让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进入课堂探究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找到自己思维的边界来让学生从抗拒的态度中走出来,用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深化教学主体与教学受体之间的对话深度。

       2.选择贴近研究生日常生活世界的话题 
  对话式教学的选题是每一个教师应当倍加关注的问题。所选的题目不仅应当是依照大纲设计的核心话题,而且应当是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校园事件、未来发展等方向的。要切实的挖掘和发现当下学生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些真切的问题设计整个教学体系。所选的话题既要吸引眼球也要富有趣味,让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直接面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辨和步步深入。 
  3.自我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出发,教师应当注重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根本需求,通过关爱、理解、尊重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和激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动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参与话题的同时也加入到下一个话题的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调整和找到适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对话方式。广义上的对话式教学过程应当包括现场表演、辩论、小组教学、讨论、分组汇报、基本问答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话题特点和学生偏好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参与,在学生的高度配合和参与中实现最终教学目的。 
  4.学会倾听,及时准确地反馈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捕捉学生的反馈,也要交会学生如何倾听,用问题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教会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现实,用哲学批判和理性思辨来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物。通过倾听,师生之间可以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对话氛围,从而形成闭环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四、“对话式”教学的三个要点 
  对话式教学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要点 
  1.有理论深度、沟通能力和个性的老师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人要通过有理论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求过程,要将哲学思辨的思维注入到对话过程中,通过对话的交互性和细节性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和问题,从身边微观的事情中发现潜在的教学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课堂上不断创新的方式来给学生打造不一样的课堂,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素养,构建有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对话环节。 
  2.三个纬度的构建 
  笔者在“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中发现,成功的对话应该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从三个纬度来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时间、空间和与自我的交互关系中三个纬度中。无论是个人、国家、世界,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过去时间线索发展的产物,是未来发展的起点;每个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中,在社群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个体应该能与自我对话,拥有批判意识,能够在自处中反思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拥有不断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空纬度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联系发展地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内向的纬度则是体现哲学反思能力的构建。对话不仅要实行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还要启发每个个体自问,“我可以做什么让自己變得更好,我可以做什么让世界变得更好。”因此,每个话题最终都是“我可以做什么?” 
  3.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唯物辩证法从自然、科学技术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地自觉地应用。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常常不急于给出实质、具体的答案,而是带领学生去追问:一种有关知识或者行动原则的主张,因为什么理由才是“对”的或者“好”的,是应该相信或者遵从的。或是追问,当我们做出一个判断时,如何才能说是一个好的判断。哲学的追问和对知识的理性质疑,实践的判断标准和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样的方法论可以贯穿在每一次对话中。 
  五、结论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和应用经验,提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方法,建议建立师生以问题为契机、以现实为导向、以思辨为过程、以研判为答案的平等对话课堂过程,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选择贴近生活主题、准确及时反馈内容和充分发挥学生动能四种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个体性,从多角度构建话语体系,最终帮助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巧珍.浅析自然辩证法对管理学的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5,(12):209. 
  [2]周玲,窦玉玉.“对话式”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以《婚礼来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1):70-72. 
  [3]谢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应用解析[J].音乐时空,2015,(24):164. 
  [4]李海涛.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探索[J].学周刊,2016,(01):11-12. 
  [5]周在娟,孙道进.《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生态伦理学的自然本体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5,(02):78-82+123. 
  [6]张连德,宋雪.对话式教学在高校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93-194. 
  [7]赵江飞.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D].吉林大学,2013. 
  [8]张连德,宋雪.对话式教学在高校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93-194.

上一篇: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政策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下一篇:“应用驱动,云领未来”的新华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