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中的意义研究
一、发展城市主题文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千城一面”。如何从这种城市建设的困境中走出来,成为每个城市的当务之急。放眼世界,无论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装之都巴黎、水上之城威尼斯还是啤酒之都慕尼黑,那些世界公认的名牌城市无一不是主题文化的至高地。
城市主题文化——政府软科学技术设计系统的概念在西方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来了,我们国家“863”计划就提出了此系统,并把它列入知识经济第八大概念。为什么没有开发出来?因为它是由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人才设计的,这种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人才必须具备经济、文化、艺术、城市规划等几十门复合型知识。现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正在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把文化放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上。学者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易中天教授是最早关注城市文化的,一部《读城记》开启了城市文化研究的先河。近年来,南京大学的张鸿雁教授、浙江省委党校的陈立旭教授都是关注城市文化的学者,并且都出了系列的研究成果。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已摸出了一定的路子,奠定了成功的基础,西安率先提出了打造“东方神韵”的城市主题文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杭州提出了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主题文化,并摘取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桂冠。现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各方面条件都在日趋成熟,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都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二、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曾经和现在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2004年施工,2007年底开园。是一个具有滨江特色的开放型休闲公园。政府方表示投资这个项目是为了创造一种文化,赋予城市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促动市民思维上的变化。金华也因为建筑艺术公园的存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德国、瑞士等国家国家电视台、纽约《时代》周刊和国内的《时代建筑》、《南方周末》、《瞭望》等国内外媒体都作了大量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曾对该项目作了专题报道。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学生和业内人士前来考察写生的络绎不绝。建筑艺术公园成了金华的一张国际名片,成了金华的特色主题文化空间。
艾未未也是了解公园现状的,他说,建筑艺术公园应该被使用。公园中的这些建筑本身都是可以被人们使用的,如茶室、书吧、咖啡厅、儿童游戏空间、博物馆、报亭、阅读室、多媒体室,甚至还有厕所。“作为一个建筑公园,它可以让人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体验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年轻人,对生活在周边的儿童和学生,他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对世界的看法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三、改变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现状的途径
面对占地近15公顷,投资上千万元,凝聚着众多艺术智慧,如今十分荒凉的建筑艺术公园,我们必须反思:
1、探索出一条城市主题公园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项目,必须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建设了一个项目,而维护投入又要几千万,所以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则来办事,要把它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都考虑进去,规划公园的发展。具体的运作方法可以是:
(1)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基础设施投资,即金华市、金东区来投,因为这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这些钱由财政投资合法合理。(2)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中的单体建筑政府可以以贷款方式贷给文化传播、投资公司或个人,由他们按照市场化来运营。(3)委托专业文化机构来服务,策划引进各种活动,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来投资兴建。(4)和旅游联姻,构建金华的“文化旅游”,开发建筑模型为旅游纪念品。(5)成立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管理委员会来服务。
2、探索出一条以城市主题公园为契机的文化创意街区建设道路: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宣称,到2020年全球的核心创意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发展方向会引起世界的关注。霍金斯先生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以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产品制造向以创新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创意经济转型。霍金斯说,从2000到2015年这个时间段,有8500万中国人从大学毕业,而他们想干什么,是否也想从事有创意性的工作这个问题很有趣。在美国和英国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三分之二,制造业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们更愿意利用个人创造性的想象力来工作。
这启发我们,可以抓住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发展当代艺术,建设文化艺术产业街区。
3、探索城市主题文化的综合规划,系统构建的问题: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的总和。城市主题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独特的禀赋、独特的资源、独特的形态的一种塑造过程,它作为城市认识和改造城市的内在尺度,用城市主题文化框限出城市发展建设的思想蓝图。它是城市发展战略和特色城市建设的依据,是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思想战略追求标准,它是特色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方略。一个城市的品位高低取决于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过程。
四、结语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尤其要有城市的主题文化。如果形成了自己的主题文化,就会拥有城市自己的特色、优势、核心竞争力,吸引全国、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到这里,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贺兰山房”、“长城脚下的公社”、“100”都是中国最好最具世界水平的建筑,他们已经存在了,我们就有责任让他们以雍容的姿态存在,而不是感叹这种艺术离我们大众太远,也许20、50年后的人会知道它的价值。
第2篇:建筑艺术在我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关于建筑“实用、坚固、美观”的三要素早已阐释了建筑的功能与意义。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建筑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越发重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进程中,由于实施者缺少审美文化修养和对城市地域特色的高度重视以及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认识,实用主义、形式主义成为城市建设争赶时髦的主旋律,城市建筑既失去了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彰显不出历史积淀,还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不但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还滞后了城市经济效应。如今,在注重城市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从生态文明和美学角度研究城市建筑艺术,对提升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内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城市文化的涵义
如果说城市是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物质保证,那么城市文化就是人们增加交往的精神动力。广义的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以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性活动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作用后必然形成的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特征的综合实力,是综合认识的结果,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特征,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的具体体现。其中,城市建筑艺术作为城市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具有潜意识的感召作用和可视的影响力。
二、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
人们认识一个城市一般是从其外部环境-建筑的整体特色开始的。由此可见,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建筑是其文化与精神的积淀,不同的城市建筑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在强化、提升城市的形象。比如,我们可以从故宫等明清遗留的建筑中看到古都北京的风韵——布局的庄严秩序,气势的宏伟壮丽;而鸟巢等现代建筑又体现出北京融入并引领现代都市的风格。可以说,北京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还有,上海是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代表与典范。其中,外滩建筑群和繁华的南京路街景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魅力。从30年代建造高达24层的国际饭店,到90年代开发浦东,上海再度崛起,具有标志的建筑又为上海城市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如今上海的建筑与近代建筑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内在精神联系,都使用一种国际语言讲述关于对现代大都市状态的思考。建筑文化在旅行中不断变异、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建筑结合时代精神构成了崭新的、充满生机的空间形态,突出了城市的开放特色,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预示着新的文明浪潮的到来。
三、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建筑艺术是人们生活轨迹的再现与积淀,在我国城市化的大潮中,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城市建筑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人们的日常交流、沟通过程中,是浓缩地域精华的名片,放射着城市文化的光芒,饱含着城市与外界交往的动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在基础。首先,城市建筑的人性化、艺术化发展,使消费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消费的持续增长;其次,城市建筑构建城市旅游资源,以旅游为龙头搭建城市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因为,旅游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一个城市犹如一个人,如何能让初来乍到的客人们对这座城市着迷,让他们留恋往返,城市的建筑环境是予人第一印象的最直观的风景,建筑功能的拓展与完善,除了旅游经济外,还暗藏着无限的商机。可以说,城市建筑艺术是城市经济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有形资产。
四、对城市生态的可持续作用
建筑业在经济链条中举足轻重,有关资料统计,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建筑已经成为我国三大用能领域之一。建设领域是实现我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部分。如何解决好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约使用土地、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问题,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为我国建设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也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加快推广现代建筑技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十分重要和紧迫,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曾培炎说,中国将借鉴国外先进建筑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符合国情的建筑业发展道路。新建建筑要加快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既有建筑要积极推进节能改造。鼓励绿色建筑技术、材料和设备的研发,广泛利用智能技术完善建筑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有利于促进建筑节能的政策措施。希望通过研讨会和博览会,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筑界的交流和合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持续作用也反映在建筑设计的人性化与前瞻性等诸多方面,追求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结论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定带动城市化进程。现代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地推行城市建设,有众多的人口参与,且又是发展中国家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城市均经历着激烈的社会和空间的转变,为此,城市建筑必须立足于文化传承,体现时代精神,突出城市特色,着眼长远发展,对全体市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每一区域的城市都应张扬独特的个性。一定意义上,现代都市与过去的历史文化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的建筑应该致力于表现这种连续性,如此才能既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原有特质,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又使得人们在获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辐射力,让城市居民诗意地栖息于城市之中。
作者:唐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