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中央的部署,全国国有文艺院团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文化企业。对国有文化企业法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有别于一般商业企业,其应充分评价该单位在文化创作、传播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是否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否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面,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的规定,对“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法规情况、制定和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情况、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廉洁从业情况”这五方面内容进行评价,但未能结合文化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社会职能,对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创作、传播是否取得良好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是否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否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桂办发[2011]48号)的规定,采用的是通用模版,但未能体现国有文化企业的特点和差异,特别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权衡,业务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比重。
因此,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国有文化企业法人在任期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业绩和责任。
二、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增加社会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国有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前,国有文化企业按照中央的精神,承担着大量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传播公众文化、服务公益活动的社会职能,当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冲突时,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繁荣当地文化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知,国有文化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的区别在于:国有文化企业既创造社会效益又创造经济效益,并且社会效益必须始终放在首位;一般商业企业只创造经济效益。
因此,国有文化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有别于一般商业企业。由于其承担着社会效益的职能,在审计评价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才能体现审计评价的全面性。
三、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策略
1.增加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
以表演艺术为主业的国有文化企业为例,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应包含创作、演出、艺术普及这3個方面:一是创作方面的评价:对重大创作、复排、移植项目论证情况;建立开展深入基层长效机制情况;年度原创、复排、移植作品数量;年度保留剧目演出数量;创作获奖情况。二是演出方面的评价:公益演出场次、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演出情况。三是艺术普及方面的评价:举办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情况;面向基层开展结对帮扶艺术指导、交流、合作情况;媒体宣传报道情况。同理,电影、出版、网络电视等主业的国有文化企业也应有与其主业相对应的社会效益评价内容。
2.引用平衡计分卡,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现有审计评价指标通用模版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有文化企业的业务发展特点,完善衡量标准。指标的设置可参考平衡计分卡(BSC)的分析框架,从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将国有文化企业的整体规划进行分解:一是财务指标,评价企业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是否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财务控制系统是否促进单位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客户指标,评价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需求与期望,以及对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满意度。三是内部业务流程指标,评价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创新,决策程序、决策执行以及决策效果。四是学习和成长指标,评价领导干部学习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经济事务,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加强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这四个维度既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合理地平衡了业务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权重,每一个维度既考虑了规划目标又考虑了审计评价指标,将单位的使命和规划转变为具体目标和审计评价指标,以实现企业规划和经济责任的有机结合。
作者:刘黎珍
第2篇:关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分析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一项工作,同时也是当前农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对农村资金和权利的运作情况进行制约和监督。由于农村财务问题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是当前农村干群冲突的敏感问题,财务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干部监督问题,因此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对农村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和布置,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坚持权责统一和责任界定原则,即村干部拥有多大的权利就需要对应承担多少义务,而且在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造成的集体经济损失需要区分是决策失误还是以权谋私,即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做到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因此在当前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通常都是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列为审计的重点,通过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资金浪费,促进资金的有效运行。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将审计、帮扶和建设有效结合,在评价村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村集体建立财务管理及民主监督制度,对村干部在财务管理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全面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还要抓好审计整改落实工作,即公开审计结果,并督促整改工作的落实,将审计结果作为村干部奖惩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在村干部考核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其审计内容包括许多方面,如村干部财经法纪执行情况、集体资产、债务及权益的完整性、真实性,任期岗位目标完成情况及经济责任评价。在具体审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审查村级财务收支的收支情况,主要以收入及时和足额入账、坐收坐支、村干部工资、资金和补贴、开支违规、集体资金虚报、冒领及套取等为主,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在对村级债权债务情况进行审计工作中,主要针对利用职务占用集体资金、举债时程序的合理性、以公益事业为由擅自高息借款及为企业借款提供担保和抵押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在对村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以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情况,有无违规使用、截留、挪用等问题入手。审查村集体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时,需要审查是否公开招投标、有无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问题。在审计工作中,还要重点对三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针对有无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私设“账外賬”、“小金库”的问题;集体企业改制、“撤村建居”、合并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处置等工作中,有无非法转让、转卖和侵吞集体资产的行为;集体土地、“四荒”等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和出让,是否履行民主程序,实行公开协商和招投标,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征地补偿费使用、分配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问题进行深入审查。另外,审计内容还包括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完成及经济责任评价。
三、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
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作为其中非常关键性的环节,在开展时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要遵循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即审计工作中要实事求是,避免审计人员主观臆断及妄加猜测的行为发生。其次,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要做到简明扼要,评价语言要做到准确精炼,不能存在模棱两可的话语。再次,明确责任,将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分清,并妥善对个人和集体关系进行处理,做到责任界定的明确性。而且在审计评价工作中,不能存在越权和越出审计范围的事项,需要针对审计涉及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评价。另外,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对于一些不会影响大局的一般性问题则不对其进行原因剖析,也不进行审计评价,只是提出具体的审计建议。在具体评价工作中,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政策法规界限不清等事项不进行评价,以此来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审计评价过程中,对于责任是归属于前任还是后任、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等要全面辩证进行评价,确保责任准确划分,以此来增强审计报告的说服力。而且在评价内容中要对财务收支、债权债务等情况进行重点突出,确保实现良好的审计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加强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因此,需要推动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常态化的进程,强化对农村三资的有效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春艳
第3篇:细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是其中一个重点环节,也是开展实际工作的难点之一,其评价质量如何受到较高的关注。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与规范意见,对审计评价也给出了较多的指导性意见,但是具体性不足,对各项评价工作的指导还不够明确。就审计工作的实践情况来看,不同领域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所采取的办法與评级体系标准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所评价的结果也多存在不一致性。为此,必须要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明确,提升审计评价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可靠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价值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理解为一种监督行为,是对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监督与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客观反映其认知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加强我党的廉政建设以及保障国有资源保值与增值具有重要意义[1]。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期间,基础工作是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单位进行全面审查,审计人员结合审查结果做出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依据审计人员提出的报告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评估审计对象的履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所独处的结论是纪检监察等部门考核审计对象综合能力与廉政情况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其评价结果对监督党政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廉政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现状
当前,国内现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指导性文献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此项规定中,充分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项内容,同时也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了行为规范。另外,在此规定中还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给出了具体要求。经由上述文件与其他相关文献的推行,对审计评价工作的开展给出的一个明确的方向与行为规范,但是其指向较为宽泛,缺乏具体性,导致当前审计评价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评价结果较为片面
就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评价而言,具体的评价措施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级。根据审计经验,多数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审计都存在一定的规范性不足问题,而这种不规范的程度基本一致。
就实际工作开展所遇到的问题为例分析,经过审计,发现某单位存在着固定资产并未及时入账问题,经由深入调查发现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为此项工程虽然已经符合预定的可使用状态标准,但是却并没有进行工程结算,在此情况下,此单位的会计人员认为当前不能够对此项工程进行精准估算,若直接进行估算入账,则可能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出入,因此将此项工程的结算暂时放置。经由此情况的分析能够发现,此单位的真实性评价均会被认定为基本真实,改企业属于非主观因素下的暂时不估算入账,在此种情况下对此企业评价为基本真实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二)横向评价公允性不足
经由审计工作的实践情况能够发现,审计工作人员往往会将更多的关注方在问题金额的绝对值方面,对问题金额的相对值却鲜少关注。以实际案例来分析,在对两个单位的领导进行审计中发现其存在问题金额情况,其中X企业中存在着违规资金为3万元,Y企业中存在违规资金为30万元。在此情况下,审计工作人员在对两位领导执行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与自治区经济政策情况进行评价时,会评价X企业领导为执行较好,评价Y企业领导为执行较差。就此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评价过程中缺乏对不同企业之间差异性的关注,单纯的就问题金额绝对值进行评价,有失公允。
三、细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路径
(一)分析过失原因作出相应评价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中,审计工作人员需要积极的借鉴税务机关的定则思路,对被审计领导负有直接责任且存在主观过失的事项进行判断,针对税务问题的审计评价可分为主观过失、非主观过失、无法明确三个等级。审计工作人员在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违规问题后,不能够直接凭主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出判断,而是应该对此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可靠评价。
(二)采用相对值弱化环境差异性
审计工作人员在发现被审计企业存在问题金额时,需要适当的引入实际比例,来辅助做出判断,不能够仅仅凭借问题金额的绝对值做出判断。审计工作人员除需要对审计出问题金额单位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金额进行报告之外,还需要将经由核算后的相对比例进行报告,确保审计报告内容的全面性。而评价审计对象工作业绩过程中,多会涉及到当地人均财政收入以及资源消耗量等内容,需要将这些因素都充分的考虑到审计评价中去,确保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认知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与管理过程,对明确领导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以及廉政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性的指导,导致审计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缺乏公允性与片面性等问题,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导进一步细化,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可靠性与全面性。
作者:薛建
第4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与经济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因为审计人员审计的局限性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审计虚假、不公平问题。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个过程中,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围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与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帮助。
一、发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
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较为复杂,涉猎范围较广,对审计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具有财政预算能力,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并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除此以外,审计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要具有一定的職业谨慎度,若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乏,或是职业谨慎度较低,在其工作过程中,必然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2.审计项目众多,但审计力量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突发性,对时效性有着一定的要求,经常会出现突发性审计工作,这会打乱原有的审计计划,也会出现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无法及时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一项审计工作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某项审计工作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开展新的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突发性审计工作。除上述原因外,在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与资产使用、资产管理、资产保值、资产增值的环节,导致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对所有内容一一进行审计,然后出现漏审的情况,最终导致审计结果不够科学、不够完整,增加审计风险[1]。
3.审计评价不准确
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进行评价与审核,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若是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则必然会发生诉讼风险,笔者将诉讼风险分为四种,第一种:评价过多,即评价内容超出审计部门规定的审计范围;第二种:过多的评价了审计内容中,没有提及的经济事项,或是在证据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盲目评价;第三种:审计那些证据尚不充足的事项,虽然具有一定的证据,但是证据不足以支撑审计评介;第四种:审计用词、审计用语不恰当,若是在审计工作展开的后期,发现审计人员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并且是在承担审计工作期间,则会对审计单位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引发审计风险。
4.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较大
众所周知,经济责任的划分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前任责任、现任责任,以及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但是在审计过程中,想要明确责任归属是十分困难的,对于一些模式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无法将某一具体的责任划归为前任还是现任,也无法确认责任归属于个人还是集体,甚至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如违规违纪行为,不仅是前任负责人的行为,也是领导集体的决策,此时,无论是将责任划分给前任负责人还是前任集体,双方都会相互推诿,不便于审计工作的责任划分。此外,那些因为决策失误导致的经济损失,在追究其责任时,其行政责任的界定也是较为中庸与模糊的。所以,审计人员在界定个人经济责任时,也会由于双方或是多方的推诿现象无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同时,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2]。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职业素养
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审计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业务能力。因此,设计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2.严格执行审前承诺制度
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必须要求审计对象与相关财会人员签订审计承诺书,并签字画押,保证在审计过程中,所提供的材料和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并且完整的,对于重要的审计资料,要保证其来源的合法性。同时,审计小组的组长,也需要进行书面保证,承担由于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并且承诺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并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审计人员,避免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发生。
3.在经济责任审计前开展全面调查
审计前期的调查工作,是增加审计工作中群众评议环节的有效途径,是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两者的结合,能够进一步预防与抵御审计风险。其中,可以邀请被审计单位中的领导和职工代表参加审计开始之前的座谈会,由这些代表对单位内部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单位财务核算情况进行了解。审计前期的调查,能够促使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可以保证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这一课题,首先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风险的具体措施。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愈加复杂和繁琐,因此,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因此,审计机构要正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严格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审计操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作者:金仙珍
第5篇:浅议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的确定
一、选择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的意义
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都是审计客体的外延,其审计范围既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又包括被审计单位,审计内容则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确定审计范围等于确定了审计内容,确定了审计内容也等于在一定范围内圈定了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其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项和对基层单位关注程度,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多,导致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选择上仍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们要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目标,则应尽可能的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确定的因素
(一)受内部审计地位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一般由本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委托内部单位审计部门执行,审计人员很难保证其独立性,由于相关政策和种种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总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影响很大。审计中甚至会出现被审计人为审计部门主管领导即“自己审自己”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二)受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受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限制,当前部分领导干部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上任,再审计”,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查错纠弊、领导决策支持,强化领导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往往出现“高升”报告问题少好出,“降职”报告问题多难出等现象,也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作出客观评价。受内部单位错综复杂的关系,审计资料提供和审计问题处理都不顺畅,内审人员的“规定动作”常常都得不到保障,造成审计隐患,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被审计单位都构成了风险。
(三)受行业地理分布因素影响
因国有企业特殊的行业特征和历史因素,其下属单位广泛分布于全国的各个地区,所属部分偏远单位往往存在资产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基础管理薄弱等特点,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与其他单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审计组在进行审计样本抽样时,受审计时间、审计进度、审计工作量、审计成本、后续审计核实、重要程度等因素影响往往不能实现全级次单位的覆盖,对低级或末级单位的管控存在疏漏,造成很大的审计质量和风险隐患。
(四)受审计时间因素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周期较长,而现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部分项目多是在被审计人已离职或调任后进行,此时需对其任期经济业绩进行界定和评价,审计时间相对较紧张,且当前很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由人事部门单独确定,事先未与审计部门沟通,临时委托的经济责任项目过多,与审计部门正常开展的工作相冲突。同时,审计部门单位领导往往又要求审计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提交审计报告或临时追加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在部分内容和事项上审计程序实施不充分,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
(五)受审计人员素质和人员配备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有审计范围宽、审计深度深、政策依据多、评价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一方面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通常情况下,能够站在宏观高度认识的审计人员很少,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不适应,缺乏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岗位转岗过来的,知识结构单一,受财务影响较大,缺少从管理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存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也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选定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一方面包括领导干部,另一方面包括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项和对基层单位关注程度,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多,导致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选择上仍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目标,满足企业管理要求,则应尽可能的消除这些不利影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一)被审计领导干部范围的确定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仅仅将所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列入审计范围,还应以实际经营风险点为选定原则,将负有经济责任的非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总经理;长期未接受审计的单位主要领导;实际履行经济责任的单位常务副职;主管经济业务的副职领导等领导干部纳入审计范围。
(二)被审计单位的选定
在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了解和风险评估,确定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效益影响较大的经营单位,根据已知的风险来判断对企业影响较大业务,最后结合审计人员情况和时间安排确定审计范围。紧紧围绕审计目的和目标的实现,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从事业务的风险程度来选定被审计单位,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资产量一般不低于被审计单位资产总额的70%,户数不低于被审计单位总户数的50%。将股权雖然未控制,但实际实施控制的单位,比如派驻经营层子企业;以贸易为主的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纳入审计范围内。
四、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确定
一切影响着经济行为及其结果的事项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影响较大,审计内容的选定和审计的深度直接决定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效果。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要完成常规审计外,还需突出审计重点,合理的把握经济审计范围和内容是达到预期审计效果的关键。
(一)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及执行情况审计
制度建设是单位内部有效管理的保证,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单位各项工作执行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通过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的业务与环节,对经营层和员工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否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业务模式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系统的的单位内控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倒推管理的薄弱环节,查找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
(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真实性审计
经济指标的完成是领导干部综合管理能力的反映,是客观评价领导者经济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审计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绩效性,通过任期横向和纵向的经济指标对比,查找经济运营形势的波动性,从而分析企业经营的真实走向。随着经济指标压力越来越大,经济指标的完成与个人经济利益相挂钩已成为常用考核方式,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企业形象的需要,部分企业和领导干部通过虚假合同、转手贸易等方式来完成经济指标,应对考核。
(三)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情况审计
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保管者,其首要任务既是保证国有资本的完整和实现增值,国有资本能够持续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对所有者权益增减的真实性审核,分析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客观因素,计算各年度权益保值增值率及任期年均保值增值率,认定被审计人在任期内是否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同时,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也是衡量领导干部任期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重大经营决策的合规性、有效性审计
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关系到企业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影响。包括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大额采购合同、股权转让等经济行为。以投资项目论证报告为基础,办公会议决议和记录为关键材料,评价投资项目的论证充分性和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同时关注项目进展、投资效果及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处置,从而揭示领导人员任期内在作出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五)遵守财经法纪和个人廉政情况审计
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是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家、上级的各项廉洁自律规定,通过对单位财经纪律整体执行情况,领导干部年薪领取、公务用房、公务用车等个人经济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有无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审计,可以看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政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因廉政方面审计涉及个人隐私,在没有线索及举报的情况下,一般很难发现问题,此部分审计内容还是存在一定审计风险。
(六)年薪领取情况审计
近年来,国有企业领導人员年薪及职工高福利、高待遇已经引起了国资委、审计署和社会的关注,在审计时将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薪酬领取、被审计单位出现的超工资总额、福利水平高于经营水平等现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约束。
根据多年审计实践,探索改变以财务收支为主线的传统审计方式,以强化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监督为目的,按领导干部履职分工,提前确定审计内容和选定审计范围,以单位财务收支、资产真实性为基础,内部控制评价为依据,领导经济行为履职为重点,通过“大数据”的审计手段,综合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经营业绩、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廉洁自律等,按照相关规定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把握合法与合理、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前因与后果、以点及面创新的原则探索新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范围。
作者:吕刚
第6篇: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一、引言
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国务院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我国民办中小学教育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办中小学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扩大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育结构,促进了教育改革,民办中小学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引导民办中小学校办出特色”。民办中小学向优质教育发展转型,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提升,部分民办中小学已经朝着集团化、品牌化的办学模式发展。2016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二、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与公办中小学校长相比,民办中小学校长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自主制定发展规划,设立内部组织机构,聘任教师和职员,管理学校资产财务。但同时也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生源压力,需要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不断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面对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学校规范、健康发展[1]。在民办中小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经济决策不科学、内部控制不完善、资产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为突出,适时开展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加强民办中小学学校治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检查和鉴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评价其主要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建立。民办中小学依章程设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拥有经营权,对举办方投入的资源进行管理,形成受托责任关系。在学校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系中,校长是学校各種矛盾的焦点和中心。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客观地反映校长任职期间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帮助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有效地遏制弄虚作假、违法违纪等问题和行为的滋生,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继任者也可以通过审计结论,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资产家底,汲取前任的经验教训,把工作做得更好[2]。
因此,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准确反映校长任职期间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事业发展情况,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清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客观评价其履行相关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的情况和效果,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履职能力,推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与目标决定了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校长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校长执行财经政策情况、校长任期内财务管理情况、个人遵守相关廉政政策情况五个方面。
(一)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
主要了解任期内收入增长情况、各年结余情况,了解任期内学生人数的增长、开班数量的增长情况,了解任期内教师职称结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了解教学质量评价情况。对任期内学校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良社会影响等予以关注,对是否有牺牲未来利益的短期行为进行关注。主要的审计方法是设计全面的发展情况调查表,对照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表格,核查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对重要指标要查明来源依据。
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方面涉及的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收入年均增长率=(任期最后一年收入÷任期第一年收入)^[1÷(N-1)]-1
结余年均增长率=(任期最后一年结余÷任期第一年结余)^[1÷(N-1)]-1
N指的是任期。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应积极、稳健,在收入逐年增长的同时结余累积增长。
涉及民办中小学事业发展的指标还有学生人数增长率、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指标。学生人数的增长反映出学校的发展规模,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质量评价反映了学校的发展潜力。师资队伍结构由教师的职称、学历和年龄三个因素决定。教学质量评价由升学率、获奖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价。
(二)校长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根据学校的职责分工,检查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参与决策及执行决策情况。一是决策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健全;二是决策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三是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有无盲目决策或擅自决策等问题;四是决策执行是否有序、有效;五是决策事项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有无因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3]。主要的审计方法是查阅学校相关制度规定,会议记录、纪要,通过询问相关当事人、审核财务资料及经济合同等对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做出恰当评价。
校长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方面的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重大经济决策合规率=1-违规和不当决策数量÷审计抽查重要经济决策数量×100%
重大经济决策实现率=∑(任期内各项重要决策取得的主要成效÷任期内各项重要决策涉及的具体量化要求)÷N×100%学校重大经济决策主要指的是收费政策、薪酬福利政策等,决策机构指的是董事会。
(三)校长执行财经政策情况
重点检查预算管理政策执行情况、收费政策执行情况、目标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等。主要的审计方法是通过观察、询问、检查等方式了解各类政策执行情况,通过分析预决算数据找出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问题,通过相关会计科目的审核检查经济目标完成情况。
校长执行财经政策情况方面的主要审计评价指标有:
经济目标实现率=∑(任期内实现的经济目标÷经济责任书设定的经济目标)÷N×100%
经济目标一般由董事会根据实际情况约定,经济目标实现率体现了校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收入预算执行率=∑(年度实际收入÷年度收入预算)÷N×100%
收入预算执行率反映出校长在任期内组织财务收入方面的业绩和努力程度,也说明收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
支出预算执行率=∑(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N×100%
支出预算执行率体现了校长在任期内执行支出预算方面的业绩,反映了校长为保证管理、教学和其他活动正常运行及事业发展投入资金与控制支出的能力,也说明支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
(四)校长任期内财务管理情况
确认学校收入总额、资产总额在校长任期前后的增减变化等情况,了解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资金投入情况(重点是基础设施的投入),了解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重点是师资队伍的投入),重点检查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资金管理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往来款管理情况、收费情况、基建维修支出情况、薪酬管理情况、采购管理情况、合作办学情况及饭堂管理情况等。主要的审计方法是根据学校提供的《银行开户情况调查表》《工程项目情况调查表》《收费情况调查表》《职工收入分配情况调查表》《合作办学情况调查表》《采购情况调查表》《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调查表》等,通过复算、审核、实地盘点等方法核实。
校长任期内财务管理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资产负债率=任职期末负债总额÷任职期末资产总额×100%
资产保值增值率=任职期末净资产总额÷任职期初净资产总额×100%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应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
反映财务管理情况的指标还有任期内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教学科研投入增长率和特色建设投入增长率等影响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支出评价指标。
(五)个人遵守相关廉政规定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是否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和配偶、子女投资、出国情况,是否如实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住房、用车等待遇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出国考察、公务消费等支出是否合规。主要的审计方法是走访纪检、组织、业务管理等部门了解相关情况,通过查阅领导干部家庭收入申报材料,查阅相关会议记录、纪要,统计分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调查问卷》等方式,并结合审计过程中关注到的个人收入、用车、出国、个人费用报销等方面的情况,检查个人廉政方面的问题。
四、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应注意审计评价围绕审计内容进行,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事项、未经审计的事项、未经查实的问题都不应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筛选应结合被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及单位经济业务特点予以设置,同时应遵循综合反映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民办中小学兼具营利性属性和公益性属性,指标的选择应予以全面反映。本文以百分制构建经济评价模型,具体如表1。
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优秀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1,良好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0.8,一般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0.6,较差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0.4。
本文考虑民办中小学行业标准、相关管理政策及历史数据等因素设计评价标准,具体如表2。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计算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90分以上为优秀,70分至90分为良好,50分至70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较差。根据评价结果做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结论,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和最终目标要求。
五、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以G学校为例,G学校地处我国民办教育第一大省广东,竞争激烈。G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制民办中小学,22年校龄,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截至审计日G学校拥有教职工800人,在校生5580人。L校长任期7年,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主管财务工作。
审计组主要对G学校事业发展、重大经济决策、执行财经政策、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内部管理与控制,以及L校长廉洁自律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期间,审计组通过查阅L校长任职期间与重大经济决策有关的会议记录、文件、制度和规定,审计G学校提供的会计账表、凭证及其他业务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董事会成员等必要的审计程序,构建并利用模型进行指标计算、分析、打分并得出评价结论。L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得分情况如表3。
(一)G学校事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G学校事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25.6分。其中,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处于评分表的良好区间。经审计,L校长任职期间进行了四次收费调整,收费政策执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在生源稳定的前提下,学费收入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结余年增长率为-2%,处于评分表的较差区间,通过分析任期内历年收支余数据,并绘制曲线图可以清晰地发现,L校长任期内支出年均增长率高于收入年均增长率,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这种现象在离任前两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学生人数增长率为4.87%,处于评分表的良好区间;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质量评价处于评分表的一般区间,主要由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过少,学校升学排名略微下降所致。
(二)重大经济决策方面
重大经济决策方面,决策合规率和决策实现率均为良好,综合得分16分。反映出L校长任职期间能够较好地遵守国家的财经纪律,坚持重大经济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三)G学校执行财经政策方面
G学校执行财经政策方面综合得分16分。其中,经济目标实现率处于评分表的良好区间,L校长较好地完成了董事会制定的经济目标。收入预算执行率为102.9%,表现优秀,反映出L校长在组织收入方面付出了努力,取得了绩效。支出预算执行率为93.7%,处于评分表的一般区间,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信息,发现学校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减少,执行率仅为54.2%,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G学校财务管理方面
G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综合得分17.6分。其中,资产负债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都处于优秀区间,L校长任职期间还清了前任遗留的贷款,购置了新的家具、电子设备等,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内控制度健全,但是资金结算、饭堂管理和工程维修等关键环节控制不严,因此在内部控制执行方面略有失分。L校长任职期间加大了教学科研投入,坚持国际化办学的特色发展道路,成立了国际部,开设了中加班、中美班等,特色建设投入增长较快,这些方面在评分表中都处于优秀区间,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处于评分表的较差区间。
综上,G学校审计评价得分75.2分,评价结果为良好。但是在结余年均增长率和投入增长率两个项目上得到了“较差”评价,反映出G学校在事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不佳。因此,提出如下问题及建议:
其一,虽然G学校办学收入稳步增长,但是L校长任期内办学成本的增长快过收入的增长,由于年度结余是G学校资金积累的唯一手段,年度结余为负值应引起管理层的关注。通过对办学成本进行分析,发现G学校人力资源投入增长过快,但并未达到应有的绩效;进一步分析学校薪酬数据及人员构成情况,发现学校少数管理人员酬金过高、学校存在非教师人员冗员现象,薪酬的分配对优秀教师激励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未得到应有的提高。建议G学校调整薪酬分配制度,制定能够有效激励教师绩效提升的合理薪酬体系,控制薪酬总量的增长。
其二,G学校对生源高度依赖,而基础设施的投入、教学水平的提高等措施对生源的影响是长期的。G学校近年在校舍维护、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下降,已经与同区域新建的民办中小学在硬件条件上拉开了距离,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建议G学校制定中长期收支规划,投入资金努力改善教学设施,权衡工资福利等刚性支出与学校基础建设支出的比例,实现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审计结束后,相关问题引起了G学校董事会、L校长和继任校长的重视,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以审计报告为依据进行整改。G学校在收到审计报告后一个月内出具了整改报告,三个月出具了整改结果报告,此次经济责任审计达到了促进G学校科学发展、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的目的。
作者: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