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舆论监督记者应具备法律意识

  近年来,我国法制体系越来越完善,国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护新闻舆论监督的公正性,记者必须强化法律意识,使舆论监督工作能够在法制环境中良好开展,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新闻舆论监督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发表自身的意见,从而形成的舆论。新闻舆论监督能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监督理念。一旦未将舆论监督工作落实到位,会对个人、所在单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记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在工作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记者应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为民发声,这也是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必备条件。由于舆论监督的主体为广大人民群众,记者必须明确个人定位,新闻媒介属于实行舆论监督的载体。为了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记者必须熟悉党的政策,遵守党的纪律,遵守国家法律。


  二、提高记者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一)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新闻舆论监督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对于某些违法犯罪案件,记者应及时曝光,在引起社会关注基础上,提高这些问题的解决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要求记者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法律意识。舆论监督通过将社会黑暗面进行揭发,能够督促犯错误者修正个人错误,能够在社会上起到震慑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舆论监督工作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记者通过不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能够掌握舆论监督的法度。所以为了保障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记者应加强个人修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明确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其行为应符合我国的法律规范。


  (二)发挥舆论监督优势。为了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良好的舆论监督与其具有密切联系。当记者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时,能够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例如:某记者在报道哈尔滨原副市长朱胜文受贿案件时,记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审判程序等等,记者在提问过程中能够坚守职业底线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为人们解释了朱胜文走向犯罪的过程。该记者并未单纯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将相关的法律知识融入新闻报道中,使人们了解了构成犯罪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法律的严肃性。由于舆论监督常常涵盖社会阴暗面,很多负面新闻事件涉及其中,编制人员在新闻制作中一旦未能把握好法律的度,将会降低舆论监督的质量。因此,编制人员必须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


  三、提高记者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加大新闻调查力度。某些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出现了新闻侵权的问题,记者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当信息源真实时,其信息内容不一定真实。记者应对取得的信息内容多方调查核实。新闻媒介在监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新闻报道强调实效性,导致新闻记者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新闻侵权问题。对于某些批评性报道,记者不仅应采访权威部门,而且还应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尽量获取相关的物证,从而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司法机关的職权调查,新闻采访需要采访对象的配合,当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时,记者不能强制采访。新闻媒体在监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新闻记者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新闻侵权问题。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常常涉及高危采访,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提前请示上级,并提前梳理好采访思路。在深入调查过程中,记者需要加强与当地司法机关、政府、行政部门等的合作,当记者获得多个部门的支持后,能够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在批评性报道中,记者不仅要获取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而且还应尽量获取党政组织加盖公章,从而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二)提高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当新闻内容已确定其真实性时,记者还应了解该信息是否存在名誉侵权的问题。有的记者法律意识薄弱,当其获取客观真实的新闻后,未深入了解事件是否存在侵权问题,导致所在单位很有可能陷入法律纠纷。对于隐私信息,记者不应描述得过于具体。当记者报道的新闻侵犯他人隐私后,将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个别记者为了经济利益,一味追求社会关注度,将某些名人的日常生活大肆曝光,这些行为已经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在信息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一旦新闻内容侵犯他人隐私权,将会给受害者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必须坚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力求言词的规范性,不应夸大其词,误导社会舆论。例如:某些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性,故意将“欺骗”改为“诈骗”、将“情节相似”改为“抄袭”,这种行为不仅触碰了新闻职业底线,而且会带来不良的社会风气。真相揭露后,记者所在媒体单位的名誉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记者运用准确的词语不仅是尊重新闻事实的体现,而且是为新闻单位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体现。记者报道新闻时,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侵权和以权谋私行为。


  (三)加强法规的学习。为了强化记者的法律意识,记者必须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明确我国宪法的条款内容,这是记者的责任与义务。记者应不断学习党的政策理论,从而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为了搞好新闻舆论监督,记者应不断学习相关的法律规范。为了揭露某一现象的本质,记者应了解该现象涉及的法律法规,并将有关法律条款加入新闻报道中,相关法律条款也能对记者的报道内容进行约束。例如:在报道小学生救助落水群众的新闻中,某记者对该小学生的行为进行高度赞扬并且大力宣传,但是该记者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条款。因此,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必须多了解相关法律条款,避免因个人的疏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记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法律知识,例如:向法律人员咨询、官网查询等。为了便于记者了解法律知识,新闻单位应聘请法律顾问,从而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导向涵盖很多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律、价值观等,为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记者必须充分了解导向内容的实际情况。政治导向涉及当前党的方针政策,该类报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对社会影响很大,其界限较为明确,记者必须与其保持一致。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价值观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加强党性修养,在新闻工作中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综上所述,新闻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广泛性、及时性、群众性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闻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要,记者作为新闻媒介的传播主体,必须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在舆论监督中坚守法律,从而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钢.网络体育新闻舆论监督研究[J].湖南大学,2013.

  [2]朱学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体制保障问题探析[J].攀登(汉文版),2013(4).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基础部)

  来源:采写编 2017年3期

  作者:王瑞山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挑战本科论文(共7篇)
下一篇: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