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银行会计问题发展对策及风险论文(共5篇)

 

 第1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中常见的内控风险、问题及对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远,内部控制措施相对陈旧,从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案件频发,例如:交通银行2亿巨额诈骗案、中国银行高山案、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温州假运钞车案等,使得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会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全面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内部控制体系己经迫在眉睫。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1.核算风险


  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在办理的流程中,存在着部分人为可控的因素。有些人员为了操作的快速便捷,没有严格地按照操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在授权过程中缺乏审查核实的意识,使风险控制的效果没有达到。部分银行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和政绩,违反了《会计法》的相关规定,随意使用会计科目,修改会计报表,导致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应有职能不得真实发挥,会计信息不实,风险加大,从而严重影响银行的安全和运营。同时,账务不清晰、账表不符、总分不符等乱象,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票据作案提供了条件。


  2.监督风险


  会计监督风险是指因为金融会计监督职能还相对软弱,对那些经营的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行为没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产生了损失的可能性。这一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很大。如:(1)商业银行改革后,经济效益观念不断增强,然而不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却只求存款数量,不注重存款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变相抬高了存款利率;(2)仅凭文件的检查,发现的只有一些浅表的问题,但对于一些资金、结算和清算业务的错误却不能很好地校正。很难监督和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总体控制,导致原本就滞后的监管风险的降低、及时的控制和有效防范风险变得非常艰难。


  3.信息风险


  会计具有对经济业务的反映、监督、促进三大基本职能作用。其反映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各项信息资料和数据来实现。会计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三假”和“落后单一”导致的风险。“三假”即假证、假表、假账直接误导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扰乱了金融秩序;“落后单一”就是指会计信息获得手段落后,采集速度慢,偏重于事后信息。上级部门各自按需求索取,会计信息不交流,内外部封闭运行,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加工性和相关性变差。一级法人不能够及时的拥有全行性的权威会计信息。


  二、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内控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治理模式欠缺


  总分行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其“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特点,造成商业银行的部门过多、管理人员臃肿。过多的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使信息传递时间明显增长,易导致信息失真现象。同时,过多的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造成沟通和协调困难,在发生风险时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此外,“小而全”的机构设置违背了成本效益的原则,导致机构重叠和资源配置的浪费。


  2.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很快,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银行原本的管理规章制度、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岗位责任制等比较分散零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已经不能够适应其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一些新开展的业务,在经营核算和内控管理上,还没有制定明确的操作和管理制度,致使有些商业银行在新业务的运作、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中出现盲点,导致错误和漏洞的产生,不利于银行会计内控的发展;有些为新业务发展制定的会计内控制度,由于太过简略、内容不够详细,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操作性,不能为银行会计运营业务的开展提供实际有效的指导作用。


  3.风险意识淡薄


  在实施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内的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普遍重视经营规模,营销与银行员工的收入以及银行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而对于内部管理,则相对乏力,以至于内部会计制度只是追求形式化,在管理中未全面有效运用。


  4.分工不明确


  商业银行实现会计核算管理一体化后,业务的核算由银行的会计结算部门负责统一管理,由于会计工作没有与其他部门工作进行明确的职责范围界定,造成一些业务共同管理,又有些业务却相互推诿,不仅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还会给会计工作人员带来工作负担,甚至会影响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正常开展。


  5.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不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缺少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集中、独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控制的手段单调。首先,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计不科学。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按照行政区来设置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银行风险管理的层次过多,对市场信号的反应迟钝,事先风险预警能力弱。其次,内部控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岗位职责不明晰。相关的业务部门和分支行内部并未设置受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与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行相互独立的风险管理岗位,风险管理缺乏总体上的统筹与设计,风险管理流程也未实现标准化,风险管理人員独立行使职能时要受到很多限制,影响了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正常运行。


  三、完善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内控的对策


  1.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银行会计运营内控中,会计人员的素质是重要影响因素,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保证银行会计运营内控的正常并有效运行的关键。


  (1)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强化行为准则,防范道德风险


  强化内部职业道德培训与学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来帮助员工树立科学的岗位责任意识,提升其职业操守,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的遵守银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受利益的诱惑,能够抵挡各种不良之风的侵蚀。


  (2)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商业银行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会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比赛等活动,激发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通过业务理论研讨,加深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员工提供最新的业务动态以及金融风险态势,让员工认识到风险防范工作的必要性,使得其自觉的遵循内控制度,不断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强化业务能力。


  (3)采用科学全面的激励评价制度


  加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在对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下,借助合理的奖惩措施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利用考核评价工作来提高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2.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运营体系


  (1)致力于三级核算管理体制的建设


  从当前形势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主要沿用“集中统一领导、分级授权管理”的核算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会计核算层次以较为冗杂,潜在增加了核算风险。在这个背景下,应尽快构建银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进而逐步推广“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即充分发挥总行、区域核算中心以及基层分行这三级核算主体的作用,明确各级主体的权限与职能;总行主要负责统一的核算与管理,区域核算中心主要承担了基层分行会计数据的管理与处理工作,使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得以增强,全面提升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加快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会计治理效率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工作对会计风险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把控,实现以下目标:


  ①会计出表路径的集中优化,逐步从“自下而上”的路径过渡到“自上而下”的路径;


  ②对高风险的业务操作集中处理,克服现行的风险控制方法大多为事后监督以及检查辅导的模式,时效性欠缺且覆盖面不够的弊端;


  ③积极参考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推广前中后台流水处理的业务处理模式,业务处理以及控制风险的任务分别落实到前台与中台,后台主要承担手工复核前台交易数据以及账务处理的任务,克服了分行职能重合率高的传统弊病,使得专业力量被有效地集中起来,避免发生操作风险,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3.建立有效的会计核算操作内控机制


  银行会计运营内控的实现,要从控制会计核算过程开始,根据获取的会计信息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预测、决策以及管理活动等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达到降低银行会计风险的目的。这种会计内控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1)银行在新业务开展的时候,要避免业务先行、内控落后的现象,必须建立一套有效、严密并合理的会计控制体系,这主要包括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


  (2)建立严密的账务组织体系,会计科目和各类账户的使用,要严格按照会计核算一体化的要求进行正确使用。严格执行会计交接制度,保持工作上的连续性,同时明确会计工作交接双方所承担的责任,防止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事后监督应重点对业务核算依据、业务核算结果进行重点复查和全面抽查,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达到约束银行会计业务核算行为的目的。同时,事后监督要遵守时间、空间和人员分离的选择,并且要对核算的业务进行连续、有针对性的跟踪监督,以及时发展核算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还需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理清会计业务处理中的薄弱环节,控制会计业务差错的发生,及时堵塞漏洞,发挥好事后监督“把好关”的作用。


  3.完善制度建设


  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完善的会计制度,有利于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内控制约机制。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它的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也就是说,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的覆盖面要宽广,操作上要规范,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能有效地与其他部门工作相配合。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1)注重风险预警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环境、风险偏好,制定的统一政策要求,是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风险预警目标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应成为风险预警目标设定的指导思想,包括长期与短期两方面,长期目标与银行的愿景和使命相配合,与长期目标相配合的短期目标应对于风险的识别具针对性,运营风险预警目标主要以衡量银行盈利的相关指标为依据。


  (2)提升事项识别能力


  事项识别即是指商业银行对机遇和风险的识别,影响着管理层对于潜在事项的应对态度和决策方向。商业银行应当结合内外部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或聘请专门人才来识别事项,以提高事项识别能力;同时委派各部门对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的识别进行细分,并利用数据库将信息采集统计,形成敏锐的监测系统,便于管理人员的快速判断,提高事项识别的有效性。


  3.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度


  (1)引进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动态模型和评级体系是提高风险评估准确的有效途径。例如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IRB)等技术工具。


  (2)建立與风险评估系统相适应的数据资料库,支撑风险评估中数据的准确、真实和全面性,这是持续、整体分析风险的关键。


  (3)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的方法,根据环境变化及相关联的评估事项定期对评估系统的数据来源、参数设置、前提假设进行调整修正。


  四、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内控案例分析——以BT分行反洗钱运营内部控制为例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BT分行对公跨境电汇汇出127笔、折合6685万美元,对私跨境电汇汇出320笔、折合715万美元,均未要求客户提供收款人地址信息,并以银行地址作为汇款人地址,与人民银行相关规定不符。上述在办理业务时核心业务系统未录入有关信息,该留存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还会进一步造成与这些跨境汇款交易有关的境外机构,也无法获取客户地址信息,不符合境外反洗钱监管要求。


  2014年起总行专门成立了内控合规部,对一级分行的运营风险管理评价纳入内控评价体系。由总行各部门分别打分,失分点很具体。如2014年BT分行在“业务流程优化”一项失分较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公跨境电汇操作中留存信息不完整,致使失分明显,加分项如“分行主动发现内控缺陷问题并整改,自查发现、成功堵截、防范案件和资金损失”及“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流程等创新”均有得分。总行在下发的运营风险管理评价结果反馈书中,将每一评价指标的失分情况予以提示,以加强合规性。


  案例中关于留存信息不完整所引发的运营风险,按反洗钱规范强化运营内控管理如下:


  (1)关注媒体报道涉嫌造假洗钱情况的风险提示,提高从业人员警觉性。认真开展银行卡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强化批量开卡、代理开户、异地开户等高风险业务的开户审核和持续识别。


  (2)认真学习电信诈骗的犯罪特征和洗钱交易特征,有效开展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工作。发现疑似电信诈骗犯罪的行为和交易,及时上报可疑交易报告,并重新评估客户的风险等级。


  (3)强化对高风险客户与产品的客户身份识别与尽职调查。对私人银行、电子银行、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融资、投资理财等洗钱高风险领域或业务涉及的客户,强化尽职调查,了解相关客户信用状况、资产情况、资金来源及用途合法性等,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上述措施得到BT分行的严格贯彻与落实,采取措施后BT分行对公跨境电汇留存信息完整率达到100%,同时在2015年得分中,主要业务流程优化得分上升值4.2分,运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五、结束语


  近几年来,为了抢占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出了很多新的业务,这就对银行的会计内控制度提出了挑战。本文从强化银行会计运营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出发,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会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有制度不够完善、会计人员对内控建设认识不足以及会计内控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等,针对这些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希望能够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内控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张安扶

  第2篇:新形势下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银行运营管理中,会计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应用应用取代传统手工操作的会计信息化操作,能够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应注意的是,在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在增强银行内部控制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强化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与内控机制间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化系统加大了各类风险的控制难度


  众所周知,多发、多样及普遍性等特点是银行会计信息化操作的风险,所以,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是多元化,有无意操作风险,比如因工作马虎引起的错,此时就会引起结算事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还有故意操作风险,其主要为内部不法人员通过盗取他人密码或其它违法操作方式,单独或勾结外部人员以此侵吞、占用国家财产或银行资金。此种操作风险,属于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实施的贪污、诈骗等犯罪活动日新月异,计算机磁盘上存储的数据极易被篡改,没有授权的人员也能通过相关技术浏览、复制、伪造甚至销毁整个数据库文件,隐蔽与危害性比较强,相较之传统手工会计系统,其舞弊与犯罪行为发现难度更大。


  (二)新内控内容在所难免


  银行建立内控制度,是为了提升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将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落实到位,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制度等,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攻台管理整个会计业务风险。随着银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传统手工操作被逐步取代,比如传统的账证、账账及账表等内控核对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行更为严格的输入控制:以密码或权限取代传统签章控制;控制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控制转换为组织、手工及程序等控制有机结合的全面控制形式。总体上来讲,银行会计内控方式由传统的人工控制发展为人机控制,控制更加严密,范围更加广泛。


  三、新形势下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内控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银行系统而言,会计信息化是应用现代技术的表现,符合金融行业发展需求。但部分银行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全面,将其作为顺应时代潮流或企业的一种形象展示。有的银行虽然在会计工作中开始应用信息化,但也是认为其能够降低人工核算负担,只能发挥其核算功能,其它管理职能等并未得到发挥,这种信息化的应用,只是简单地降低了人工核算压力。同时很多银行信息化会计系统建立的时间断,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而对于财务、信息化系统维护及操作等人员还未形成有效的控制方案,这就不利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二)缺乏风险意识


  相较之其它行業,银行风险更为突出,相较之其它行业会计工作者,银行会计工作人员面临更大的核算操作与出纳风险,因此加强会计风险管理与控制,对银行系统的稳定发展是非常关键的。目前银行业还没有全面认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风险,使得操作人员在操作与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因而密码管理不严格、口令使用周期超出期限、离岗不签退等问题非常普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密码泄露的隐患。同时,这些操作人员由于风险认识不足,比较注重自身操作安全,使得系统管理人员不重视用户操作的安全检查、业务人员没有贯彻执行安全制度等,相关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处理安全操作与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得自身操作得不到保障,会计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更是无从谈起,甚至引发违规操作等事故。


  (三)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对于现代会计信息管理而言,完善的内控制度比不可少,且应配备相应的操作程序,银行应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注册与等级信息化相关数据的输入输出与处理,这些工作是通过统计计算机实现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会计信息化系统并未依照规定程序开展,此时就算有内控制度,信息化数据的安全与稳定性也得不到保障。同时,目前部分银行会计内部监督的相关内审与稽核等部门独立与权威性较差,注重事后监督、查账纠错,信息化会计监督则以事前预防为主,从而导致风险控制与信息化要求不相符,这种不完善的内控制度对监督部门的检查手段与方式有很大影响,不利于信息化会计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操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随着银行业逐步实施会计信息化,但其并未更换内部会计信息化操作人员,甚至有的银行仍由传统财务人员负责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是一种新型会计工作系统,操作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计算机操作熟练。但目前很多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大部分属于岗位直接调动,信息化专业操作不足,且系统或操作软件不到位,不具备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会计核算质量很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操作人员不断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要掌握银行新业务,这种复合型信息化会计人才却比较短缺。


  四、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内控的措施


  (一)重视会计信息化


  在新形势下,在银行会计信息化内控中,要想增强会计信息化意识,首先作为银行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用现代化眼光合理判断自我,从长远角度规划银行运营管理。银行领导重视会计信息化,加强内控管理,以此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系统结构,健全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促进银行顺利实施信息化管理。其次,会计人员要增强认识,重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操作技术,在银行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充分发挥其质量主体地位。最后,增强全员信息化风险预防意识,促使全员重视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与使用,在实际工作中鼓励员工保持风险预防意识,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解决。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银行内部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含内部管理、操作管理、计算机软硬件、数据管理、档案管理、意外处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也是贯彻执行行业法律法规、顺利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增强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以防损失与失误,及时纠正偏差,这也是完善技术、设计及操作等风险的重要措施。


  (三)增强内部稽核与审计


  对于银行系统而言,其监督方法与手段应是包含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监督,而这是在先进计算机软件及会计监督检查基础上完成的,以此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风险控制模式。在新形势下,通过科技手段完成银行审计工作,因此构建与金融监督机构相结合的非现场监督系统是满足新型计算机审计网络系统需求的。建立该系统,能够有效掌握银行经营动态及会计信息,实现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监督过程。构建与银行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网络,能够对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增强监督力度,全面提高会计审计的综合监督职能。


  (四)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并合理分配到相应岗位,这是增强内控的基础保障。从基层员工中挑选会计业务骨干,统一进行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及相关计算机软件操作培训,为企业培养一批业务技能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質会计队伍能够实现自我意识与理念的更新,主动学习信息化专业与管理知识,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作用,为顺利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银行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风险,只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管理,才能有效避免这种风险,这对银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非常关键。


  作者:吴燕

  第3篇: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网络金融的出现、民营银行的加入、同业竞争的加剧等等对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会计操作涉及商业银行各个部门,不仅仅是日常人们经常接触的营业部,有时候一个小的纰漏也很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损失。会计操作风险无形中影响着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和人们对商业银行的信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会计操作风险防控的范围和重点定位于银行内外部的欺诈,而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流程风险、系统风险、人员风险等关注不够。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会计运营业务操作风险。


  一、理论界对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认识及定义


  商业银行在运营中,会计操作风险不可避免,会计操作是商业银行运营的基础和核心,它存在于每一家商业银行的每一个网点,存在于银行的每一项业务中。离开了会计操作,商业银行的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在会计操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风险。一旦会计操作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可见,会计操作风险的地位非常重要,其所隐藏的风险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991年操作风险的概念被提出,但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巴林银行事件的曝光,才得到人们的关注。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提高到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同的地位,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2004年6月修订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也是目前理论界普遍认可的操作风险定义。


  二、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一)会计操作风险主要来自日常经营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为操作,具有很大的可控性。对会计操作风险,责任主体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确定,具体业务经办人员及其所属部门应为第一责任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人的管理,既然会计操作风险不可避免,那么就必须加强风险体系的建设,通过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模式来实现会计操作风险的完全可控。


  (二)会计操作风险覆盖范围广,几乎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各个方面。每个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分理处、营业部等各个部门都存在会计操作风险,而且会计操作风险种类非常多。从发生频率来看,它既包括发生频率非常高的日常业务中的小差错,也包括发生频率比较低的内外部欺诈。


  (三)会计操作风险具有隐藏性和滞后性。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一旦银行防控不到位或工作人员思想出现邪念,风险就会爆发。特别是现代化商业银行电子化系统的应用,使得内部人员利用系统漏洞进行内部犯罪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且隐藏性越来越强。银行每天受理的会计业务非常多,一般情况下,会计操作风险发生时,很难被立即发现,从风险的发生到被发现一般需要相当长的间隔期。


  (四)会计操作风险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会计操作风险难以识别和计量,其风险又具有隐藏性和滞后性,一旦风险发生没有被及时发现,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甚至是危及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巴林银行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三、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一)注重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培育先进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会计操作都是由银行员工进行的,因此银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及风险文化的建设是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会计操作风险几乎涉及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各项业务,每位员工都肩负着会计操作风险的重担。这就要求银行所有员工都要学习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文化,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充分认识到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很多银行的会计人员并非科班出身,有的甚至是计算机、法律、英语等与会计、金融毫不相关的专业,其风险意识非常淡薄,银行对其进行简单培训后就让其上岗,因此要全面提高银行员工的业务素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在增强其业务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合规经营的意识。同时,可以开展警示教育、学习典型案例、参观监狱等对员工进行警示和教育,明确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案件防范意识。


  (二)健全会计运营业务操作流程。设计规范合理的会计运营业务操作流程,完善流程制度的可操作性,流程越完善,漏洞越少,被人钻空子的风险就越小。举个简单例子,某银行打印对账单时,需要先下载保存为Excel表格,然后由柜员调整后打印。这就无法完全保障对账单的真实可靠性,该银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后来系统更新才杜绝了这种对账单被窜改的可能性。因此,商业银行在会计业务流程制度设计和完善时,可以让前台工作人员参与进来,因为他们更明白流程制度中的缺陷,更了解哪个环节需要减少或增设某些规定,充分发挥实际操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会计运营业务流程要与会计运营业务实际操作相适应,按照前后台相分离的原则,规范每项业务每个环节的处理流程,包括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重大事项报告及授权、管理风险分析等。会计操作流程越完善越能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密切相关,可以有效避免许多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杜绝相关盲区的存在,这就好比建了一道防火墙,将操作风险隔离起来了,同时可以在会计人员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首先,在会计内控人才的选择方面要唯才是用而不是唯亲是用,当然这是在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下。加强内控团队的建设,建立一支高效而又对风险敏感的团队,可以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其次,制定完善的内控流程。内控制度的制定要完善、全面,确保没有盲区,并且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验证性,要让会计人员觉得行得通,做得到;最后,要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通道,及时听取基层会计人员的建议,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监测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会计信息监测系统,监测人员及时对风险信息进行有效性判断,将虚假的风险信息过滤掉,仅仅处理有价值的风险信息。将风险信息进行分类,为后续的跟踪、处理做好准备。必要时,可以询问具体经办人员,并查询相关的凭证,以判断该信息风险的高低,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或补救措施。该风险信息处理后要及时对其进行评价,包括处理时效、处理效果、结果满意度、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度等各个方面。同时,根据处理结果和评价结果,及时反思,不断优化操作系统,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防祸患于未然,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总结风控经验、查漏补缺、汲取经验教训,才能确保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任何风控措施都不是万无一失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控防范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者:靳艳萍

  第4篇: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引言


  目前,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全面、精确的财务报告,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提高银行业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合理建议,以达到提高银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促进银行综合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处理传统的会计工作内容,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原始数据的统计、核算、汇总、分析以及储存等工作,同时结合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高端处理。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多样性、精确性以及及时性,从而使会计数据信息可以有效的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会计信息化不仅包含着会计电算化的全部功能,而且完善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通过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会计信息化具有高效、精准、快捷等优点。


  通过上述分析,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基础理论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包含了会计信息、成本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等的管理与分析,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以及分析,进而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会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财务信息数据的核算和分析为银行的经济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信息,充分展示了财务核算的控制和决策职能。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信息的录入与处理方式,其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会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扩大了财务审核范围,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优化了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关系着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合理的会计科目不仅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让财务人员进行更加准确、全面的财务核算。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遵循准确性、高效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可以使财务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账目信息,准确录入财务数据,便于财务人员更加准确的核算会计数据,生成财务报告,同时有助于其他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银行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信息全都收集到系统中,实现信息的转化和传递。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对各部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只要部门具有合法授权,就可以从系统中提取想要的会计信息,而整个过程不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会计信息化可以加强银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相互了解有关信息,便于对银行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调配。


  第三.运行和管理过程智能化。传统的会计核算是通过手工处理完成财务数据的统计与核算,最终形成财务报表。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汇总和核算财务信息,而且可以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控和管理,充分展示了智能化的特征。会计信息化系统结合了人、计算机技术、网络程序等资源,形成了现代化的应用程序。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性不强


  目前,很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功能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代替传统会计的手工记账。只是集中在财务数据的录入与核算等基本职能,其工作目的主要是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财务报表。但是,银行在运用会计电算化时,忽视了会计电算化的其他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汇总、分析与调控等功能,没有建立适合银行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库,也没有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性的经济决策。因此,从目前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看,无法全面满足银行管理和经营的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高素质人才缺乏


  作为银行内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而且需要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虽然具备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不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知识。如果在平时工作中遇见计算机故障问题,工作人员几乎无法独立的解决问题,从而对银行财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拖延了财务工作进度。而部分财务人员虽然了解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但是對财务软件的操作不熟练,无法很好的利用软件功能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不能满足银行财务工作需求。由于银行缺乏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了解财务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使得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遭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


  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依附于网络技术,会计数据都由电子符号代替,传统的纸质媒介也由计算机媒介代替,使得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的安全受到影响。例如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对财务原始数据进行更改或删除,使得财务信息失真或缺失;计算机媒介容易受到网络黑客或病毒的攻击,从而造成财务数据的丢失或破坏;当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或软件问题时,很可能导致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运行,对银行的财务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系统登录时所使用的用户名密码、指纹识别等权限设置方式,也无法全面保证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再加上银行部分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病毒和黑客的攻击缺少防范措施,一旦系统瘫痪,其内部数据很难完全恢复。所以,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使得银行部分财务报告等缺乏可信度。


  三、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一)财务报告专用性


  在银行的实际财务工作中,有很多特殊用途的数据和信息,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这就体现了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的专用性。根据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向其提供不同形式的专用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具有信息披露特殊性的特点。


  (二)财务报告多栏式


  财务报告多栏式是指针对银行同一经济业务进行不同方式的会计处理,进而使得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得以披露。在传统的会计处理中,对单一信息无法进行不同计量的比较,也不能对不同信息的价值进行总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可以改变传统会计处理的这种局限性,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用途,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经济决策依据。


  (三)财务报告实时性


  依靠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使得财务报告模式具有时效性。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将银行发生的经营活动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并且财务报告可以进行定期更新,便于信息使用者随时在线查看。


  四、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银行应该加强对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明确会计信息化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会计领域的稳定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的储存方式,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财务审计和财务控制的质量。会计信息化改变了银行的财务工作分工形式,提升了财务工作质量。因此,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使会计信息化为银行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决策,从而使银行的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银行应该为财务人员定期安排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实操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从而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银行的培训计划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对于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要着重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十分熟悉的财务人员,应重点培训其财务理论知识,以达到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应培训一批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使其可以为财务人员解决较为专业的系统问题,同时可以为财务人员提供指导,从而促进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顺利进行。


  (三)保障會计信息化的安全性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是电子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媒介中,系统很可能遭受非法攻击,造成财务数据丢失或破坏,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保密原则、岗位职责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系统维护与更新制度等。同时应保证各项制度全面公开,让银行员工清楚了解,并自觉约束工作行为。另外,银行应该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会计信息化进行监控以及风险预测,从而保证银行会计信息化有序进行。


  (四)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会计信息化的运行环境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银行各个工作部门以及各个工作岗位,包括审核、授权以及确认等多个职位。健全的内部体系可以有效保证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使银行各个部门之间更加准确的进行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根据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自身运行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化出错的概率几乎不存在,但由于人为操作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层出不穷。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的方式,数据信息的处理不再需要纸质凭证,极易造成数据结果被更改或删除。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化的录入程序、权限设置、更改程序、监督制度等,从而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质量。


  (五)完善会计信息化的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法律体系是会计信息化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科学、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为银行会计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在正确的方向上平稳发展。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财务人员任意更改财务数据或不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为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必然性


  (一)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


  会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理念和方法都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会计发展环境的变化,都迫使会计领域进行改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也使传统会计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进行架构重组,将现代网络技术融入到会计工作中,形成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影响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是银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银行发展会计信息化,其目的是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自动化,即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对管理活动进行设计、预测、分析以及控制。因此,银行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统计、核算、分析以及调控等工作。从而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银行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必须大幅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银行间竞争的本质是管理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因此,银行需要利用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功能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实现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其提供不同形式的财务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因此,集收集、汇总、分析、核算、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为银行的发展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银行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


  (三)会计信息化将实现“管理一体化”


  目前,银行会计信息化在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下,以基本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使银行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和整体化,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网络技术、云数据等快速发展,将逐步实现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一体化”。在未来,会计信息化将集成银行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共同形成新模式的财务数据报告,同时生成综合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之间管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ERP技术的出现为“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将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信息集成范围将扩大到银行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


  结论


  会计信息化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得以发展和应用,使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工作得到改变与创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领域的重要改革,是会计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银行必须通过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会计信息化运行环境等途径,促进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银行必须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保证其财务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质量,促进银行稳定长远发展。


  作者:李浩

  第5篇:简述银行会计流程风险把控策略


  一、风险点成因及分析


  风险在金融业内无处不在。银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凸显出了会计核算在金融工作中的难以替代的作用。银行作为国家经济的后盾,如何为国家的经济把好门管好财是金融改革后特别重要的问题。巴林银行的破产说明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是一项不可掉以轻心的工作。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是我国银行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银行会计风险存在的形式:


  1、道德风险。德立而一切可成,因此我们首先论述道德风险。“质从人起”、“以人为本”,尤其是在银行防范风险的工作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它是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因素。而多次金融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说明我们会计人员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金融风险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人和领导以为,会计营业部门是基础业务科室,每天的工作人来人往,收收付付,循规蹈矩,只是记帐和结帐这样简单,只要开门营业就万事大吉。体现在工作上:有的会计人员思想麻木,满足于帐平表对,责任心不强。导致没有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不能够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不合轨现象得过且过,偶然出现的业务漏洞不能够明查秋毫,长此下去违规业务习以为常。


  2、核算风险。过去银行的会计核算以“三铁”闻名,,铁算盘,铁纪律,铁帐本是银行会计核算的法宝。“三铁”需要很多制度保证才可以做到。内控制度和银行会计核算规章制度是三铁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银行的会计核算漏洞较多,主要是规章制度贯彻不严所致,表面上看制度建立的特别全,可是在实际执行却存在很多的折扣。


  3、管理上的风险。《银行会计核算系统》都是以会计主管作为核算中心进行系统的运转,会计主管可以对系统进行参数设置,决定核算系统的核算方向,赋予了会计主管绝对的权利。可是规章制度又规定:会计主管要有会计部门的领导担任。所以基本上是副科长兼会计主管,并且负责密押和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由于人员配备基本上都不到位,所以会计主管基本上还要顶岗。造成了会计主管基本上是系统设置,密押管理,各核算岗位“一手清”的现象。更有甚者,业务水平不高,对规章制度知之甚少,利用设置的权利任意设置操作岗位。会计主管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和上级领导接触,每年业务检查组也是他负责接待,所以难免对检查人员隐瞒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使检查组对业务状况了解的片面,如果工作组检查的时间紧,往往就容易偏听会计主管的汇报。


  4、事后监督没有起到监督作用。事后监督只是在做简单的重复,把发生过的业务,再通过核算系统做一遍,还没有原来营业上做的全。只满足于帐平表对,不能够就经济业务发生的风险进行充分的挖掘。不是从综合业务的角度去监督,业务上存在的漏洞,不是仅仅看看帐面就可以看出来的。需要通过看会计凭证,仔细分析帐务上的异动,资金上的变化,还要结合各种会计报表,通过前后报表的数据变化,才可以看出端倪。


  5、检查流于表面。实际上银行每年的业务检查特别多,中支内部审计,分行的审计,连续不断,年年查。可是每次都没有從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一是检查的时间紧,检查只是表面。二是检查人员业务不熟悉,按照书本去查。或者是没有做过基础工作,眼高手低。对业务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三,是责任心不强,去检查单位简单的看看就大事完毕。


  二、银行在风险把控上面存在着许多漏洞及建议


  1、组织架构还不够完善


  风险管理方面的松懈是最大的原因,在部门设置上我们可以采用国外的一些国家的方式比如矩阵式,在具体的部门设置上建立起以一个产品或项目为中心组织叠加到传统的职能构成组织之上,从而降低操作流程过程中漏洞上的风险,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大家都可以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审查的效果,也防止了一些分支银行负责人权限过大的而导致的“自己人控制”的风险,减少内部欺诈发生的可能性。


  2、业务流程不能随业务的增加而及时的调整


  随着业务的增加流程要及时做好调整但同时也要确保调整中的风险,明确规划出前后台的业务,并要相互制约,并在管理方面进行强化,除了分工明确外同时建立起监督检查的控制机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精细的业务处理模式,是每个大业务的各个阶段都由不同人去一步步完成,系统风险、操作风得以分散和固定,使得风险可控化,并对权力进行约束,防止一个人可掌握和完成所有业务的操作流程。


  3、风险监控上的不全面


  对于风险监控上我国银行做的其实还并不是很全面,不管是政策的清晰度还是操手上的标准制度执行部分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许多在职人员对于这些律法和道德的观念还不是很明确。面银行除了书面上明确清晰政策内容、标准,同时还要指引监督激励每一个人都掌握清楚知道,不停的要鞭策、提醒在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在各部门的管理操作环节制定适合各部分情况的就地监管制度并加以实施从而降低人员松懈怠慢所带来的操作流程的风险。对于管理层的人员来说应随时关注银行潜在的操作风险,要有对风险的预判能力,并可以准确的制定详细计划与不就措施,这也是风险来临时可减低损失一个方法。


  直至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银行会计的运营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个银行对业务操作部分的管理也有了不同的认识。我国银行至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管理方法,成立会计部门后将存贷款、结算等各类业务操作都纳入会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虽然我国银行的会计管理经过多次信息改造,也在业务操作的系统和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簿记功能还是依然保留着,而人们对银行会计部门的认识也还是保留在以往的手工记账时代。银行的会计部门又跟企业的会计部门不同,我国大多数银行采取的是财务分社的管理体制,银行财务则承担的是面向银行内部的各项会计事项的核算、成本效益的管理,而我们通常所讲的银行会计部门则主要定位于面向客户提供结算服务和业务的核算,每天银行会计运营的部门都要面临大量的客户和大量的资金流动,这样的情况也同时增加了银行对会计人员在流程和操作把控的风险和银行对会计运营管理过程控制的难度。


  综上所述,银行在流程和操作上的失误与内部欺诈频频显现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对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而引发的。每个银行都在做不同的改善并研究如何降低会计在流程和操作上的风险。就我个人而言,这些问题的产生最为关键的还是因为银行内部对会计人员激励缺失导致大家对职业道德、操守、责任的下降,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和管理层的监督!


  作者:董君艳

上一篇: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下一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