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及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

【摘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探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瓶颈,以及城乡医疗资源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城镇医疗资源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想和措施。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重建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通过各级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同时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兴起,从1955年起,合作医疗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迅速建立,“到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截止1980年,全国9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但是,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集体经济成分的减少,合作医疗出现了严重滑坡;到1985年,实行合作医疗农村基层单位从90%(生产大队)锐减到5%(行政村)。
  1997年1月,国务院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3月,卫生部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在1998年出现了小小的高潮,“全国农村居民12.56%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障,6.5%的居民得到了合作医疗的保障”。但是,“城市居民自费医疗比重仍占44.13%,农村居民自费比重高达87.44%。”1998年之后,合作医疗又一次步入低迷状态。
  2003年以来,随着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显着成效,2006年国务院在转发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到2006年,使全国试点县(市、区)数量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2007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的关键一年。经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07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二、 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资源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也是目前城乡差别扩大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中国农村人口一直占全国总数的75%以上,但在拥有的医疗资源方面与城市却相差很大,且有不断再扩大的趋势。将政府预算卫生拨款、医疗保障和个人医疗保健支出三方面的差距加在一起,便是城乡之间卫生费用的差距。根据社会保障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我们测算,200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4763.97亿元,其中农村卫生费用1073.6亿元,占总费用22.5%;城镇卫生费用3690.2亿元,占总费用77.5%。换言之,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卫生总费用,而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城镇居民享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卫生总费用。这种不公平不要说与社会主义的理念发生背离,就是与最起码的平等观念也相互矛盾。更让人不安的是发展趋势。据测算,1993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34.9%,1998年为24.9%,而2000年仅为22.5%,七年里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近两个百分点递减。
  卫生费用方面的不平等必然表现为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在城市里,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大城市,在大城市里,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大中型的医院。这些大医院贵族化现象日益明显。相形之下,农村医院的卫生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医护人员素质不高。近20年来,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县级卫生机构。到了县以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面临着重重危机。综合来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卫生资源相对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
  我国农村的卫生资源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资源的过剩是指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言,存在着看病难、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由于看病贵而导致资源闲置的矛盾,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有些农村地区资源缺乏、水平低劣,对农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虽然有的地方资源配置丰富,存在着一村多个卫生室的现状,依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卫生资源的利用不足。
    (二)农村医疗服务手段落后
    我国农村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得不到有效保证,突出表现为房舍和设备的短缺以及抢救必备设备或紧缺或老化。许多中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卫生院缺乏其本设施,部分贫困地区卫生院还停留在血压计、听诊器和温度计“老三样”的水平。村医疗点中还有13. 2%没有血压计,40. 5%没有消毒锅。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来看,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仅占职工总数的0. 9%,大专生占12.9%,中专生占61. 4

%,无学历者占24. 8%。由于卫生服务人员素质较低和设备差等原因,导致卫生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
    (三)农村医疗保障资金不足
    导致农村医疗保障资金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政府财政的投资额较少。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是向城市倾斜的思路,政府的卫生经费投人严重偏向城市,最终造成了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2)向农民筹资困难。不少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仅凭开几次会、喊几天喇叭,就想把农民的资金筹集上来是不现实的。而且有些地方由于资金到位不及时,农民的医药费常常不能正常报销,使得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信任度大大降低,直接加大了下一年度向农民筹集资金的难度。
    (四)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性给农村医疗保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给统一模式化的医疗保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如陕西、吉林等,由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额偏低,缺乏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使得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农民对健康的要求和对医疗保险水平的要求较高,使得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其缺乏吸引力。
   三、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造成中国医疗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医疗服务价格扭曲的问题;有医院补偿机制缺陷和三级医院的分工不明的问题;也有一些医疗设施投资和管理条块分割、空间布局缺乏规划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改进医疗服务机构的组织体制,改变各医院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局面,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区域规划。
    (一)在城镇主要是大城市要建立三级医院的合理分工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在城市中按医院规模大小设立三个级别的医院,由于三级的医院拥有人力、技术及设备资源的优势,且城市医疗标准一致,因而必然形成大、小病均向少数高级医院集中和某些医院、某些专科住院难、看病难的现象。
    (二)在基本理顺大城市医疗资源的布局的同时,过剩的资源就可通过医疗集团向小城镇和乡一级行政区域转移和扩散
    (三)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制
    (四)认真筹划,加强对城乡医疗组织的宏观管理
  这主要体现为政府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现有医疗资源的整合,对良性经营的医疗机构及新型的医疗集团进行的扶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事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败,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我们希望城市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有助于推动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事业、乃至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邓大松,等.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社会保障资金统计资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05JJD840009);同时属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资助项目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的子项目(项目号:02JAZD790006)。
    作者简介:邓仲春(1981-) ,男,湖南邵东人,供职于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企业年金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上一篇:对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及城乡医疗资
下一篇:试论美国医疗改革的艰辛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