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甘肃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结构布局及优化思考

本文通过Arc GIS的最接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泰森多边形构图法、显示差椭圆法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的特征后,利用Arc GIS对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建议。

1绪论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久远,研究进程开展较早,发展速度较快,研究领域较为宽泛。乡村旅游最早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兴起,随着乡村旅游的热度不断提高,到20世纪后期,乡村旅游进入迅猛发展时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的驱动机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乡村旅游发展影响等方面。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来看,国外的学者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角度,对乡村旅游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界定,德国乡村旅游专家Kevin(2005)主要从农业旅游出发,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当地村民为旅行者提供各种接待、住宿和饮食等服务,满足了其对农村田野、园林、牧场和农场等美丽自然环境的欣赏,推动其参加农事体等各种对身心健康有益项目的活动[1]。William(2005)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下自然观光地为基础的观光活动,具有自然性、乡村性、传统文化等特点[2]。

从乡村旅游的驱动机制来看,城镇居民逃避在城市的压力内心渴望回归乡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他们将乡村作为其休闲消遣的目的地,一方面,满足了回归乡野、放松身心、体验生活的主观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展也给当地带来了显著效益,如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潜力、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供给方面具有明显的拉力。Fleiseher(1997)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旺盛与否,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获得经济来源的渠道[3]。

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来看,Donald(2004)[4]、Tobgay(2006)[5]、Borut(2006)[6]等学者从参加社区的角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社区参与成为重要因素。Hannah(2003)总结了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丹麦、挪威、威尔士、爱尔兰、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7]。在乡村旅游开发战略研究中,Ellis(1998)指出扎根于乡村是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是要以乡村生活方式为基础,具体发展类型多种多样[8]。

3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3.1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3.1.1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观光模式的开始。1989年4月,“中国农民观光协会”改名为“中国农村观光协会”。2001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确定发展以“农业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旅游。2002年由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室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检验标准(试行)”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品质。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乡村旅游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巨大的客源市场。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更为迟缓,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但其发展速度较快。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部分乡村旅行是由居民自主发展起来的,很多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存在规模小、没有特色、持续性弱等问题。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已成为甘肃省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甘肃省各阶段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发芽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5年

甘肃省乡村旅游在萌芽期阶段可以概况为“品农家菜、观农家景、干农家活”。这个阶段农家乐旅行成为乡村旅行最原始的业态,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目的地。

2.发展期:2006年~2010年

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这一年称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乡村旅游在甘肃省受到空前关注。这个阶段的甘肃乡村旅行,农家乐开始展现团体式的发展,扩大到各区县,到处都有开花的倾向。乡村旅游开始出现多种需求,出现了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庄产品,如黄河沿岸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5甘肃省乡村旅游优化发展路径

5.1整体空间优化战略

结合甘肃省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甘肃省乡村旅游应根据现有客观条件,明确旅游发展方向。如图5-1所示,本文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提出优化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可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也可以实现甘肃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于甘肃省乡村旅游空间战略,应当按照甘肃省城市性质进行空间布局,通过地区特色和生态状况,确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首先,要优化甘肃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以重点发展区为中心,建设特色旅游区和观光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旅游产业。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兰州市为中心,借助其知名度、资源优越性以及交通便利性等基础,全力推进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以山水为形态,以黄河文化、丝绸文化、民俗文化为中心,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服务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应与周边地区紧密结合,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客源的集散优势,将点和面相结合,统筹规划,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区,依托丝绸文化等核心文化,推动核心文化与西北地区乡村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甘肃省南部的乡村观光地,主要发展以休闲为主的相关旅游产业,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建设以生态观光为中心的近郊生态观光区。在甘肃省东部地区,可以重点打造民俗风情旅游区,依托青城古镇、高原农业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拓展开发思路,提高景点吸引力,打造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结合点,将生态文化和古镇文化相结合,建立文化乡村旅游区。

5.2点轴发展区域驱动

5.2.1创建旅游空间分布点

科学规划是产业兴旺的关键,明确计划方向和目标,对于甘肃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优化极其重要。基于上文分析可知,甘肃省有三个核心旅游区,分别为兰州、酒泉和天水。本文根据甘肃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建立旅游产业分布点的发展战略。截至目前,甘肃省资源集中在天水、酒泉、兰州三个地方,核心旅游区发展良好,但甘肃省70%的旅游资源是乡村资源,因此,要加快甘肃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根据甘肃省乡村游客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往往倾向于自己选择更多的景点,所以,要发挥从天水、酒泉、兰州三个核心点向外输出游客。首先,基于兰州,其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交通便利,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依靠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可以建成一些有特色的黄河民俗乡村旅游点。以天水为例,以始祖文化、民俗风情为主,打造民俗乡村旅游点,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以酒泉为核心点,依赖其自然、文化资源,向周边村落发散,加快区域内景点的联系,将乡村旅游资源相互连线,加大影响力,促进旅客流量的增加,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重要。

5.2.2发展旅游产业轴心带

甘肃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区域路线为中心,旅游产业的轴线是道路等交通路线。甘肃省的地理位置东西狭长,南北较窄,所以要以东西道路和铁路为轴,向周边地区放射型驱动旅游发展。甘肃省东西交通线已基本建成,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其中兰州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拥有丰富的客流量,但其向周围集散能力弱,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仅限于兰州周边地区。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甘肃省应以东西干道为轴心,向南北横向发展,通过设计精品化路线,建设乡村观光长廊,发挥乡村旅游特色,加强自身影响力。一个是以兰州为中心,贯穿南北,一个是以酒泉为中心,贯穿东西。

6结论与展望

6.2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由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和精力的不足,仅选取了2018-2021年甘肃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数据,从当年年限的空间角度上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结构现状,在分析过程和分析结论的时效性上有着一定的局限。其次,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在资料收集上还不够全面,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再次,由于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坐标是根据百度地图的点位进行拾取,可能较难全面的反映空间问题。

最后,甘肃省乡村旅游资源相对丰富,通过适当优化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实现甘肃省乡村旅游空间发展平衡、持续、稳步发展,对于其力争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的典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网络)

上一篇: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下一篇:基于IPA分析法的西湖名胜风景区旅游吸引力评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