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欧洲旅游管理学科模式研究(共2篇)

 

第1篇: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由于传统原因,中国的欧洲旅游管理学科在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包涵了境外的“tourism”(旅游)、 “hospitality”(接待业)、 “events”(节事与活动)和“leisure”(休闲)等几个范畴。 

  

    一、香港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有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开展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设置有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大学之下二级学院)。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有国际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环球酒店业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国际葡萄酒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等(专业),对应大陆地区旅游管理学科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和酒店及旅游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课程(授予DoctorateofHotelandTourismManagement学位)。


  二、韩国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概况


  在亚洲,韩国的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好,地位较高,国际影响力也较大。在韩国的学科体系中,学科被分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专业。据韩国国家教育统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从所在中系列来看,旅游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宣传学、金融·会计·财务学、贸易·流通学、经商教养学并列,均为“管理?经济”下设的小系列。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旅游学与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计算机、建筑、医学、药学等是并列的,都是学科小系列。“旅游学”小系列下设124个专业,“经济学”小系列下设106个专业1。对比中韩两国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韩国的“旅游学”实际上处于类似中国一级学科的地位。在韩国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大学中,庆熙大学、京畿大学、亚洲大学、培材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科。其中,庆熙大学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系、会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涉及到国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培材大学设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闲服务管理系、休闲运动系;旅游管理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下设旅游与节事管理、酒店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并设置有休闲、服务与运动硕士、博士学位专业。


  三、美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美国,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与公园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是差异较大的4个学科。大学一般会分别设置不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大陆的4个不同的研究生专业。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这些学科一般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其他学院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系、会议与节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开设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与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Ph.D.),均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领域。


  (2)休闲与公园管理。与北美地区向来重视人类休闲、游憩、公园的研究有关,休闲与公园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设游憩、公园与旅游科学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理学硕士课程(MasterofScience[M.S.],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硕士论文”和“非硕士论文”两种);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哲学博士课程(Ph.D.,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欧洲,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层面)发展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英国和法国。


  (1)英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在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苏格兰资助委员会(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联合开展的研究评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业与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学科门类(unitofassessment)下设13个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2。一般而言,旅游、休闲、酒店、会展是4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专业。以英国旅游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在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设航空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开发、国际旅游营销、酒店战略管理和国际旅游管理等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开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哲学博士Ph.D.;分酒店、旅游、会展等多个方向)。


  (2)法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1。2015年,法国的旅游类学士、硕士学位,分别单独命名为“旅游学学士”“旅游学硕士”,不再是经济或管理学科下设的学位。目前,法国正在设立“旅游学博士”。


  五、澳大利亚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


  在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开展的学科评估(ExcellenceinResearchforAustralia)中,“商业、管理、旅游与服务”是接受评估的22个学科门类(fieldofresearch)之一。其中,“旅游”是与“营销”“商业与管理”等并列的8个一级学科之一2。与英国、美国相似,澳大利亚的旅游、休闲、酒店与会展也是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例如,澳大利亚领先的旅游、酒店研究及教育机构——GriffithUniversity在商学院下设旅游、运动与酒店管理系(DepartmentofTourism,SportandHotelManagement),开设节事管理(EventManagement)、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International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物业与房地产管理(PropertyandRealEstate)、运动管理(SportManagement)和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等专业硕士学位和学术硕士学位课程。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在商业与管理学科招收旅游、酒店、运动、会展等方向的博士生。


  总之,虽然上述各国/地区在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方面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但各国/地区都将“旅游管理”安置在一个相当于中国(大陆)的一级学科的地位。


  第2篇: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近年来,世界旅游的焦点和重心开始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亚太旅游逐渐受到关注[1]。在东北亚这一国际敏感区域,旅游业更因其独有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而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社会经贸交流的黏合剂。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蒙古的毗邻地区构成了东北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的不同、社会经济的差异和一些历史摩擦等因素使这一区域情况复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迟缓。旅游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区域间的旅游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合作。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研究将为整个东北亚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1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现状


  1.1欧洲旅游合作模式


  国际区域旅游合作始于欧洲,欧洲申根签证①是欧洲国家国际旅游合作的最初尝试。申根成员国间的单一签证政策,为持有任何一个申根成员国合法入境签证的外籍旅游者提供了申根成员国区域范围内的自由旅行条件。


  欧洲旅游委员会是一个拥有33个成员的非营利性区域旅游管理机构,其成员分别是欧洲最主要的33个国家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强大的会员背景使这一机构在整个欧洲的旅游事务管理中地位显赫,能够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向国际社会推销,统一制定的区域旅游政策可以在较高层次上促进了欧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而且,欧盟、欧洲议会与欧洲旅游委员会共同制定欧洲国际文化旅游政策,相关组织能够有力协调各成员间的利益分配,整合欧洲文化旅游资源,强力保护欧洲的文化古迹,最终推动欧洲文化旅游的发展[2]。


  1.2东南亚旅游合作模式


  东南亚国家的旅游合作是在国家层面上由东盟统一负责区域内的旅游事务,并设有专门的区域旅游合作机构,如:东盟旅游委员会和东盟旅游信息中心,以及东盟旅游协会、东盟旅游代理商联合会等行业组织。在这些机构和组织的组织协调下,东南亚各国曾共同开展东盟旅游年等联合促销活动,共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应对各类国际危机。东南亚国家在大型国际旅游博览会中经常以一个区域整体出现,并且在统一服务标准和加强信息交流方面取得良好进展[3]。


  1.3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并发起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这是我国最早参与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国云南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毗邻国家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彼此间的旅游发展,并把旅游作为区域合作的先导[4]。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②、亚洲开发银行(ADB)③等国际组织主导和推动,旨在将次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合作开发,打造整体形象,统一推向世界旅游市场。作为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总体决策与协调机构,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工作组负责该区域范围的相关日常工作。近年来,区域六国在举办工作组会议和次区域旅游论坛、开展次区域旅游人员培训、进行次区域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开展次区域旅游规划研究、实施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推进旅游手续简化、搭建新的旅游合作框架深入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2]。


  2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分析


  中国东北④、俄罗斯远东南部⑤及外贝加尔地区和蒙古国东部构成一个三国交界的国际区域,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是连接欧亚板块的重要交通通道,如图1所示。研究区域的划定是根据地理空间毗邻性,地域单元完整性,交通联系便捷性,以及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等原则确定。中国东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地域单元,俄远东南部及外贝加尔地区是俄罗斯东部地区交通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与中国东北毗邻且人文经济交流历史久远,蒙古国东部与中国东北、俄远东南部及外贝加尔相邻,以首都乌兰巴托为依托,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对外交通相对便捷。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相对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等为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多样和人文资源的丰富相互衬托,构成了良好的区域旅游资源组合。该区域地理范围较大,跨越了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两种气候类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南部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而蒙古东部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地理条件的相近,使许多自然资源跨境分布。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区域内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温暖湿润的夏季风使中国东北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气候宜人,滨海浴场与矿泉疗养久负盛名。另外,这一区域历史久远,公元前1世纪左右,蒙古高原上的东胡各部就已使用共同的蒙古族语言,包括肃慎和蒙古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也一起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5]。虽历经变迁,但语言的相通使这些地区一直联系紧密,接壤的边境地区文化已相互交融。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汇演变,传统方式与现代生活的叠加演绎更让这一区域充满了独特魅力,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构成了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的物质基础。


  此外,中俄蒙三国在较长时期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区域内的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政府不断调整和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对国际旅游合作提供大量的政策支持。出于共同的经济发展需求,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基础良好,前景广阔。


  3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问题


  3.1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俄蒙三国边境陆续开放,边贸旅游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互为市场、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


  俄罗斯现已全面开放中国公民赴俄的团体旅游,并以互免团体旅游签证的方式促进双边旅游合作。俄罗斯的东部经济战略使得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与滨海边疆区尤为重视与中国的旅游合作,赤塔州正努力创建中俄蒙三国跨国旅游胜地。中·俄·蒙国际旅游节融合了三国的风土人情,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十届,是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2011年5月,中·俄·蒙区域旅游协作恳谈会在内蒙古阿尔山召开,会议协商解决了三方在旅游协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各方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化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6]。


  中国东北的俄罗斯入境游客数量增幅很大,五年时间内增长了两倍以上,其中主要来自俄罗斯东部。中国东北的客源市场对俄文化有特别情结,现已成为其第二大旅游客源地。民族的同源性使中国内蒙与蒙古国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中国一直都是蒙古国的第一大旅游客源地,其中中国东北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客源市场。近年,该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市场都在发生变化,以“纯旅游”为目的的比例日趋增大,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呈现多样化,旅游合作也开始逐步走向“全方位”的发展轨道。


  3.2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问题


  虽然中国东北及俄、蒙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成绩斐然,但在进一步深入合作中仍存有一定阻碍。首先,整个东北亚地区都是一个政治敏感地带,中俄蒙三国历史关系微妙,国际角色的转换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使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多了几分不稳定性;其次,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水平高低不同。大多数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并且缺少旅游产品的联合品牌效应,客源市场也有待进一步培育。再次,各国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体制,一些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很难与国际接轨。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研究区域内的旅游合作的深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使旅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4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旅游合作的模式探讨


  目前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仅是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互补性合作,且短期行为居多,合作层次尚浅。全方位、深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需要在把握好空间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合作方式,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无障碍旅游”。


  4.1空间极核辐射模式


  空间极核辐射模式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该模式下的区域旅游合作总体上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逐步推进过程[7],但在整个极核辐射体系中,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没有既定的顺序,且三者也可能同时存在,这主要是地图上的任何点与线在实际中都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其本身便具有面辐射的特征。


  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是一个三国交界的国际性区域,地理空间范围较广。针对其地理空间特征,区域旅游合作应以边境旅游为基础,以三国交界的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为节点,地方旅游城市为支撑的空间极核辐射模式,分层次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该模式在研究区域的体现如图2所示,中国满洲里、蒙古乔巴山和俄罗斯拉尔贾位于三国交界处,共同构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辐射极核,而各地的旅游中心城市将成为带动各级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空间极核辐射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区域旅游合作,使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业从“各据一方”到“联线成片”,在整体上促进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但是,该模式在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点”、“线”、“面”的协调发展,从而保证空间极核辐射合作模式的最终实现。


  4.2政府与企业互助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由两个层面构成,即政府和旅游企业⑥[8]。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各国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复杂,决定了区域旅游合作之初必须由政府推动并主导(即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和区域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旅游企业将在市场规律的指导下成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


  4.2.1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合作模式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如图3所示)是政府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引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主导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内容,利用国家资源直接参与区域内跨国旅游产品开发,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私人资本,地方政府之间通过政策合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措施,并通过政府营销的方式促进区域范围内市场规则的完善和市场主体的培育[9]。这种模式是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之初的较佳模式,也是当下正在应用并且最适宜的模式,它明确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旅游企业、媒体等的辅助角色,更充分发挥了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相互分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4.2.2企业主导政府服务型模式


  企业主导政府服务模式(如图4所示)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作模式,当区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旅游市场相对完善,旅游企业也具备了独自市场行为能力时,区域旅游合作将逐渐转变为由企业主导。这种合作本质上是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是旅游企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投资、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合作[10]。在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旅游市场高度发达,市场秩序稳定,旅游企业需要自由发展空间时,该模式将成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模式。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主体,旅游企业将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契约等方式缔结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并按照市场规则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组建区域内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政府之间则协调制定统一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规划,设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在引导旅游市场的同时维护市场秩序,为行业发展服务,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服务,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企业行为。总的来说,政府与企业互助模式下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阶段,政府在合作中的沟通与协调作用很强,能够有力地促进各项协议的达成与议程的推进,但是较强的政策性会使旅游合作具体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较差。在企业主导政府服务阶段,旅游业各要素受市场规律指导,在毗邻区域间自由流动,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形成密切的区域合作关系,但是主体的众多与分散经营也加大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4.3区域“无障碍⑦旅游”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关系形成的前提是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这一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实现的利益共赢。区域旅游合作本质是旅游经济要素在各区域之间能够自由流动与组合,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后,“无障碍旅游”将是区域间的主要旅游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4.3.1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政府要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的依据与蓝图,指导各地区调整并配合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格局,使区域的“无障碍旅游”合作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和政策支持。成立区域性的国际旅游管理机构,监督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的实施,协调成员国在区域范围内的各项旅游事物,统一进行宣传与促销,设立研究机构并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


  4.3.2旅游资源整合


  区域旅游合作首先要以一体化的思想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产品互补性开发的基础,各地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又构成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例如俄远东南部主推自然生态探险游,后贝加尔地区以贝加尔湖求知科考游作为主打,蒙古国东部主营草原风光和戈壁探险旅游产品,中国东北则凭借较好的资源组合和完善的接待设施开展各类休闲度假游。各地依托自身优势进行合作,在减少区内竞争的同时还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国际性区域“无障碍旅游”需要以各地的重点景区为依托,以跨国精品线路为纽带,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区域范围内打造若干知名的国际旅游产品。例如:“满洲里—拉贾尔(阿金斯科耶)—乔巴山—满洲里”中俄蒙环线游,“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尔滨—哈乌尔达格”俄中蒙特色游等。


  4.3.3区域旅游企业无障碍经营


  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主要是“旅游者——组团社——地接社——目的地旅游企业”,而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区域内部互相开放旅游市场,旅行社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不再需要地接社中介而直接对旅游者销售旅游产品,或向目的地旅游企业直接采购产品,销售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减少旅游经营环节[11]。地域限制的打破使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参股或并购等形式进行跨国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但是,由于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各地旅游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放开市场之初各地政府需要对一些地方性弱小企业进行政策性保护或扶持,并且中俄蒙三国还应在国家层次建立统一的旅游投资、融资机制,制定统一的区域旅游合作政策法规,从多方面保证旅游企业在区域内的无障碍经营。


  4.3.4区域联合宣传营销开拓市场


  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庞大的世界旅游市场,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应参考国际成功案例,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开展区域旅游产品的宣传活动,共同开展跨国旅游线路营销。由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其整体形象和信息,因此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应以统一的国际旅游形象参与国际旅游展销活动。区域内部还可以专门策划确定共同的宣传促销主题口号,共同编印有中俄蒙三种语言的相关旅游宣传资料,延续并拓展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区域性旅游促销活动,实现市场联动,使得合作区域不仅有利于打造品牌,更利于降低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与市场开拓成本。


  “无障碍旅游”合作模式侧重于旅游合作的具体内容,实际操作性较强,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该模式对区域制度环境和市场秩序的要求也很高,不仅需要中俄蒙三国政府共同制定并维护行之有效的市场制度与规则,更需要一个开放且竞争有序的现代区域市场体系。


  5结论


  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能够打破区域内部传统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抗风险能力差的格局。旅游资源共享、资源成本优势及旅游市场的互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并以此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文中的三种合作模式是针对不同方面提出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空间极核辐射模式是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最终空间形态,从宏观上这一模式的实现需要经历边境旅游发展壮大、区域核心增长极培育、区域旅游城市网络互动三个阶段,目前正在进行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培育,各地旅游城市间的互动合作也在有序开展。政府与企业互助模式根据不同的合作主体划定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政府主体合作共同培育区域旅游市场环境,第二阶段企业主体在市场秩序的正确指导下开展全方面的合作,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从合作主体上看正处于第一阶段,各国政府正积极努力并不断改善区域旅游市场环境,为下一阶段旅游企业的自主合作创造条件。“无障碍旅游”合作模式更加侧重于旅游合作中的具体内容,在中俄蒙政府间的组织协调下,资源整合、线路开发、企业自由经营、联合营销与市场开拓等具体环节可以分步进行,亦可同步推进,对于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来讲,该模式要求区域合作达到较高水平才能实现,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未来趋势,各国政府及企业正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的三种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为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提供了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的思路与方法,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将亲子游还给孩子
下一篇:旅游管理硕士实践教学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