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我国当前实施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项明智决策,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经济思想对供给侧改革背景、实质、目的进行一定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有益观点与建议。
1978年,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征程,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一串串足以令人世界引以为傲,啧啧称奇中国速度,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1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达到近9.5%,超过同期世界上任何主要经济体,使得中国一跃从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国家成为GDP仅次于发达资本主义美国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但是,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中国也出现一系列发展问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产生负面影响,加上我国经济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性不合理、市场调节能力弱化以及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同时,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出现速度较为缓慢。这些国内国际背景深刻变化之下,促使我国于2014年主动提出了适应经济发展出现速度下行情形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将不再是长期高速增长,而是趋向于中高速增长,更加侧重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经济新一轮改革发展持续向前,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加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这意味着供给侧改革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一剂良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次积极探索。这必将对我国13亿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水平产生深远有力影响,使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一、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与任何其他经济学对比,马克思是站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分析的。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实践的能动性时,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这说明人类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必须不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才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们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使自然界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人们必须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积极推动作用,实现生产力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克服,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归根结底在于拥有更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目标。我国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从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过多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侧重拉动国内需求促进市场发展,造成资源环境,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人员组织盲目扩张以及社会资源浪费严重,这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掣肘。我国生产关系必须进行某些制度以及体制方面变革,才能够实现生产力向前发展。实现供给侧改革,通过侧重供给一方,使得人们在组织社会生产过程中,更加关注有效供给,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盲目扩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资源环境,人力成本有效利用率,为社会提供低耗能、高质量、可持续、绿色环保生活产品。
二、供给侧改革关键是利用市场价值规律,化解过剩产能危机
马克思《资本论》这本经济学巨著首先从商品开始分析,认为任何一种商品都凝结人类无差别一般劳动,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自然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而商品价值则体现商品社会属性,表现为商品价格。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识到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但是,由于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必定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难以实现商品价值与价格真正一致。当市场出现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市场出现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这就是所谓价值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市场能够利用价值规律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达到市场商品需求与供给趋于平衡。但是,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容易忽视市场基本价值规律,近几年,特别是面对2008年这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提出一套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即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房地产业、传统能源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大力扶持,使我国经济虽然在金融危机面前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获得一定程度GDP增长,但是,出现部分行业过热现象,比如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带动诸如钢铁,水泥,装修等行业迅猛上升,然而,中国城镇化起步较晚,人均收入以及生活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上房地产周边诸如医疗、教育、公共设施配套跟不上,必然造成房地产行业出现严重泡沫现象,一些地方出现白天高楼林立,人流稀少,夜晚灯光寥寥,漆黑一片,宛如一座鬼城。比如我国煤炭产业,钢铁产业,制造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出现企业破产,这些大多因为政府背离市场基本运行规律,行政指令造成的市场无序混乱。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不能盲目计划指令,更多地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结合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这两只手作用,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重点就在更多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发展经济,强调供给产生需求,改革结构,优化生产,淘汰一批落后产业,发展一批先进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有效地发展经济总量,实现我国经济自我提升。
三、供给侧改革重点是科术进步,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并且认为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这对于生产力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具有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就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产过程的条件本省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物化的智力”。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机器,机车并非自然的产物,是人类通过加工,改造人类工业产物。因此,马克思对科学技术高度评价,尤其对人类四大发明,马克思写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可见,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是一项经过历时考验的得出正确结果。科学技术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永续动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逐渐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提高产品品质以及科技含量,鼓励创新,提升产品水平。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让世界给予认可中国产品,使中国制造一步一步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拥有一批批让国人引以为豪世界品牌。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努力创新,不断分享,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更加舒适,更加个性化服务。因此,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重要经济发展转型任务,必须站在历史高度,通过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中国经济这首巨轮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时代脉搏,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制高地,实现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向前。
总而言之,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项重要措施,对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实施保障。中国经济必将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完善,创造出越来越多中国奇迹。
作者:廖如春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