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架构、人本经济模型下现代农业从业者和因现代农业发展导致的失地农民人本经济特征,得出通过合理利用失地农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通道、实现“互联网+”微观经济企业架构模型下的广泛协同机制,可以有效提升“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微观经济学;失地农民;企业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12-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F49文献标志码:A
“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核心矛盾是广泛协同的广域微观经济形势与农业地区相对闭塞的信息之间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开放式市场背景环境与渴望独立封闭运行的农业地区居民期望之间的矛盾。农村淘宝、新农村电商、乡村振兴规划、新农村建設等领域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均来自这两种矛盾。因此在微观经济领域研究解决这两种矛盾的方案,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开拓现代农业市场的重点[1-2]。
1“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基本经济架构
狭义的现代农业是指在集约化、规模化大田作物生产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可以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减少农产品的单位成本,在集约化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质量。这一模式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一般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均在667hm2以上,国内示范园区的农业生产规模一般超过6667hm2。
广义的现代农业包括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等模式。这些模式的规模略小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但要求在农业生产中更加精益化,对操作者的运营水平、农业技术水平都有较高要求。
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要求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引入广泛协同的操作机制,即在收播作业、喷洒维护、土肥管理、水利灌溉等方面均由专业、分工细化的企业进行操作,且在股权配置、资金来源等方面开拓渠道[3-4]。
同时,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互联网+”农业经济也彻底摆脱了国营粮站的单一收购机制,实现与食品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连锁商超、线上电商等渠道的广泛协同合作,在物流配送方面也与专业的物流配送企业进行合作。
2现代农业人本核心节点的分析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主要是安置本地的失地农民,解决其就业问题,但在实际工作推进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核心矛盾在于农民的就业欲望较高与相对短缺的知识技能储备之间的矛盾,以及完善的现代农业从业培训机制与相对低迷的农民再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5-6]。
大部分世代耕作的农民并不认为自己缺少农业知识或技能。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备水利机械、收播机械、喷洒用航空器等操作技能,而传统耕作农民不具备相关操作经验。传统农民的耕作经验更适应小规模耕种。在规模化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农民难以满足农田作业的要求,同时没有意识到自身与专业人才之间的区别,导致了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环境不满[7]。
即便在以小规模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运营中,金融机构提供了扶持性贷款支持,但参与运营的农村人口缺少对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资产统筹、运营管理、市场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缺少整体项目规划和法务运营,导致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极大风险,大部分家庭农场设立后3~5年就会出现危机。
因此,大部分现代农业企业更倾向于雇佣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而不雇佣当地失地农民,这就进一步激化了项目与失地农民的社会冲突。
3“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3.1现代农业大幅度提升了农业企业的从业门槛
在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的现代农业中,不仅要求从业者根据化验数据结果对水、土、肥进行管理,还要求农业工人拥有驾驶各种重型设备的基本技能,包括重型拖拉机、联合收播机械、农民维护飞行器等。这就大幅度提升了农业工人的从业门槛,使大部分农业人员失去工作机会。对于愿意接受培训的中青年失地农民,有关部门已经提供了免费的培训课程[8-9]。
3.2“互联网+”经济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农业企业的管理门槛
“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要求有完整的6大企业板块,包括行政、运营、技术、人事、财务、市场等。因为现代农业企业属于新兴企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管理压力较大,因此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超过其他行业。大部分农业企业转型为“互联网+”农业企业后,由于团队经验不足或者渠道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管理漏洞频出,多数企业在转型3~5年会遇到严重的企业危机[10-13]。
4.1为基层农业工人提供培训机会
目前大部分地区让农民进入工厂生产线工作,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对具有一定田间耕作经验的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发展。实际上,相关技能的培训周期一般短于2个月。对农业企业来说,对招聘失地农民进行带薪培训,可以提高其就业能力[14]。
在对大部分失地农民的调查中,超过90%的失地农民不接受政府补贴培训的原因包括培训期间缺少工资性收入,以及培训结束后没有合适的岗位、相关技能在非农业企业中用途不大等。
由于大部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较低,企业可以承担失地农民2个月内的培训期工资支出,且几乎所有失地农民完成技能培训后可随时进入并胜任工作岗位,无需度过岗位适应期。“企业给工匠以尊严,工匠给产品以质量”的基本社会原理,可以让农业企业快速获得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4.2加强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管理实力
“互联网+”农业企业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上规模化、发展上生态化、管理上精益化、技术上现代化是农业企业的“新四化”目标。但由于农业企业存在特殊性,导致大部分有丰富项目经验的管理人员在农业企业实际管理中,发现之前的经验与实际需求不符,这就要求农业企业持续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企业的管理创新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创新通道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核心矛盾,其中企业创新通道的搭建是主要矛盾。一方面,现代农业企业需要聘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不断革新管理机制。
4.3加强“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广泛协同体系搭建工作
现代农业企业必须与专业的农机、农技、农资服务企业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必须与农产品销售和物流企业建立稳定高效的O2O供销通道,必须与相关的农业主题投资机构之间形成稳定的资本合作渠道。
2016—2019年是现代农业企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大量资本涌入农业企业,也有大量项目管理企业转入农业项目运作,但受到当时房地产行业余温影响,农业企业的整体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包括农业供应链环境和农业金融环境等,因此这些项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阻力。
2020年我国已经明确将对房地产行业关注转移到基础工业领域,金融机构进行商业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大幅度提升。这时虽然进入农业行业的投机资金减少,但农业企业有较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建立符合“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模型的现代农业项目,在“互联网+”微观经济学模型下构建合理的广泛协同体系,这一阶段将是农业企业发展的真正黄金时期。
5结束语
“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是乡村振兴规划下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通过合理利用失地农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通道、实现“互联网+”微观经济企业架构模型下的广泛协同机制,可以有效提升“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随着农业经济环境逐渐搭建完成,现代农业企业将迎来一轮新的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