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也都把推进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跨越“起步期”,逐步进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此作为物流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人才作支撑,但由于我国物流业一直是一个附属行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导致整个社会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己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国际物流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及外协物流也日益国际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大量出现,由其推动和引领的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说,21世纪必将是物流全球化的时代。
现代国际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的新兴复合型产业,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运输、代理、仓储、信息、通关、商检、单证、保险等诸多领域。由于行业人才的紧缺,近两年相关人才的身价都在上涨,其中船员、船务、报检员等的薪酬年增长率达到10%~2(%,单证员的薪酬涨幅在每年10%左右。在我国沿海地区从事国际物流的月薪一般在5000元左右,最低也在2000元以上。但是在国际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不断加深,不论是国内企业、外资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对国际物流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快培养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改进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物流业的需求,成为当前高校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2高级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实际需要擅于处理第一线事务从而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开放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国际物流专业高级人才教育不但要与市场接轨,而且应该立足高校的优势特色,在物流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外向型的国际化职业定向。也就是说,高校的国际物流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对国际通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能力强、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规则与惯例的复合型中、高级的现代物流管理专门人才为目的,其内涵应集中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上,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掌握: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知识和国际结算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个环节,以及通关作业,包括报关、报检、报税、单据传递等活动。②仓储运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多式联运的操作流程和规则,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对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路线、人员等进行统筹安排。③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服务涉及多个环节,包含不同的成本及费用。物流专业人才应熟悉这些成本的种类、数量和度量,具有物流项目成本核算、分析知识。④安全管理知识。国际物流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运输方式,作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和安全隐患,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安全管理和货物保全的知识,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⑤法律法规政策。熟悉与国际物流相关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规则,并要熟悉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具备:①英语应用能力。从日常沟通、商务谈判到合同签订,英语广泛应用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高级国际物流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外文合同的能力。②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系统是整个物流运作系统的神经中枢,指挥和控制着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能够综合应用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③经济现象观察与分析能力。国际物流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以实现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活动。这要求国际物流高级人才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环境,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精准的分析能力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防范各类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和抉择。
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铸造:①道德修养,注重人格品质的塑造。②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类、科技类、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培养,提高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等。③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物流服务具有顾客参与、多个主体参与的多个环节的特点,从业人员需要时时与人协调沟通,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进行协作。
3高校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离市场对国际物流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由于国际物流专业同国际贸易、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许多相连专业的关系,不容易划得很清楚,许多培养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培养院校非常宽泛,不符合中国企业或国际跨国公司目前国际物流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高校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存在着只重视眼前的效益,只重视立即能提高学生国际物流师、国际货代员、报关员等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方法,而忽视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其次,国际物流专业体系亟待完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目前虽然中国国际物流专业的社会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国际物流专业设立的理论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引进的一些国外理论和教材的本土化程度低;国内的教材较多,但大多雷同,且缺乏广受师生欢迎的权威教材。目前中国的国际物流教育无论在教材的采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难以与国际接轨,尚缺乏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再次,当前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不够重视。比如国际物流将会与国际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同时,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缺乏应用性。国际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但是目前高校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十分薄弱,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都得不到训练。很多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仍然片面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陈旧化,缺乏符合国际物流课程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走上国际物流工作岗位,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解决,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思路
4.1加强课程设置建设
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基础课程,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根据国际物流业的情况,适时增加部分新知识、新技术类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知识面既有宽度,又有深度。
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要突出国际化性,以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等相关理论体系为基础教育,以国际化物流管理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如课程设置上开设《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全球采购》、《国际货物仓储管理》、《国际货物保险业务》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同时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构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四级平台,在平台上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可根据学科及物流业发展趋势做动态调整。当前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也未趋于稳定和成熟,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动态稳定。
4.2实施“双证书”制度,培养两型国际物流人才
所谓双证书制,是指高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还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相对独立发展的培养方式,承担的主体也不相同,分别培养知识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传统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它们相对分离,难以实现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互相跨越与融合。作为国际物流专业,要想从事国际物流报关通关、报检工作,必须通过国家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考试,获取国际物流师等资格证书。高等教育必须变革目前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两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所授课程覆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以学分作为“双证沟通”的纽带,把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使学生获得从业资格,积累就业资本。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为就业积累资本。
4.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国际物流专业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应该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构建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三点一线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进行课堂的基础性实践教学。可采用课堂教学、课堂演示、课程设计等方式,由教师设计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扮演不同岗位的角色,在课堂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分组讨论法等。
其次,建立国际物流实验室,进行专业校内实践。模拟实验室的实践环节包括:熟悉物流信息技术,如EDIGSVGPS条形码等;物流专业软件,如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等;物流综合软件,如ERP现代物流实训系统等。由于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可辅助建立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纸制单证的填制、电子模拟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等主要环节模拟实习等。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让学生理解国际物流过程,通过国际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学生国际物流操作能力和国际物流管理水平;通过强大的国际物流系统模拟演练,学习国际物流管理方法及原则;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国际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最后,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依托报关行、进出口公司、货代公司,定期进行顶岗实习。高校可与国际化运作的国内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国外工商企业和国外物流企业的国内分公司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岗位实践。另外,还可聘请跨国公司的物流管理专家定期为学生开展物流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
4.4加强“外向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行教师队伍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具备实践经历的“外向型”国际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国际物流教育、办好国际物流专业的关键。“外向型”师资的一个培养途径就是让物流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次到企业参加实践,高校可鼓励在职教师到具备国际化运作的专业物流企业任职、实践、参与较长期的实际运作,使得在职教师能够了解这些物流企业管理的最新动态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加以研宄,同时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此外,培养外向型师资,还可以通过聘请国际着名大学的教授和全球500强企业中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为客座教授,使教师能够和世界物流领域的领头人面对面交流,接触到最前沿物流国际化运作的理念,使教师能够站在国际平台上,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物流问题。这样,使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4.5学习香港高校经验,培养复合型人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国际知名港口城市,在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强调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式的复合型、实践型和系统型。香港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以“运输”为重心。为了适应香港物流业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分别开设了有关物流的课程。香港地理位置特殊,香港各大学开放与物流相关的课程均与运输(航运)相关,香港理工大学设有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开设了运输物流课程,香港大学设有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系,香港中文大学设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香港城市大学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管理课程。中国的国际物流呼唤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理论基础、掌握前沿信息的复合型人才。香港物流人才的培养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辅以适当实践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科研选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调动科研积极性。
5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应更具超前的眼光与国际视野,不断提高国际物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我国的国际经贸发展输送大批理论与实践均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国际物流人才。
作者:欧阳小迅(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