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尤其是青蒿素的发现更加体现了中医药的价值,不仅如此,中医在抗癌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抗癌药方得到了国际的公认,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医学院校中,中西医结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广泛的教学方式,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并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中西医并重是我国的国策之一,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两种医学体系无论是产生背景还是诊疗体系都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中医理论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面临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故本文就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及创新。
1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的现状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达到每万名居民中有2名—3名全科医生,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规定,《中医学》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重要课程。中医学一直是西医院校教学课程的必修课,大纲明确规定了西医院校中医学科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但西医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了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西医院校的主要业务领导多为西医出身,思维深处深受其思维定式的束缚,自然形成了轻视中医教学的倾向,认为中医学课程顺其自然过去即可。他们很少深入研究,更谈不上指导。第二,西医院校中医课程课时量日趋减少,课时介于40—90之间,开设60课时之下的西医院校居多。《中医学》课程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趋势明显。第三,中医药学科开设的时间偏晚,西医院校中医课程多安排在大三以后,此时学生巳完成西医学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西医思维模式已基本固定,很难改变。最后,西医院校很少或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的机会。
1.2学生不够重视
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学课程不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受中学阶段急功近利的高考升学影响,做题机会多,古典文化认真细读的少,认为中医跟艰涩难懂的古文有关,天然形成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恐惧心理,甚至认为中医是害人的、治不了病,这可能是受鲁迅作品的影响,在鲁迅《〈呐喊〉自序》中写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其二,是对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几千年来传统中医药学对康复、疑难杂症、西医外科后跟进治疗的重要性。其三,是认为自己上的是西医院校,应当主攻西医,认为中医药学课程可有可无,结果是考试突击,蒙混过关,拿够学分草草收场。
1.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科教师作为传统中医这一学科传承环节中的关键,他们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一,西医院校中医科教师心甘情愿把中医学课程置于辅助学科的位置,心理上做好了让步的准备,因为他们认为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只是个过场而已,行动上已经开始得过且过。其二,中医学科教师对西医院校中医学生教学准备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多数情况不能因材施教,教学中没有考虑西医院校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知现实,把给中医专业学生授课的材料不加取舍并以较快的速度教给西医院校的学生。其三,教师教法陈旧,不具有吸引力,很多中医学科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照本宣科,很少或没有采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松散,教师只顾自己讲解,与学生互动交流很少,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现象时有发生。其四,教师评价学生的科学性应待提高没有严格的考试规定,考试前划范围,较小范围划定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造成学生猜题、押题,进而形成学生对中医学科的倦怠和轻慢。
1.4学生展示中医药效能平台较少
因为是西医院校的中医学科,因此学校给学生提供中医药展示的机会相对较少。如很少开展中医学科教学的研究,很少调研学生学习中医学科的现状,没有或很少在学生中举行有关中医学科的活动,中医学科教学注重理论的讲授,很少有临床实践的开展,学生感受不到中医学科对病人和对自己隐性和显性的作用。
2加强西医院校教学的基本对策
2.1创设良好的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氛围
良好的校风非常重要,良好的学风更重要,而西医院校在必要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中医学的氛围尤为重要。作为学校领导层首先应当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务院有关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药学课程的文件精神;同时还应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政策导向方面为中医学科的开设保驾护航;还要加强对中医学科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给他们加油鼓劲,要求他们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理直气壮地教授传统的中医学科、并且创新性、多渠道的教好本门学科,要建立中医药学科教师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普及型的宣传,在必要的时候举办学校有关中医学方面的活动——如我爱传统中医药周等,以改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科根深蒂固偏见;最后要发现对中医感兴趣的好苗子,尤其要寻找那些能够融贯中西医的好学生,要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给他们足够的鼓励,促使他们坚持到底。
2.2西医院校应强化对学院中医药教学的管理
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多以教授个体教学为主,以大班讲座形式实现教学目标较多,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宽松,学校管理力度较小。要实现一门学科最终目标的理想的达成,必须对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终了考评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过程的管理比结业时的考试成绩考评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中医学科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在有些环节上应借鉴西医教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强化。应当推荐那些有中西医背景和热爱传统中医的开明学者教授参与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如什么时候开设中医药学科,达到多少课时,理论课程该如何开设,中医临床教学怎么做,教学的过程管理应该怎样落实,这些问题都应该依据不同院校的层次明确下来并予以督促落实。要抓基础,树典型,共成长,造就良好的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的生态环境。
2.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
西医院校的教师习惯了几个小时的讲座经常埋怨学生思想开小差,不注意听讲,不积极参与讨论等。其实有机会应该自己在台下多听听别人的讲话,要求聚精会神听讲一个小时,可以肯定的说,很多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为你对他讲的根本不感兴趣,他讲的非常乏味,你听不下去。学生学得课程可多了,他每天要连续听几个小时的讲座,他们思维活跃,但也最容易听力厌倦。尤其是那些自制力比较差,中学阶段被家长老师强迫学习,被迫考入大学的学子更容易厌学,更容易失去学习中医学科的兴趣。因此,教授本门学科的教授一定要怀揣一颗热爱传统中医之心,发扬国粹之心,为中医药的传人使出浑身解数搞好自己的教学。作为西医院校中医教师首先要充满信心,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自豪,要有一种仁者智者的风范;其次应当专业过硬尽可能做到融贯中西医,以自己的气度和专业示范学生;另外,讲座的准备应非常充分绝不应付,即便是传统的讲授也要全方位准备,讲授要风趣幽默。要把枯燥的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能做到抽象问题形象具体,图文并茂。力争使自己的学生在幽默的语言环境下,在非常接地气的交流中得到享受、学习和提高,并为课后的进一步研究留下宽广的空间。
2.4建立长效机制,固化中西医结合成果反推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的发展
西医院校侧重点在西医,这是必然的事实。我国医疗方针政策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重”,要落实贯彻好国家这一方针,培养好优质人才是关键。中医院校在主攻中医的同时,兼顾了西医甚至西医教学有强化的趋势。而西医院校有专攻西医,弱化中医教学的趋势。可以说在西医院校如何贯彻国家医疗方针尤其是如何落实好中医药教学方面的要求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还应从长效机制上考虑。首先是贯彻政策,立好规矩。国家有规定有政策,教育部对教学有要求,为何落不实?
西医院校在中医药教学方面必须有很好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机制——也就是要立好规矩,不能像有些人理解的中医药学玄乎、神秘、把向管理要质量的问题给模糊化,最后成了不了了之。有了规矩必须严格落实。严格管理、细化、具体化的规矩使中医药教学有章可循,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也可以使从教者有阶段性成就感,使学生有阶段性进步感。第二是中医学开设的时间应提前,最好在第二学期甚至可以提前到第一学期,为何这样说?西医院校学生在原中学阶段均为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传统文化方面用时较少,从心理上来说容易对传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形成不屑一顾的概念,如果开得太晚,西医思维一旦形成,那么学习中医学只能是走走过场、混混学分而已。第三是课时要开足,并划设专修和必修。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药学,笔者认为还应从普及和向中西医有效结合的高层次发展。把教育部规定的教材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分为必修和选修对教授有好处,对学生更有好处。教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游刃有余的教学,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进行取舍。学有余力,志向远大有志于融贯中西医的学生在热爱传统中医教授的指导培训下必将受用无限。而更多的西医院校学生在中医的学习上达到基本的理解、普及,在他们心里深处或是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不排斥中医,能合作就可以了。第四是分层次开展西医院校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讲理论,不开展大量的实践,永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西医院校应该有学生开展中医药学临床实践的基地,把临床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要分层次、带着问题,尤其对那些选修学时多、对中西学有兴趣的学生要多关注、重点关注,多让他们开展临床实习及研讨活动。第五是成立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人文教育现状。中医学处境尴尬,周期长,不像外科手术见效快。现实是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中医大家或者说融贯中西医的大家远比成为一名有名气的西医专家困难得多。所以西医院校从长效机制来看,还应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巩固人才方面多想想办法。学校想办法建立一个这一方面的基金对那些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教学方面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那些有志于融贯中西医,有志于为传统中医奋斗学习的优秀学子予以奖励不失为一种人性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毅、任秦有、丁井永、杨建刚、赵参军、张辉、郑瑾、马力天/第四军医大学 附属唐都医院中医科,陕西 西安 710038
王晶、马力天/解放军68222部队卫生队,甘肃 定西 7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