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需要大批多种类型环境工程专门人才。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在制定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注意了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与学生实际相吻合,确定了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优化了专业基础,强化了核心课程,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非专业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
二、培养全新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实施计划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受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与此相应地,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层次也应有所不同。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确定了“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内涵。新的应用技术不断涌现,侧重于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人才己成为独立的人才群体,培养这类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需要。该校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増强质量意识的体现。
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用型、学科型和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是: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把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到真实的工程环境中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事实证明,把培养人才的定位落实在培养计划中,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将会走出千校一面的格局,将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増强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二)专业优势互补,创建学科基础平台
学科是按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知识门类,是根据科学发展的自然过程形成的。专业是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职业去向,一个专业一般包含了一个或多个主干学科和与之相关的多门课程;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需求以及学校的学科特点而确定的。
生物技术是一项最早涉足于环境保护领域的工程技术。近3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多数内容都己深入到环境工程领域中。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强化污染物的治理与控制,是现代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设有环境工程与生物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两个专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自然形成了该校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的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该校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在原有公共基础课平台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统一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上课;从第二学年开始分专业上课,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可互选专业课程。这样,该校培养的环境工程学生拓宽了专业基础知识,强化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污染物治理与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们在这一领域有较强的后劲和竞争能力。
(三)突破传统安排,创立全新的5+1+1+1模式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一般是采用7+1模式安排四年的教学活动,即前7个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最后1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进行,每个学期最多只有几周,该校在制定新的培养计划中,采用了“5+1+1+1”的培养模式,即前5个学期在校内以理论学习为主,第6学期在校外进行生产实习、顶岗跟班等实际训练,第7学期则在校内安排专业课程学习,主要根据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和深入学习,第8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最后完成毕业答辩。
新的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生产实习由过去的三周变为一个学期。毕业设计也提倡学生们到生产第一线结合实际课题进行。这样,同学们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环境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强化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环境工程自身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应用领域广泛。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在内容上有很多交叉,客观上造成了该专业课程门数过多、分割过细,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等等。因此,该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课程,以“够用、管用、会用”为原则,精简课程门数,突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并注重非专业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精简课程门数、突出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优化、整合,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总数约40余门,其中10门理论核心课程和4门实践核心课程。这14门核心课程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环境监测、化工原理、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对于这些核心课程,该校加大了学时权重,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切实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会并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五)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増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是课程设置上的又一重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上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内容。
在课程实验上,一方面増加了实验课的学时和实验个数,同时増加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率。
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上,生产实习増加到一个学期(约20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19周,还有4次课程设计,以及认识实习、公益劳动等,总学时从过去的40周増加到60周。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比率大大提高。抓好第二课堂将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活动落到实处,这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在专业设计上,该校注意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主课堂,在理论教学学期严格控制理论教学的周学时数,増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为学生个性拓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该校规定了适当学时,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校污水处理站管理,校园大气环境监测、校园生活污水监测、校园环境噪声监测,参加大学生环保组织、环境日宣传活动、大学生环境论坛、生态调查、流域污染调查,举办学术报告、科技讲座,进行科技制作、课件或软件制作等。第二课堂活动均计入素质学分。
同时,该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各类竞赛,文学、艺术创作,科技、专利发明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对获奖者和考级通过者分别计入特长课程素质学分。
三、全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保证措施
为保证全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确定核心课程责任教师
每一门核心课程确定一名责任教师,负责该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梯队的组织和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文件建设
根据培养计划制定相关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习大纲等等,并以校内科研课题形式落实完成。
(三)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该校新的实验大楼即将完工,日处理3000m的校内污水处理站正在建设。为新的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一个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包括口试、笔试、写小论文、实际操作等等,实现了考知识向考综合能力的转变。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的课程,其笔试成绩也只占50%其余50%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例如:课堂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和表现,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上课的出勤情况,或安排一定的口试等等。
其他方面还包括规范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等等,都为新教学计划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宋振东(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武汉4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