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方法:选取医学检验科40名工作人员,2019年7月至12月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实施后时段,2019年1月至12月为实施前时段,观察实施前后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及工作效能评估情况,比较并讨论差异。结果:实施前后均未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实施后人员工作效能评分(92.85±4.08)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施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可增强医学检验科人员工作效能,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及防护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医学检验科需要与病人及大量的临床标本进行接触,这就导致了医学检验科人员长时间的暴露在含有各类微生物及病毒的环境之中[1]。做好标本生物安全的控制与管理,已成为医学检验科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自2019年7月起,于医学检验科施行了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共有工作人员40名,男7名、女32名,均为本科学历,年龄为30-40(35.16±3.35)岁。2019年7月至12月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实施后时段,2019年1月至6月为实施前时段,实施前后均为相同的40名工作人员。
1.2方法
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估:通过对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与分析近年来生物安全事故资料,医学检验科造成生物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1)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在进行检验操作时,未严格执行规范的流程或者未配搭防护用具、手部清洁消毒不到位等。(2)医学检验科的工作区域未合理划分。主要表现为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的分界模糊,存在各区域之间拥挤或者物品杂乱放置等情况。(3)医学检验科的废弃物未恰当处理。主要表现为一次性的检验器具未恰当处理,包括尿杯、采血针和注射器等消耗品。
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防护策略: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策略,包括(1)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操作规范与流程、消毒标准和日常生物安全防护技术等。(2)加强人员防护意识。将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纳入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使用生物安全事故的实际案例讲解等方法。科主任负责每日工作质量评价。质控员负责每月1次的微生物检测,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3)规范废弃物处理并调整科室布局。对医学检验科的各个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区分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各区域张贴醒目标识。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区分清洁区域污染区,各区域及分类废弃物处理箱均张贴醒目标识。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实施后的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率及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2],共4个评估项目,各项0-25分,满分100。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数据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后均未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实施后人员工作效能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医学检验科的生物安全是指病原生物对环境与人不构成威胁,这就要求医学检验科严格管理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以保障医学检验科环境与人的安全。本研究施行了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并对比了实施前后的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及人员工作效能情况。
结果显示,实施前后均未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实施后人员工作效能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说明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的实施,可较好的增强医学检验科人员工作效能,防止生物安全事故,与相关报道[3]具有一致性。本研究首先通过资料回顾等方法进行了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估,有利于明确既往发生或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为制定防护策略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护策略,可在生物安全管理中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如加强人员培训及及防护意识,有利于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在穿戴好防护用具后处理标本,进而有效防止职业暴露。规范废弃物处理并调整科室布局则减少了物品间的相互污染,同时减少了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接触传染性标本,有利于提供更为安全的工作环境。综合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止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事故,保障工作人员及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