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及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深化内部市场化改革,市场环境愈加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同行业都对企业内部职能机构的完善提出迫切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是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系统规范的方法实现对于内部经营活动及财务收支状况的评价监督,能够有效改善控制管理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化起步比较晚,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不够成熟,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质量比较低,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发挥,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内涵以及目前国内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更好的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2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涵
2.1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主要就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具体的审计工作的质量的控制管理,因此也称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主要对象包括具体审计过程、审计内容以及最终的审计报告,要求审计过程、内容及报告必须实行标准化管理,能够进行量化评价管理。在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通过计划、监督、约束、审核、评价等不同的方式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为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工作人员服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
一般来讲,内部设计质量控制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责任制度体系,明确工作人员具体职责,然后结合审计对象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以及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标准,同时要注意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另外要不断引进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这些都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
2.2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首先是科学化原则,由于企业具体经营活动比较复杂,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多多个不同部门的业务进行审计,质量控制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进行审计工作之前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审计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制定清晰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并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法,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其次是规范化原则,规范的质量控制措施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高效进行。在对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程序方法以及考核指标的规范能够有效提高各个环节具体业务的控制效果,从而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有效防范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审计事故。另外要遵从全面性原则,内部审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而且彼此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必须对企业各项业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管,质量控制也要深入每一个环节,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集权分权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内部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2.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通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能够有效保证审计效果,利用较小的投入获取更好的审计效果,而且能够缩短审计周期,降低时间成本。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益,管理效果越好,审计质量就越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就越明显。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有效推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必须对内部工作进行严格的审计考核,通过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进而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独立性
由于我国企业现代化起步比较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际工作经验也不够充足,导致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比较滞后,没有坚实的基础和立法制度保障。大部分企业将审计和纪检作为一个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临时从不同的部门抽调相关领导进行合署办公,还有一些内审人员则是由企业的会计人员充当,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一方面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审计监督人员,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又作为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受到企业行政部门的管理和领导,审计独立性严重缺失,导致一些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审计不能深入,效果比较差,失去了审计工作的实际意义。
3.2审计技术较为落后
现在企业基本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合适的软件用于审计工作,审计工作仍然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同时审计工作任务量由比较大,给审计人员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对审计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企业经营数据都以电子数据方式存储在电脑上,落后的审计手段无法有效实现对于此类数据的审计,许多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导致审计结果不够全面,可信度比较低。另外企业内存在一些资历较老的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少,不能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审计对账,仍然以传统的手工对账方式进行审计,一方面增加审计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偏差,影响审计效果。
3.3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制度是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证良好的质量。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应该包括对于审计结果的复核以及审计工作的考核等多种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或者只有制度没有监督执行,导致内部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配合与监督促进,审计工作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审计效果较差,也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3.4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审计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一些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审计观念落后,认为审计工作只是传统的财务设计及会计对账,不了解现代企业的相关管理知识,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无法应对全面复杂的现代化审计工作。而且许多审计人员年龄比较大,创新开拓意识比较差,缺乏宏观审计的意识,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不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导致许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效果较差。
3.5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定位不明确
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审计而审计,在设置审计部门时,没有独立设置相关机构,而是并入其他的纪检部门或者财会部门,大部分人员也是由财会人员兼任,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各方面受阻,许多审计工作无法落实,审计工作效果也无法有效发挥。
4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措施
4.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只有保持独立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实际作用,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依靠企业主管部门赋予的权力大小以及当局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越高,审计工作越能深入贯彻执行,审计效果也就越明显。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可行的审计管理模式以及具有绝对审计监督权力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要由董事会委员会负责领导。其次要借助相关法律法规对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可靠的保障,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内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水平。内审人员的独立客观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基础,要想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必须从保证内审人员的独立客观性入手。
4.2实施内部审计营销战略
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监督,如果审计环境不友好,内部审计工作不被内部工作人员所接收和支持就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融入企业,具体工作无法实施。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之前,必须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让企业内部人员形成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确理解,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正面作用,避免形成审计影响企业经营的错误理解。内部审计工作要注意三方面审计环境的建设,首先是企业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领导的支持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其次是企业内部员工的关注拥护,企业员工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另外就是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要想达到以上三点就必须以维护企业利益为根部出发点,借助合理的营销手段,构建和谐融洽的审计环境。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始终围绕客户需求进行调整,充分利用营销手段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形成对于企业内部全部人员的营销。
4.3创新审计方法及手段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与企业财务以及管理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不断优化创新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和审计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关经济活动也愈加复杂,同时也会给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增加压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积极适应企业发展趋势,优化审计技术,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首先要做的是积极推广先进审计方法的使用,其次是加强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深入研究适用于企业实际情况的审计方法,综合审计抽样、内控测评以及风险评估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审计效果。
4.4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审计重量的重要保障,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一方面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相关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设,在制定制度时必须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首先要做的是设立相关控制审计质量的机构,可以是一个单独的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几个专门的质量控制人员,具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其次是健全相关岗位职责,明确不同岗位及审计人员的责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审计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从而有效保证审计质量。另外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相关组织机制。从内外两方面加强对于审计质量的监督控制,除了内部审计自身的检查纠正之外要主动接受来自外界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4.5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于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审计队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逐渐扩大,审计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财务问题,而是需要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更广阔的领域,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质,需要吸收具备专业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员来不断充实审计队伍。同时要加强对于审计队伍内部人员的培训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学习晋升的机会,全面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下不断升高的审计工作需求。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要从三点入手:提高从业门槛,从源头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内部培训,不断提升整个审计队伍的工作水平。
4.6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地位
从企业领导到内部工作人员要不断灌输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提高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5结论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实行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可靠保障,也是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实行内部审计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参考。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2篇: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研究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指,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依法对各部门及其下属各单位的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时所采取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技术和方法。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发挥内审确认和咨询作用的保证,其理论依据是国家审计署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法(试行)》,包括审计项目的前期质量管理、审计项目的现场质量管理和审计项目的后期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审计监督的质量管理始终贯穿于审计项目三个阶段的全过程,三个阶段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构成了人民银行审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审计项目前期质量管理
审计项目的前期质量管理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前提。审计项目前期管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审计部门的绩效。所以内审部门在审计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前期工作重点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一)审计方案目标、范围、内容管理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向组织或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减少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被审计对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被审计对象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方案制订时应全面了解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中心,围绕组织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调研,以确定审计项目的方向,进而调整审计范围和相关审计内容。具体来看,这一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可行;关注的范围是否与组织和领导的意向相契合;审计的内容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等。
(二)审前调查管理
审前调查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审计资料,全面了解各部门业务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应用内控风险评估确定审计对象,然后收集与拟审计业务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地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量化,按风险水平的高低,科学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及审计的先后顺序。同时,可以根据审前调查的结果和审计的内容,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相关资料,从而着重了解和掌握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其他需要掌握的资料。这一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收集的资料是否完整;审计的依据是否充分全面可靠;审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等。
(三)审计人员的分工管理
确定审计组成员的组合时,应充分考虑审计项目所涉及的业务内容,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经验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将审计方案的工作目标具体化,提高内审的工作效率,保证内审工作的质量。同时,在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无法胜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邀请其他专业科室部门的业务骨干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聘相关的业务专家,充实审计组力量,保证审计质量。这一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经验是否胜任所承担的审计任务;审计组成员的分工是否科学合理;审计任务是否明确细化具体,责任到人等。
(四)审计通知管理
审计通知书是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现场审计前,通知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通知时间,一般要在审计进驻三天前发出,若有特殊情况必须征得领导同意并与被审单位进行解释说明。审计通知内容必须全面,表述清楚,而且不能超越审计通知的范围进行审计,通知也是审计的一种文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效力,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减审计内容。其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检查起止时间等各种要素是否齐全;内容是否与审计方案相一致;是否编制独立的文号归档;被审计单位应予配合的事项及要求是否明确列示等。
二、审计项目的现场质量管理
审计项目的现场管理,是对项目实施的现场管理与控制。它是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包括审计人员、审计证据、工作底稿等方面的质量控制。
(一)审计人员的现场管理
审计人员是审计操作的具体实施者,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管理是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关键点。首先,审计人员应提高审计质量意识,在审计过程中严把审计质量关,在实施审计的每一个操作时将保证审计质量视为完成审计工作的前提。其次,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审计独立性,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对审计事实的认定应该客观公正,不应带有自己的主观偏见,同时应回避与被审计单位的一切利益关系,确保审计人员作为客观独立的实施者开展审计工作。再次,对审计人员的分工应结合审计项目的性质、规模、特点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进行合理分工,以有效节约审计资源,高效、高质地完成审计项目。这一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发现问题的双人复核制度是否严格实施;审计的廉政教育管理是否到位跟进;审计的回避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等。
(二)审计证据的管理
审计证据是审计结论的支持要件,是现场审计工作结晶,审计证据质量对总体审计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充分性、可靠性、相关性和合法性。其中,充分性是指证据数量足以证实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可靠性是指证据能够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相关性是指证据和审计目标相关联,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合法性指获取证据方式及证据的表现形式符合法律程序或法律要件。审计证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口头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签订结论和勘验笔录等。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据审计目标获取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这一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出具的事实确认书描述的事项是否清晰明确;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充分性;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可靠性;审计证据是否与审计事项具有相关性;审计证据获取的方式是否合法;审计证据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也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多层次的复核十分必要。目前,底稿模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本概况,二是查证事实的描述,三是问题的定性与分析。控制的程序一般是,在审计现场由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底稿中证据不充分、定性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底稿要求审计人员补充、修改或重新编制,并签署意见;项目负责人复核后,提交给独立于审计项目的复核人员进行复核,复核审计人员是否执行了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有无重大的漏项或误信,签署意见后提交给审计负责人复核;审计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是否完成审计目标、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结论和处罚是否准确等。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概而言之,这一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掌握的基本情况是否全面完整;查证的问题描述是否正确;依据的法律法规是否适用;问题的发生成因是否清楚等。
三、审计项目的后期质量管理
审计项目的后期质量管理是指,对现场审计阶段所取得审计证据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与可靠,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然后根据审定的内部审计报告,做出内部审计结论与决定,并依据相关审计管理的要求,对审计结论与决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的纠正整改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督促被审计单位或部门采取措施,完善管理,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要做好审计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及登记、保管、查询等管理工作。
(一)审计报告,内审结论与决定的管理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内审结论与决定是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和内审报告的内容,向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个人)提出的整改和处理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审计项目后期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审计报告、内审结论与决定应当做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用词恰当和格式规范的要求。其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映的问题是否证据充分,定性准确,是否以法规和合法性文件为准绳;反映的事项是否事实清楚,数据是否正确;审计处理处罚依据的法律、法规是否适用,是否充分体现宽严适度;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是否有充分的审计证据和审计依据作为支撑;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其他审计建议是否建立在充分调查基础上,是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
(二)整改落实跟踪管理
整改落实跟踪管理是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为检查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跟踪监督。在审计业务结束后,审计报告、内审结论与决定中涉及的有些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可能非常重要,需要马上采取纠正措施,所以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设立内部审计整改台账,建立内审整改销号制度,对已整改的进行销号,未整改的要立即督促整改,并及时开展后续跟踪审计。在确定后续审计范围时,应分析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是否仍然可行,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不再适用时,应及时向行领导汇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在审计处理处罚上,要查阅相关会计账簿和文书档案,不能听之任之,要落在行动上。在其他问题的整改上也要进行实地调查,有必要的进行重新审计。这一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整改台账是否建立,是否严格执行整改问题销号制度;整改责任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在限期内得到纠正落实;整改的效果是否明显,是否做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等。
(三)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按审计项目立卷;审计档案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归档;归档的文件材料(书面、音像、实物)是否齐全完整,保管期限划分是否准确;卷内文件材料排列是否系统;装订是否整齐、美观;归档的案卷是否符合手续;借阅是否按规定权限审批等。
四、审计质量监督管理
审计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审计项目的前期质量管理是前提,现场质量管理是关键,后期质量管理是结果。审计监督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一)建立项目责任制度
根据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按照审计项目三阶段的内容,规定质量控制标准。确定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范围,明确项目组成员、项目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如各级复核)、内审机构负责人及权力机构负责人的职责,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二)建立审计项目台账
以台账方式对审计过程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情况和工作质量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对工作底稿、事实确认书复核中发现的取证遗漏、分析判断错误、表达意思不准确,以及审计报告和审计初步意见书修改和征求意见中发现的不当之处进行实时记录,可以增强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责任感。
(三)建立主查质量考评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引入定性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考核。定量指标包括审计项目的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的完成率,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违规问题重复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否胜任审计工作任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及时、正确地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二是制订审计质量考核的具体办法。根据定量定性指标所获得数据,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三是引入奖惩机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优秀项目的主查和参与者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对事实不清,内容不全,质量有问题的主查和参与者给予批评与教育,比较严重的应运用薪酬和岗位调整等手段予以必要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