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
胡艳蓓
摘要: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基础,是优化教育生态、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新时代,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厘清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明确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审视教师教育发展质量缺乏保障、区域教师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教育发展机构职能的弱化、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不完善等教师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基于此,探寻出以“构建发展体系”“优质均衡发展” “强化机构职能”“建设 U-S-G 联合实践基地”为主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U-S-G 联合实践基地
  从教育领域出发,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需求和愿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人才”
和“教育” 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自然培育不出“ 高质量经济”所需求的人才。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教师的作用与地位至关重要,要想多方面、全方位、多维度改革基础教育,就需要保障教师质量。 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教师规模的紧缺,而是教师质量的问题。 教师教育是培育教师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为培育创新型、专业化、高素质的高质量教师,必须全面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此过程中,应明确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分析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审视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升教师教育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2]。
  一、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以“大先生”为目标
  总书记对教师寄予厚望,他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大先生”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基
本要求。 “大先生” 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它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格魅力。 有理想信念、有
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 第二,教育思想。 敢于创新,敢于开辟,有真知灼见的教育思想,并坚持将其付诸实践,真正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专业素养。 有扎实学识,拥有恢宏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第四,教育激情。 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对未来怀揣梦想,对教育工作充满热忱,能够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大先生”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能够批判性地吸纳、看待当代或历史的教育理论,提出开拓性的看法与观点,让教师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统一,以推进中国教师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涉及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部门、中小学等多元主体。 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
展,必须发挥多元主体在协同合作中的 “ 群策群力”,创新方式方法,为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从而提升其管理能力与专业素养[3]。
  (三)以充分发展为宗旨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主要是指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特别是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4],“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5]。 在此意义上,教师全面发展是指引领教师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思想,是在教师个
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个人能力的多维发展,是将自我反思与自我成长相融合、将实际行动与理论知识相融通、将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贯通,实现教师内在发展的过程。 与此同时,教师评价体系的优化可以为“教师道德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师的全面、充分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持。
  二、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夯实教师师德根基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 教 育 体 系, 发 展 素 质 教 育, 促 进 教 育 公平。”[1]34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特征的深度诠释。 教师是拥有社会性与职业性的双重身份特殊群体,作为教师的教师———教师教育者,也必然是拥有此双重身份的群体,因此师德规范是他们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规约。
  教育引导教育者认可与践行这些规范,是教师立身的最基本要求。 教育者的道德品性,即德性,它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 德性的价值最直观地体现在个体对责任的认知和担当上。 “树人”为教师教育者指明行动路线与发展方向[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养人、为谁培养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师教育必须面对
的根本问题。 当前,在多元文化、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冲击与裹挟下,我国教师教育面临冲突与挑战,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国家意志、社会发展、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培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教师。
  (二)树立“哲学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
  哲学取向的教师教育致力于将教师培养成具有“返乡”意向的求真意志者。 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运输真理,运输真理的首要目标不在于把现成、固化的真理直接搬运给学生,而在于使教育实践中充盈着一种求真意志,这才是教育运输真理的真谛:教师的专业化行动就是对真知和正义信念的一种担保与承诺[8]。 哲学取向的教师教育使教师成为创造性的实践者[9]。由于“ 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 创造性和发散性”[10],因此在教师教育管理中,一是要以教师自我发展为根本,结合教师的个性差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能动性[11]。 二是尊重个性发展。 就哲学取向的教师教育而言,深度教学是其内在要求与主动诉求。 深度教学着眼于知识的广度、深度、与自我的关联度、经验的丰富度等方面的深层次理解与深度处理[12]。 通常来讲,教师教育者通常面临个性独特且特征鲜明的个体,所以作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教学水平的主要阵地,师范教育与职后培训应关注教师在教育情怀、教育理念、专业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提升,指导教师找寻个性特长与专业特长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实现“自我认识-职业探索-发展定向”的个性化专业成长。
  (三)营造“文化自觉”的教育生态
  费孝通说: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3]“文化自觉”作为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主要体现为“内部和谐”
与“外部和谐”两个方面。
  1.内部和谐。 内部和谐主要指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 一般来说,教师教育是以在职教师与师范生为教育对象,旨在满足教师或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 而教育活动强调发挥人的潜能,生成人的内部灵性。 为此,教师教育的主体机构应通过创新教师教育课程、加大实践实习课程等方式,提升教育对象的专业品质和核心素养。 中小学应帮助教师夯实站稳课堂的能力,明确责任使命与价值担当,守住“教书育人的本心”。
  2.外部和谐。 外部和谐主要指“文化生态”的和谐[14]。 文化生态是教师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德行与人格形成的土壤,实现“文化生态的和谐”,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文化重构与文化自觉,“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教育的内涵。 教师的文化自觉,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15],从而促使教师教育环境、对象及主体之间形成相互均衡、相互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教师教育发展质量缺乏保障
  2019 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根据“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有道
德情操、有理想信念”的标准,提出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教育层面,强调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课程标准与素质要求为导向,加强并改革师范教育,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虽然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指引,但在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政策缺失的现象,导致学校、政府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够鲜明。 在标准建设层面,由于缺乏教师培养规格、目标、价值体系等方面的标准,造成教师教育质量缺乏行动指向与标杆,容易出现各种偏移问题,如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忽视学生地位等问题。 在制度层面,由于缺乏有关教师治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要求,造成教师教育质量难以真正提升。
  (二)区域教师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教师教育供给结构的现状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教师教育院校不均衡、不平衡。 东部
经济发达的区域已经构建了多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范院校[11],而西部地区高水平师范院校较少,呈现出西少东多的态势。 在教师教育整体水平上,东西部也存在不均衡。 西部地区教师的薪酬低,激励体系、发展体系落后,加上优秀的人才不愿意进入教育行业,尤其是不愿意进入乡村教学,造成了大量地区教师资源极度匮乏。 东部地区教师的薪酬高,教师从教热情高,教师发展的整体水平也较高。
  (三)教育发展机构职能的弱化
  我国教师发展机构通常包括“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或进修学校)”“省市级教科院(或教师发展中心)”,这既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
些年,我国省级教师发展中心面临诸多层面的困境:一方面,教师教育在规模满足的前提下,学历提升教育的教师人数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师范院校承担了高端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名师名校长)培训与培养的双重职能,导致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工作不断被“挤占”,在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层面,随着教师发展需求与培训需求不断提升,导致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任务日益繁重,培训质量难以提升。
  (四)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是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的重要场域,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载体,是衔接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师教育实效的主阵地。 在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方面问题:首先,高校与中小学未形成协同合力。 在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中小学难以承担实践基地的建设任务,未能与高校进行深入合作,尚未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导致实践基地建设效率不高。 其次,政府部门难以从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角度出发,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持,保障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契合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四、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一)构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22 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把“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夯实教
师发展之基”[16]。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
地,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17]。
  1.政策引领。 我国政府部门应结合教师教育现状,制定并颁布一系列指引性、引领性的政策文件,
强化教师教育工作开展的路线。 譬如针对高校、中小学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工作,给予政策指引。 针对
“教师教育和谐发展”的需求,制定推进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或者结合教师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给予财政支撑等;当然在政策导向下,我国政府部门还应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容特点出发,统筹教师教育结构供给态势、教师教育内容体系、教师教育实践导向、设施设备建设需求,制定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政策文件,推动并保障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譬如制定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评估机制,为区域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托;制定专项扶持制度,为教师教育实践基
地的建设,提供财政基础等。
  2.标准导向。 以“标准” 衡量教师教育质量,强调教师教育标准的改革,优化教师的培养规格、目标、价值体系,是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为此,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现状,制定教师评估标准、认证标准、课程标准、资格标准、专业标准等,并根据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各标准之间的连贯与衔接,提高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
  3.健全制度体系,即健全教师教育治理体系、职前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体系。 在治理体系上,应构建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融合的制度体系,强化教师教育工作的标准建设与制度优化;在职前培养
方面,应将职业动机、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等纳入资格考察范围中。 在职后培训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4.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一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学校工作中,构建多层面、多环节、多主体参与
的师德师风建设格局,加强对教师思想层面的正面激励和引导;另一方面,构建师德保障机制,如将法
治素养、职业道德纳入教师培训中,优化教师考核机制,突出师德师风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系统推进区域教师教育发展
  首先,制定差异化发展思路。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建构高水平 “师范院校”,充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经济欠发达的中部或西部地区应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层次,扩大培养规模,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与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 其次,发挥在职优秀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教师
轮岗交流制度建设,提升当地的教师质量,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区域优势、秀教师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实现区域教师教育的“优质均衡”。
  (三)强化教师发展机构职能,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首先,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在职教师、校(园)长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研究、科研指导等层面,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教学、研究与培训相融合的阵地。 通过发挥教研员的作
用,将中小学与高校衔接起来,将实践与理论融合起来,以此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便要求区县
级发展机构从工作职能、队伍建设、特色化、个性项目等层面,提高专业资质,形成全新职能。 其次,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发展机构的作用。 由于师范院校承担了大部分的中小学国培、省培教师培训与培养任
务,导致省级教师发展机构的培训工作不断减少,培训职能不断弱化。 因此,省级教师发展机构应与师
范院校加强合作,通过发掘自身价值与优势,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教研工
作、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职能,使其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最后,促进省级教师发
展机构与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 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域下,应从政府、高校、中小学
协同合作出发,深化省级教师发展机构与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之间的关系。
  (四)建设 U-S-G 联合实践基地,保障教师教育发展
  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既是培养教育后备人才的基地,也是高校科研、教育、教学的阵地,还是中小学开
展学校改革、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基地。 从职业发展来看,教师只有通过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与互动,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卓越教师,最后成为“大先生”,教师实践基地可以为教师成长提供实践
与理论融合的沃土。 建设教师教育基地对普通高校来讲不仅是学生开展教育实习与见习的重要场域,也是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关键平台,能够破解教育对象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这需要高校与政府、中小学校共同参与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通过制订人才培育计划、设计课程体系、完善案例资源库、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及组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升教育对象的培训质量。 高校教师教育者应加强与中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在课题研究、教学研讨等层面展开深度合作,提高教师教育者的实践素养与理论素养。 此外,中小学也应承担起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教师教育现状及教师意愿,完善保障机制,从社会福利、薪资待遇、职业发展、职称评聘等角度出发,解决优秀教师的后顾之忧,激励其积极参与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区域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 最后,构建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以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 政府部门要以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引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区的高校,以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为媒介,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提供优质师资、培训资源以及成功经验,从而发挥优的任务。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研究成果的支
持,通过中小学承担实践基地任务的方式以及与高校协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培
训等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还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办学质量。 伴
随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一步落实,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制定指导性的政策法规,确保教师职前职业后教育的一体化,创新教育主体的合作方式,激活教师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 年 10 月 16 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周姊毓,王希海,郭高展,等.“新师范”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绥化学院为例[ 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3(2):35-39.
[3]王红,罗小丹.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1-10.
[4] 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5(3):3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6] 崔高维.礼记[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71.
[7]谌启运.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基于 1904—2021 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林区教学,2022(9):120-124.
[8]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0-63.
[9] 蔡春,卓进,麻健.教师的哲学诉求———兼论教师教育的路径问题[J].教育研究,2018(3):91.
[10]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7.
[11] 廖婧茜,商一杰,刘丽红. 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价值逻辑与推进路径[ J].现代教育管理,2023(8):79-88.
[12] 戚万学.论教师的哲学[J].教育研究,2014(12):85-93.
[13]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 [ J].文史哲,2003(3):15-16.
[14] 梁涛.与以“国考”为背景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论者商榷———兼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4):31-37.
[15] 裴光勇,胡艳蓓,李继星. 从模式建构走向文化自觉———“以学为本、有学无类” 卓越课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6):142-143.
[16]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 年工作要点》 的通知[Z].教师司函〔2022〕6 号.
[17]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Z].教师〔2022〕6 号.
上一篇:在“文学”面前“理论”何为 ———略论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话题
下一篇:中医药学杂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