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初中语文诗歌朗读教学研究

  “朗读教学法”涵括两个意义,一为“书声琅琅”地读文章,一为“在课堂中教学”。在朗读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能,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最终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朗读的本质是以传达真挚感情为基础的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古人传统的吟诵虽好,但吟诵时过于强调其腔、韵的美感,不符合现代的需求。以乐理来指导朗读一法虽好,但只能运用到部分诗歌,普及面窄。因此诗歌教学不能绕开朗读,朗读教学不能绕开诗歌的本质,脱离情感,直接跳到节奏、韵律、技巧的传授。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对广州市与江门市两所初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出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发现,现在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朗读技能下降

  问卷结果显示,150份数据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发现了教师范读的缺失,或者是将自身朗读的问题归因到教师的“缺少范读”上。比如,关于“所在班级的语文课上,教授诗歌时常用的朗读形式有哪些?”的多选题上,教师范读的比例远远少于其他选项(如分角色读、齐读等)。又如,在“当你进行诗歌朗读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的调研中,朗读诗歌兴趣“一般、不高”的学生对教师的范读依赖性特别强。尤其“对诗歌朗读兴趣不高”的学生,在问题归因时,有60%归因到了教师缺乏范读。由此可见,教师朗读技能的下降,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到教师的诗歌教学。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标准化测试的后遗症,二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取代作用。标准化测试自1980年引进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十年不到便宣告失败,但这种客观测验还一直影响到现在。当前在职的一些教师,有一部分是经过标准化测试的锤炼而走上教师岗位的。这部分教师在学生阶段便缺乏对朗读的系统学习与练习,因此他们的朗读技能相较20世纪80年代有了较大的下滑。再者,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使得教师找到了范读的“替代品”。教师自身朗读技艺不精湛,使得部分教师在教授语文诗歌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互联网上搜寻精品朗读音频,以此代替自己在课堂上的范读。


  2.朗读技能指导弱化

  相较于古代诗歌合辙押韵的“吟诵”,现代诗歌的朗诵教授反而更能传递诵读技巧,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代诗歌常规教学是以自读为主,自学为多。同时,诗歌缺乏精教课。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初中三年一共设置了48首必读诗歌,其中19首是现代诗歌,29首古典诗歌。从数目上看,现代诗占诗歌总数的40.8%,与古代诗歌的数目相差不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类型诗歌的熏陶。而教师更注重古典诗歌的讲解,缺少对现代诗歌的详细讲解。二是课程无朗读技巧要求。不同于高中人教版教材,在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诗歌单元中,“单元导读”部分并没有明确指出“教师需要传授学生怎样的朗读技巧”。在推荐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诗人情感”“品味含蓄、精练的诗歌语言”等内容上的学习要求。三是教师没能满足学生对朗读技巧的学习愿望。在现代诗歌缺乏教师精教的情况下,课程标准也没有对朗誦技巧进行硬性规定,使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课堂上忽视朗诵变得理直气壮。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朗读技巧多为具体的“在某字音重读”或是“节奏的细致划分”,是不成体系的碎片化结论,他们只能依样画瓢。在问卷中,大家能够看得更加清楚,每个年级群对于朗读技巧的渴望都超过半数。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显然表现出了对朗读技巧的强烈渴望。即使是对诗歌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40%~50%有对诗歌技巧的渴求。近年来,教师在课堂中对诗歌朗读方法的技巧传授仅仅集中在字音、节奏这些浅显的指导上,学生对朗读技巧的学习愿望往往不能满足,由此造成了恶性循环。


  3.学生缺乏诗歌朗诵兴趣

  从教材内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主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题材主要集中在爱国、体会生活的美好等方面,以激发学生追求美好和光明的愿景。选编的诗歌选文都文质兼并,是优秀的朗诵材料。从数据中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都是感兴趣的。在问卷中“你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如何”的问题中,初二与初三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对诗歌“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但谈到“对朗读感兴趣”这个问题时,超过90%的学生选择“一般”“不大高”。


  原因可以归结如下:一是无规定考察项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现代诗歌教授重点都在诗歌的意象、语句的赏析等这类经常考察的项目上,学生即便对朗诵诗歌有兴趣,也会在堆叠重复的语文课堂中消磨掉热情。二是检测烦琐。从教材上看,诗歌朗诵因其检查测试的过程要比笔纸测试烦琐,故在教学之外教师多是布置阅读作业,缺乏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三是不受重视。在调查中,学生明确表示朗诵只是一种课余兴趣,在语文课上使用的频次低。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朗诵好只是成绩好的同学的专利”“声音好的同学才朗诵得好”。这些观点让人感到遗憾,一些学生经过几年时间教育非但没有建立起朗诵的自信心,甚至有些朗读兴趣还被教师压制了。因此,这一点不得不让教师留神。


  4.课外朗读实践少

  2008年,文化部批准朗诵考级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正式新增项目,这是继音乐、美术、舞蹈之后又一项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由于该项目增设时间相对较晚,一段时间内未在全国推广开来。但国家意识到朗读既是学校的项目,也可以是一项艺术水平,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样,也有相当多的学校将“朗读”“诵读”作为本校的一个特色,如百色市的几所“经典诵读模范学校”等。但是在数量更多的初中,课外朗读的实践除了一个朗读比赛以外,竟然再无亮点。


  课堂之外的朗读实践,既是能够展现学生青春魅力的平台,也是加强校园人文素养氛围的大好契机。在调查中,受访的三所学校的学生也明确表示,课外朗读实践机会很少。虽然每所学校都有朗诵比赛,而且成为一个制度,但每年各学校的朗诵比赛形式单一,没有创新,内容受限过多,不能体现自我价值。同时,语文教师直接挑选选手的选拔方式,也让其余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5.朗读评价用语单一

  朗读评价的单一体现在教师无用的鼓励、单纯的技巧指点上。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听到教师给予学生“读得不错”“你很棒”“太让人感动了”等激励性语言,作为对学生朗读效果的评价。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朗读技能

  朗读无定法,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诠释是不同的。同一段文字,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体悟和已有的经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并在反复的吟咏中不断调整,赋予文本第二次生命。教师的范读实质上是代表着教师对文章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也会依据教师情感上的变化而变化。要真正实现范读的作用,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第一,学校要多组织相应的朗读培训,教师也需要多参加朗读比赛。第二,教师需要多錘炼普通话,多琢磨朗读的小技巧。第三,在课堂中,教师要放开手,多范读,多让学生挑老师的“刺”,争取师生共同进步。


  2.强化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的精髓尽在以情动人,而朗读的技巧只是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阅读技巧。首先,要注重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朗读必须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而通过朗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二者是同时进行并相辅相成的。例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首现代诗歌主要表达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美好和光明的愿景。这首朦胧诗在初读时难以理解它的背景,必须要经过理解后才能够把诗中的大背景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读得更动人。其次,要抓准重点,切忌贪多。日常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的不同特点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使每次训练都有实效,保证一课一得。教师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每一点技巧都略知一二却不能灵活运用。在开设的朗读课中,教师可以将常规课堂所教授的朗读技巧加以总结,加深印象。


  3.增强学生朗读兴趣

  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自身的朗读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兴趣逐渐上升,这与不同年级的应试策略有关。学生在初三年级会明确诗歌能够给自己带来考试上的提升。如“你认为朗读对提高你的语文成绩有用吗”,初三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比初二学生认为“重要”的多出一半。在初三,学生对于学习诗歌朗读的自觉性是基于应试之上的。


  教师应当充当组织者、引领者的身份,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课堂方面,教师可以从增加实践、丰富形式及正视观念这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课堂朗读环节,让学生更好、更多地展示自己。第二,丰富朗读形式,如赛读、情境朗读、分角色朗读、演读等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如果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能够激发起自身的朗读兴趣,他们自然便会钻入课文中遨游一番,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第三,教师需要从观念上正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多向学生普及朗读的好处。在课外方面,教师可以多举办朗诵活动,如朗诵研讨会、朗读比赛、日常诗歌朗诵等,也可多激励学生参加此类比赛,展现自我。


  4.丰富教师朗读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可以从“多激励”“多导向”“多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多激励”是指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的语言常被学生奉为“圣旨”,是直达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个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在课堂上也会时刻为学生考虑,在教学用语上会尽可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评价,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导向”指的是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给予学生引而不发的评价,如学生在断句正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真实地读出“颤动”的震撼感。“多创新”指教师联结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对朗读进行评价。新颖的评价语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为语文课堂增添一抹亮色,让学生快乐地朗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诗歌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提高朗读技能、丰富朗读评价、强化技巧指导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诗歌朗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树民.小学朗读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2]唐婷婷.朗读与朗读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曾铎.中学语文朗读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4]阿达莫维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M].北京:北京大众出版社,1954.

  [5]曲英华,马静.语文新课标朗读教学指导[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6]徐世荣.谈谈朗读教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4.


  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27期

  作者:陈小玲


上一篇:环境史学的兴起与高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