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进研究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科书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计算,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中应不断充实内容,并采用时事新闻(典型案例)、课堂讨论、对比分析、教师评价结合学生互评等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新闻案例;课堂讨论;成绩评定


  作者:马迁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97-02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它既偏重抽象理论分析又与当前社会实践密切相联,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计算。该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素养,增强其发现、分析和解决未来工作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新问题、新模式、新挑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实行多年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已渐渐无法满足市场对学生经济能力运用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充实新内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一、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教学手段简单乏味。今天的大学经济学教师在当初接受经济学知识传授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宣讲和灌输理论知识,并用板书进行公式和模型的推导,因此比较习惯这种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在自己成为大学老师后,也倾向于自己讲课,由学生自主记笔记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方法,学生的思考时间主要在课后,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这种较为单一和乏味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效果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不太适合当前90后大学生性格活跃、思维发散的个性。如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的话,课后再不复习,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基本上不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2.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脱节。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与政府干预手段,与国内的客观实际有相当程度的脱节。以国内广泛采用的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为例,虽然高鸿业教授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都对本章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述,但书上讲涉及到的例子和大多数定理描述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经济现象。这和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学生感觉用课本上所描绘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理论来对照我国的实际经济,并不完全合适,以至于产生许多困惑,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考核方式单一片面。西方经济学一般属于考试课,其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主要是期末卷面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通常是期末卷面成绩占80%而平时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明显比重过大。考核方式单一片面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平时学习不上心,仅依靠期末熬夜突击复习来应对。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有标准化的试卷,至少三种以上题型,都有标准答案,真正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不多见。这也使部分学生产生应试心理,在考前短时间死记硬背,不能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点,甚至助长了抄袭舞弊的不端行为。同时老师为避免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现象引发教学矛盾,对平时考核流于宽松,致使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平时课堂互动、作业汇报和课堂出勤,最终分数也无法反应学习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1.灵活运用多种鲜活的教学方式方法。①时事教学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30多年,目前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第二,无论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微观市场主体都有大量生动鲜活的时事,再加上如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通过网络就可以收集到许多影音、文字和图片资料。在课堂知识点讲解时,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和模型,都可以结合一个个具体新闻时事展开分析,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讲述价格弹性概念时,就通过一个地处重庆的馒头店新闻让学生分析为什么馒头这种需求弹性小于1的商品却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引导学生意识到需求弹性概念的应用其实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的。②课堂讨论法。《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较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缺乏独立的思考判断和思维锻炼,一旦跟不上老师思路,就难免开小差,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预先就关键知识点准备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思考,并邀请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还可以对其观点进行再思考和展开辩论,教师最后总结评述,往往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点理解,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③表格分析法。《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多,还有一些特别容易混淆,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线,在笔者的授课过程和最后的卷面考试中,经常发现有学生搞错这些概念,导致知识框架混乱。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解这些概念时,把相关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定律做比较分析,最好是通过表格的形式,突出其异同和适用环境,以加深学生印象,理清知识框架。


  2.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本土案例。其实经济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将理论和实际割裂开就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和期末考试出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是衡量消费者生活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单纯讲指标学生通常兴趣不高,如果用诙谐的“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向钱葱、糖高宗”等实际网络词汇来说明物价上涨,学生往往印象深刻,也便于理解。在期末考试时也可以更多安排案例分析题,减少对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核。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经常用美国国内案例来进行分析说明,由于国情差异,这些案例在中国并不常见,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授课和课堂讨论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引入本土案例。案例教学是理论课程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如果教师选择利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本土案例,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述规模经济理论时,就用家电价格屠夫——格兰仕的例子来说明内部规模經济优势,用北京百荣世贸商城来解释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规模经济规律的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积累案例库时应该注意及时更新案例,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知识信息大爆炸,学生获取这些知识和信息也非常容易,如果案例过于陈旧,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西方经济学是重要的统考科目,无论有多少个班,多少个老师上课,最后都以一份试卷、一份答案。学生最后的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前者占20%的比重,后者占80%的比重。这样的课程成绩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是会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和思考,寄希望最后临考抱佛脚。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程认真学习,应将平时成绩占得比重加大到50%。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小组案例讨论和汇报、考勤等组成。其中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以及考勤的分数(占20%)可以主要由教师根据你学生实际表现评定,而小组案例讨论和汇报的成绩(占30%)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组成。这主要是因为在完成小组作业时,往往有一些同学只是搭便车却并不参与实际工作,实际参与的同学碍于面子也不会拒绝,这样教师就很难给所有同学一个客观公正的成绩。笔者在布置小组作业时,常常预先固定角色分工,比如发言人、素材收集人、撰写报告人等,并根据工作复杂程度赋予不同的分值。课堂汇报时,其他听汇报的同学也要根据小组作业完成和汇报情况为该小组成员打一个综合分。最后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使每位同学能得到一个比价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生对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对其他专业课的有效学习。作为经济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经济学教学模式,对其改进创新,以克服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改善经济学整体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郝淑丽.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53.

上一篇:电大《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基于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