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实习岗位不足、实习评价过于单一、实习管理困难等问题。

  为更好地开展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笔者所在专业根据目前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了顶岗实习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同时借助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实施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企业就业岗位和用人需求,以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一、对学生就业及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调研

  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2、2013和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8215(对百分之八十毕业生进行两年内回访、对百分之十毕业生进行五年内回访)回访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电话交谈、电子邮件、QQ聊天等方式,跟踪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工作单位、任职岗位、职责要求、薪资、工作满意度、专业结合程度等信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同时利用近三年的假期时间组织专任教师赴企业进行走访调研。通过与企业负责人或人事部门进行交流,了解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评价、人才需求的状况和最新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

  通过8215毕业生回访调查、专任教师赴企业走访调研顶岗实习学生等工作,了解了計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企业的用人岗位需求、用人量的分布情况,与企业一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与交流,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生产一线要求。


  二、顶岗实习安排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过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工作由原来的分散式管理向集中式安排过渡。实习开始前,专业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实习单位共同签订实习协议,制订实习计划和实习指导书,明确实习目标、实习任务、必要的实习准备、考核标准等。在实习开展前2周对学生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培训,明确实习要求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法制观念、强化安全生产纪律、明确实习考核标准。学生经家长同意并由本人申请,待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与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后方可到企业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和学院分别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共同管理学生实习。

  经过近三届学生顶岗实习实施,对顶岗实习计划、实习安排、实习文件规范、顶岗实习协议等文件进行了完善。比如,在2016年安排学生去山东恒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网络系统集成”顶岗实习过程中,专业首先需要向学校提交“学生赴企业进行网络系统集成顶岗实习”申请、制定“学生赴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协议”,学生需首先争得家长同意并提交“顶岗实习申请及安全保证书”并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经培训合格之后才可以赴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安排专门的教师全程跟踪。


  三、借助我院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在线实时管理

  通过我院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维护个人信息、查阅相关顶岗实习文件、维护个人顶岗实习资料、维护个人阶段性总结资料等。教师可以上传各类顶岗实习文件、发布各类通知、查阅学生提交的各类顶岗实习资料,可以按照班级、专业、实习岗位等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查询、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统计查询等。


  四、教学指导与应用价值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使他们切身体验了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等。


  通过集中式顶岗实习,使顶岗实习工作由原来的分散式管理向集中式安排过渡,同时完善了各类顶岗实习文件,比如,“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申请”“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顶岗实习申请及安全保证书”“顶岗实习协议书”等。加强了与各实习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了企业的岗位设置与用人需求,实时调整了专业发展方向,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向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2]张光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讨[J].科教导刊,2016(4).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10期

  作者:马立新


上一篇:网络语言符号的形成及传播特征
下一篇: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