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在高职院校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也就是说,在所有基础理论课完成,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儿科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一定条件下已具备专科性质,而从医师培养程序上可知,专科医师必须具有住院医师资格,目前医学教育将儿科与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临床学科同步,可想而知儿科教学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有较大距离,如何让学生更易接受课程,这是高职院校儿科学教学理念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1]。传统医学教育已取得不斐的成绩,但对目前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已显得落伍,教法拘泥于书本,枯燥乏味,而且也低估信息作用,这导致学生感到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因为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可能在无意间、或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路和性格、兴趣,同时多门临床课程的学习,显得课时紧张,某些方面重复学习,使学生失去对新课应有的好奇心,这对教学相当不利,传统教育方式的设计理念已明显滞后。教学理念根据培养目标而定。儿科医学生培养目标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目标是有临床医师的岗位职业能力和通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证,而长期目标是培养一个医德高尚、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新理论新技术,不断进取的人,即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以后在临床上能做到有综合性、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四强的人材。三年的培养要达到这些要求是非常困难的,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就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三年时间,给予学生一些有益的教育引导。目前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ing,PBL)被认为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杂志上也有多篇论文发表[2,3,4,5],但是否适合高职医学教育呢?PBL是对有一定自学能力,有基础、综合理解能力的成人学生的一个良好的教育方法[6],它充分利用信息教学,与目前信息社会有密切关联。
在教学实践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我首先提出一个肺炎病案,女婴,25月,以“咳嗽、发热2天,气喘半天”为主诉入院。患儿2天前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8℃之间,半天前出现气喘,烦躁不安,时有青紫。查体:T39.2℃,P180次/分,R68次/分,烦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可见鼻扇及三凹征,咽红,双肺布满细湿罗音,心率180次/分,心音低钝,肝右肋下3cm,剑突下2cm,质软,双下肢未见明显浮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门诊拟诊“支气管肺炎”收入院。并针对此病案提出以下问题:①咳嗽、发热症状发病机制?②除外这些症状体征,尚可能产生其它什么症状、体征?③实验室检查需要补充什么?④如何诊断和治疗?⑤其预后如何?上述设计理念的要求是针对作为高职医学毕业生,不应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应学会逻辑推理,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探索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联系其基础学科如病理生理、微生物和免疫、药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和综合能力,但极少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如果与上课时间较紧,未充分准备有关,那么,在二周前就这些问题要求预习,然而普遍反映,要应付其它课程学习,而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学生中至少存在下列问题:逻辑推理能力差,求知欲不强,自学能力低下,基础学科薄弱,这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关,高职院校是三本学生,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上与一本学生有较大差异,如此如一味采用PBL,可能导致学生对学科性质、背景基础的模糊,对课程学习产生畏难倾向,不利于学习[7]。
针对上述不足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在高职院校儿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PBL,而是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用PBL与TBL(Team-based learing,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可能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用①分组学习制,以兴趣小组形式,将在某个学科有兴趣学生合并学习。②分级学习,将不同理解能力学生,按其级别进行不断同级别辅导。同时应针对其它不足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①解决学生对医学的看法,树立从医光荣和自豪感,是一个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特殊职业,激以其学习热情;②加强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各基础课程和综合,如有扎实的基础课学习,对临床课程就可能是有较好的兴趣和理解能力。③开设医学相关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医学与哲学相关性,而哲学学习对医学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医学家应同时是一个好的哲学家。这对医学生教育也如此。④目前普遍将临床课作为重点的作法有待商榷,因为医学专科毕业生毕业后并非马上参入到临床实践中,尚有半到一年时间跟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将大量时间花在抽象的病案讨论,纸上谈兵上,不如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毕业后将难以再接触的基础课程,而将临床课程放入实习期间完成,这也充分体现了医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色,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有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讨论、开拓思路。这应该用PBL教学法[7]。上述解决方案,可结合当地情况,另外必须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多方面沟通,使学生对更多学科产生有机联系,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能达到更高层次。
总之,合适高职医学生儿科学教育模式应是脱离以前的“填鸭式”教育,转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进行引导、自学,并按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PBL与TBL相结合的教育。将高职医学毕业生的培养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质,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处理常见和多发病,对危重急症有初步处理能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年学习,开阔眼界,有更好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房保俊.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9(1):12-18.
[2]姜春明,王竹颖,戴吉成.PBL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24-125.
[3]顾镜月,王显鹤,康晓明等.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儿科课间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1):94-95.
[4]伍金林,母德志,熊英.PBL在留学生新生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7-98.
[5]Juul-Dam N,Brunner S,Katzenellenbogen R, Problem-Based Learning Improve Residents39; Self-directed Learning?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0,155,673-675.
[6]David TJ,Patel learning theory,problem based learning,and paediatrics .Arch Dis Child .1995;73(4): 357-363.
[7]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作者简介:应延风(1962-)男,199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儿科学研究生,硕士,现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任医师。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201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