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意蕴不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刻反映,更是对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充满着理论创新的睿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如下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价值: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彰显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学;意蕴;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灵魂与精髓,是我们党迄今为止关于发展理论最系统、最完整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继承和深化,充满着理论创新的睿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新的理论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而人是现实世界的根据和根本,历史是依靠人并且是为了人的人类创造活动过程。这样,马克思就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合法性证明,奠定了真正的人本学基础。同时,他还针对资本统治的王国奉行“钱本主义”,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服从于资产阶级获取利润的狭隘目的,从而导致人的本质的高度异化,人被肢解和片面化、畸形化发展的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建立“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是“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的最高升华,翻开了人学发展史崭新的篇章。
  党的十七大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公开宣称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理念:就是以人为根据和中心,用人的维度看待一切,一切依靠人、为了人。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正在于它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选择了“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首先,“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合乎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以“依赖关系”为标准把社会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一物的依赖关系一自由个性(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形态,实际上就是“以神为本一以物为本一以人为本”的三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其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道路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理念由原来“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复归的内在体现。
  其次,“以人为本”是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迫切需要和关键所在。综观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实施中重物轻人,甚至于见物不见人;过分追求经济速度与数量,忽视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的片面政绩观;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与失衡等,其主要症结和病根都源于对“以人为本”的背离。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要在发展中牢固树立和实践“以人为本”。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秉承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般的原则,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古代社会虽有“以人为本”的主张,但它更多地是作为手段,是为了稳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带有明显的工具特征。近代以来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催生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它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前提,在实践中必然导致“钱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创造了前提,探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现二者的真正统一,正是摆在无产阶级政党面前的崭新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仅第一次明确将“以人为本”提升为党的执政理念,而且还高扬“以人为本”的人民性,把发展看作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因而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个课题,从而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秉承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充分自由地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崇高的价值目标和追求。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消除异化,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本质要求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因为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提出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形态。科学发展观既自觉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追求,又切实推进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首先,科学发展观在价值目标和追求上,同时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和追求是高度统一和一致的。******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明确指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追求,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社会作为人的集合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与条件。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但它最终体现为人的发展,归结为人的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和促进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追求,不努力提高人的素质、生活水平、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发展本身也会受到重大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动规律认识不深,把社会看作是发展的主体,经常把社会凌驾于人之上,过多地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却忽视了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在发展问题上,片面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追求经济的增长,对人的发展重视不够,不仅影响了人的发展,最终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追求,表明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识的深化和对人的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其次,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的历史过程,它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以社会经济文化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可供占有和支配的丰富的物质资料,使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饥饿状态,把人从为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而且也给人们从事精神文化创造,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列宁十分肯定地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又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面对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把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愈来愈充分的条件。

  再次,科学发展观全面辩证谋发展、促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它与人的本质是同一的。需要的满足,既是人作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必须条件,也是推动人自觉地创造,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发展,是通过人的本质活动——实践的展开而不断得以实现的。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需要的不断产生与满足的交互运动为前提的。没有需要的不断产生与满足,人就不会有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欲望和冲动,就没有社会财富的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就难以实现。因此,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劳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获取利润的狭隘目的,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把这样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丧失,并将这种发展斥之为同人的全面发展完全背离的人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辩证谋发展、促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着全体人民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最后,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利益的协调与均衡,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着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而是指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上的诉求涵盖了一切社会成员,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权利在事实上不是完全平等的,在利益的占有与分配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人们之间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差别,这种差别有时是十分巨大的。如富人与穷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别等。不努力缩小这些差别,就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对发展成果的占有和享受是不均衡的,每个人发展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差异,社会公平问题还很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致力于利益的协调与均衡,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五个统筹就是明显的体现),切实保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彰显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出发点。诚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但其只停留在抽象的“人”上。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人与其社会性、现实性联系起来,不仅仅把人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或者是抽象的理性,他眼中的人,首先是生活的人,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在马克思的人学视野中,人性范畴是一个现实范畴而不是一个思辨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出发点不再是抽象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它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特质生活条件”。
  党的十七大提出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里的人同样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不是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
  马克思曾批评“哲学家”们把人理想化,“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同样,我们也不能用现在阶段的人来代替以后阶段的人并赋予现在的个人以未来的意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马克思所设想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涌流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现实环境中生活的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现实的问题。人就是人的实际生活条件,短期内我们无法改变,非但不能把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置于我们的控制之下,反而要接受实际生活条件对我们的相当程度的控制的事实。这是我们思考人的问题时刻不能忘记的前提。
  因此,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问题,只有发展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普遍解放,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达到普遍富裕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人是在劳动中发展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同时生产的水平也为人的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尽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少的社会矛盾,尽管它采取的形式一定会有相当多的不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乃是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纠正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偏差,它强调经济建设不能为发展而发展,不能为了GDP和官员的所谓“政绩”而发展,而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为了提高人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要通过发展经济,尽力为每一个人提供劳动机会和良好的劳动条件,使个人在劳动中提高能力,发展个性,获得财富,实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问题,还要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完善社会组织结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协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缺的社会条件,和谐的社会关系为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2003年4月的“非典”所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单纯的积累社会财富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这里有一个财富的分配和使用问题。如果把大量的社会财富都用来做表面工程,不仅不能造福人民,反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灾难性的后果。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在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之上,加上了社会建设的内容。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教文卫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满足人的需要,解决人的现实问题,化解现实社会矛盾,调整不适合人发展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光芒。

上一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体会
下一篇: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