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宗教工作具有自身特点同时面临诸多难点,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宗教工作应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把握其特点,掌握宗教工作的“度”。立足工作实践,归纳了高校宗教工作的三个特点:正常宗教与邪教的分辨、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宗教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交叉等,并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宗教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宗教;国家意识;公民意识
[作者简介]吕晓丽(1981—),女,河北人,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统战理论与政策、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9-0001-02[收稿日期]2019-10-17
一、引言
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笔者在深入研究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梳理出高校宗教工作的三个特点和难点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宗教工作的三个特点
(一)正常宗教与邪教的分辨问题
高校宗教工作中经常面临的情况是,邪教以正常宗教的面目出现,冒充正常宗教吸引学生,通常以学生社团、读书会、交友会、英语角的面目出现,建立网站、微博、微信等进行思想渗透,短时间内用各种利益或精神诱惑蒙骗大学生,一旦进入圈套,信教者精神上将会受到麻痹和控制,难以自拔。因此,工作中时常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分辨正常宗教与邪教,给正确及时处理带来一定难度。
宗教是社会形态又是社会实体,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存在方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宗教都有一定的规范化模式,比如信仰体系、教义教规、文化礼仪等,总体上具有劝善的社会本质。邪教是短暂性的、有直接利益诉求的、是反社会的团体组织。邪教通常与政治相关,有政治目的。经常以正常宗教或者高于正常宗教的名义建立,神化甚至魔化首要分子,其活动诡秘,对信徒有着较强的控制力或精神束缚,这对于思想单纯、阅历简单的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蒙骗性。邪教为了掩人耳目,在表现形式上吸收宗教的某些成分,也会编造一些所谓的教义教规用以迷惑视线,但从根本上没有完善的信仰体系和价值理念,邪教的教义从本质上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歪理邪说。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也时常打着宗教的幌子欺骗大学生,制造民族分裂活动,破坏国家稳定。
(二)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是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突出特点,也是长期以来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难点之一。从历史客观情况来看,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氛围最浓厚。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较慢,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地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促使他们容易滋生对“神”的敬畏。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容易相互交织,形成共振。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民族的习俗比如民族语言、饮食、风俗、节日等一旦被冒犯很容易成为宗教冲突的导火索;有些学生,在身份认同、问题求助、利益诉求等方面,依赖宗教而团结凝聚起来集体行动,但其往往又被极端宗教思想所利用。当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处理好藏传佛教与藏族,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交织问题,对相关民族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这是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往往延伸到宗教层面,以宗教冲突的形式来体现。特别是高校中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如家庭、亲戚朋友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宗教更具有敏感性。
(三)宗教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
高校宗教工作经常面临的难点是如何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趋利避害。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其总体是向善、向上的,宗教教义的部分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相通之处,在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信众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正面意义。同时,宗教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还滋养了哲学、文学、音乐、建筑等文明形式的发展。比如佛教教义中“依正不二”“因果报应”“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思想,佛教在哲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优秀成果等。基督教的教义提倡爱人、宽容、忍让等。但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又极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将是唯心主义思想导致宿命论的世界观,不思进取的人生观,影响个人成长成才。
三、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思路
(一)正确把握对待宗教的态度
一是坚决杜绝教师在课堂开展宗教渗透和宗教传播等行为。另外,联合保卫、居委会、后勤等部门协同配合,组建志愿者队伍,对于学生宿舍区、操场、家属区等外部空间,组织定期巡逻和排查,及时排除隐患。二是客观对待正常宗教。严格遵循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要求,在“导”上下功夫,牢牢掌握高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对信教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的教育引导,牢固树立公民法制意识,教育信教学生要立足于高水平完成学业、个人取得进步,着眼于多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做贡献。
(二)分类别分层次,解决好民族宗教的交织问题
一是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学生的日常工作。一方面做好民族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将民族学生与普通学生融为一体,需要在培养感情上下功夫,做到彼此信任,心灵相通才能沟通无阻。民族学生一般会有自我保护意识,对涉及民族政策的问题相当敏感也尤为关注,因此,对民族学生的关注要掌握好“度”,用真心关爱的行动感化他们。另一方面做好民族学生切身利益工作。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来自偏远地区的较多,贫困生居多,需要我们用心用情,为民族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经济上的资助,学业上的帮扶。还要引导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生活习俗,并淡化民族之间的界限,提倡公民责任,民族担当,以及营造不同民族学生在校规校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
(三)弘扬中华文化,寻求宗教教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成分
宗教中國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宗教教规教义的阐释。在宗教中国化的语境下,如何对宗教文化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将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融通是时代课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旋律,积极追寻宗教教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成分,避免消极因素是高校开展宗教工作的有益尝试。一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注重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利用思想政治课、座谈会、学术讲坛等方式,将诚实、守信、仁爱、正义、互助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讲深讲透,将理论升华为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二是发扬宗教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宗教兼具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的特征,宗教中融合了哲学、道德、情感等与现实比较贴近的内容,对传承中华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