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受一些错误思想认识的误导,工业发展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发展质量效益不佳,据此,试图对此错误做法进行思想上的纠正,并着重分析陕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陕西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工业;服务业;认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672-3198.2017.31.012
1影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误区
1.1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认识误区
近十几年来,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一直是政府关注的指标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参数,但不少地方对此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三产占比超过二产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关于去工业化的建议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判断不断出现,不少地方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服务业而轻视工业。
实际上,先行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演进需要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自由的要素流动体制、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等制度安排,产业结构向高级方向演进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仅简单照搬“经验”规律的相关数据,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发展,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1.2对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认识误区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达到70%以上,制造业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一些学者将我国产业结构与之机械地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工业占比过高。实际上各大国崛起之初无不以工业立国,鼎盛时期英国工业占全球的45%,当前美国服务业雄踞全球之首,制造业为全球前三。
虽然西方国家目前工业占比低,大量传统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绝不能忽略其对工业及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掌控“微笑曲线”两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制造业,迅速实现制造业产业链“高端重建”,便是最好例证。
2陕西工业经济发展的不足
陕西是全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经过“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建设,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16年工业增加值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从全国来看,陕西制造业整体实力仍然不强,在新常态大背景下,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1)工业企业数量少,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较为缺乏,支撑工业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微观基础薄弱。2015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3家,少于安徽的17240家、重庆的6608家,在全国排名19位,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4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951家,不及广东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10%;工业增加值7344.62亿元,低于内蒙古的7739.18亿元、安徽的9264.82亿元;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在全国排名16位,占全国比重为2.18%;平均用工人数占全国用工平均总人数的1.8%。今年上半年,新进规上企业73户,仅完成年度计划的14.6%。
(2)工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低,占比下降过早、增速降幅过快。陕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2年达到最高点47.4%即开始下降,而东部发达省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才开始下降。从相同时点来看,2016年陕西工业占比为39.1%,浙江、山东工业占比分别为38.7%、39.8%,与陕西相当,但两省当年人均GDP分别为83538元和67706元,均远高于陕西的50530元,广东佛山人均GDP已达到10万元,工业占比仍高达60%多。从相同收入水平看,浙江、广东、山东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2年與陕西2016年人均GDP水平相当,三省工业占比分别为45.8%、47%、45.6%,远高于陕西的39.1%,与陕西GDP总量较为接近的内蒙古,2016年人均GDP为74069元,工业占比为41.6%,两者均高于陕西。从工业增速变化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2年最高点16.6%下降到2016年的6.9%,排名从全国第1名下降至第16名,增速降幅大、下降快,而江苏从最高点16%下降至2016年的7.7%用了6年时间,而且目前增速仍高于陕西。
(3)产业竞争力不强、集群化程度不高,高端消费品供给较为缺乏。“十二五”期间陕西重工业比重保持在78%以上,而新支柱产业尚未成为主要支撑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为10.7%,集群化程度滞后,工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煤油汽等能源化工产品,水泥、平板玻璃、钢材等初级建材产品,以及卷烟、啤酒、机床、汽车等少部分成熟产品,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能力短缺。消费品工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品牌企业和拳头产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河、海燕、华山、蝴蝶、双鸥等品牌基本消失。轻工业的缓慢发展阻碍了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进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4)投资结构不合理,所使用要素种类以中低端为主。当前,陕西经济属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但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和基础设施领域,以央企和省属企业为主,对资源环境等依赖性较强,产业投资分散、重复布局问题突出,2016年陕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23.3%,而江苏、浙江分别为32.6%、34.7%,这种模式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逐年下降,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系数为0.10,陕西为0.05,而深圳则高达0.49。与东部省份以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驱动的经济体系相比较,陕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5)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利用率、转化率不高。陕西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大部分以军工领域为主,由于军民融合较差、体制机制不活,导致对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贡献有限。众多高校研究成果由于未能和市场需求较好对接,产业化拓展效果不佳。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少,创新成果转化率急需提升,2015年陕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比重为47.67%,低于全国29.7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在全国排名18位,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0.69%。
(6)缺乏推进现代工业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我省针对工业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缺乏系统配套服务的理念,尤其是在新动能培育方面,仍然局限于发展传统产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手段,各类政策难以形成叠加效应和倍增效应。一个很明显的方面就是金融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不强。2016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4%,落后于全国的7.38%、重庆的8.6%、四川的6.9%,银行、证券、保险业总资产在全国占比分别为2.26%,0.76%和1.22%,均低于于同期GDP的全国占比2.78%。
3促进陕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1)要正确认识陕西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开篇就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可以说,工业化是一个地区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和发动机,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富民强市等更是无从谈起。目前,陕西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提法为时尚早。未来一个时期,陕西工业发展面临东部发达省份高端供应链和中西部中低端供应链的双重挤压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做大规模、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自主创新、品牌提升等方面统筹兼顾、强势推进,为全省追赶超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强大、富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
(2)要以系统性思维、全球性视角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是在全国产业链及全球产业体系中找准定位。加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产能合作,抛弃一味贪图大而全的观念,围绕提升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的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着力搞好产业链关键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在生物医药、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率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争抢全球战略制高点。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布局,在合理的地域范围内,以粮食、果蔬、茶叶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3)要注重产业配套和分工协作,实现集群发展和共同壮大。一是构建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打造产业集群内部关联性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等一体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形成大型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群体,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壮大。二是强化市区间和区域间分工协作。加快市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网络的建立,将产业网络由西安向陕南、陕北辐射,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科技资源和企业,统一规划发展大的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内生型、民营国企较好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通过推进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分工协作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4)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消费品面向终端消费者,对于整个地区的工业基础形象、经济活跃度、城市知名度、市民荣誉感大有益处,对陕西来讲,急需通过推动消费品工业树立工业品牌新形象。一是更加注重需求引领。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工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制造,培育和带动新消费、新业态发展。二是加强市场开拓和产品促销。以东部发达地区和丝路沿带地区为重点,以会展营销、网络销售等为主要方式,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省内产品品牌培育、宣传和推广,促进产品销售。
(5)依靠创新驱动和工业新动能,构建工业经济量质跨越式发展的微观基础。一是加强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驱动战略,加快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工业发展注入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培育瞪羚企业。把培育“瞪羚企业”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在政策、资本、人才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让“瞪羚企业”支撑工业经济在总量上实现跳跃式增长。
(6)创新和规范社会资本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财团经济。鼓励民营企业组成“财团法人”,给予政策优惠和信贷支持,支持其动员和集约民间资本,理性投向产业投资,以适应现代工业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大、起点高的实际。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挥好中省工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建立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的一整套简便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在“新三板”、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孵化。
作者:杨健
参考文献
[1]赵昌文,朱鸿鸣.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陈功.用“财团经济”来推动中国經济增长[J].战略观察,2015,(10).
[3]曹尔阶.资本是个好东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章玉贵.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基于上海的自主创新的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