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几点思路浅说

摘 要: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因其具有区域性、中间性、整体性而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提升区域精神文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力度,对促进两者有机结合、互促共赢、协调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区域精神文明 区域经济 思路

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诸要素中,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要素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要素,又以其乘数效应渗透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牵动性要素与制度性要素之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区域精神文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文化资源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文化塑造区域特色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区域建设;企业文化提升区域微观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一、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是指一个区域范围内全部精神文明活动的总和。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性,同时,区域精神文明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区域性,由于各个区域在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使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其次,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间性,这点在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一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中间性。再次,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整体性,区一级政权是国家在基层比较完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单元,它囊括了工农商业、党政军、社区、社团等经济、政治、社会实体,相对于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具有整体性。
  二、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契合性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区域性。以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区域性为切入点,把握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与壮大区域特色经济的契合性。区域特色经济是依托区域自然、人文等资源,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地域经济,如安溪县的茶叶经济、德化县的陶瓷经济、惠安县的石雕经济和沙县的小吃经济。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壮大区域特色经济的切入点,关键在于把具有区域特性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资源,形成现实生产力。洛江区旅游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闻名遐尔,拥有洛阳古桥、双髻山、仰恩湖、蔡襄祠、俞大猷公园、施琅将军陵园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拥有印尼风味特色餐饮、印尼舞蹈等异国文化,拥有“陈三五娘”传说、“妆糕人”等入选省级非物质遗产的地方文化,每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有其美丽而奇异的传说,尤其是双髻山宗教文化更是一绝。因此,洛江区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上,应当认真学习安溪、德化、惠安县把传统茶文化、陶瓷文化、石雕文化转化为茶叶经济、陶瓷经济、石雕经济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沙县小吃经济遍布我省诸多城市形成规模不小的小吃经济,小吃文化居然能做得如此精彩,其成功更是令人深思。所以把握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与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应该重点做好区域性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换的文章,挖掘、整理和开发旅游文化,促其向旅游经济转换,着力构建生态旅游经济。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间性。以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间性为切入点,把握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与壮大区域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契合性。壮大区域经济的两大途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因而,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最重要在于为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然而,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间性特点告诉我们,区域精神文明更多的是乡村文明和农业文明,而较少的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所以,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就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建设上加大力度。就洛江区来说,目前主要的任务是有效提升区域民众的劳动技能和企业家的素质,因为,洛江区的基本区情之一是城郊型的农业大区,耕地资源小,人均耕地只有0.4亩左右,人地矛盾造成劳动力相对过剩。但是劳动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源,如何使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劳动技能的提升使其适应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需要。只有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并开发外出务工,才能形成区域劳务经济。因此,区域精神文明建设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把农民变成工人、市民当做自己的重要任务。同时要致力于提升本区域企业家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区域民营经济管理水平、壮大发展区域民营经济的目的。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以区域精神文明的整体性为切入点,把握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与壮大区域开放经济的契合性。区域开放经济是指区域经济应当面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即区域经济应当突破区一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取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以及入世后按WTO规则办事的要求,当前区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再搞“优惠政策”吸引力已大不如前。投资者进行投资目光转移到该区域的信誉和名气。同时,区域信誉也有助于工业、农业产品打出市场、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区域信誉与形象是区域经济的无形资源,形象就是环境,形象决定发展,于是很多地方都把形象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如南安市提出树立“乐于商、乐于住、乐于游”的区域形象,外省有的县提出树立“门槛最低,办事最快,服务最优,信誉最好,回报最高”的区域形象。必须指出区域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总体标志,具有识别功能,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指向引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吸纳器和助推器。所以,区域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已成为发展区域开放经济的关键。因此,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要以整体性为切入点,在树立区域形象、提高区域名气上下功夫。
   三、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形象性
   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区域整体形象的体现,它主要包括深层次的区域人文精神与表层次的区域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等,是区域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精神文明的总表现,其中区域人文精神是区域形象的核心。区域形象的表层建设要在抓好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同时,着重抓好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形象的深层建设,应着重抓好区域人文精神培育。但是,区域人文精神的培育,绝不是靠几句简单的口号,开几次动员会,搞一阵风就能奏效的。在培育区域人文精神过程中,首先,要深入开展“树文明新风、建文明新城、做文明公民”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规范,形成先进的区域文化。其次,要汲取区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且结合时代特征,树立符合区情民情富有生命力人文精神;再次,借助区域领导层和精英人士的示范倡导,区域民众的认同和参与,使区域文化长得到成长与积淀。总之,培育区域人文精神不能脱离区域的社会环境,不能脱离时代要求,就当代而言应把培育的重点放在区域社会形成创业致富、全面小康的价值追求,形成诚信友善、积极进取的行为理念上。一旦这些价值追求和生活理念变成区域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区域人文精神就建立起来了。如“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参考文献: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上一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增长
下一篇:浅论影响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区域知识产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