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三全育人”视角下《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壮醫内儿科学》是壮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文章以“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理论为依据,结合壮医专业学习的实际特点,提出构建壮医学生培养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在以下五个知识点的授课中进行“三全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感,对于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306-0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的讲话中,确立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位[1]。我国高校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模式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本文探析“三全育人”视角下进行《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


  《壮医内儿科学》是壮医学专业临床主干课程,也是学习和研究其他壮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壮医临床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所有壮医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好这一学科。如何通过这一门学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培养优秀的壮医药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


  二、《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探索


  1.授课要点:“虚病”。在讲授“虚病”治疗时,都会介绍到主治方中的主药扶芳藤(别名:勾咬),其壮医功能为“益气血,补肝肾,舒盘活血,通龙路火路”,用于治疗勒内(血虚)、嘘内(气虚)、发旺(风湿病)等,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都证实了其独到的功效,不仅有效地运用于临床,还带来了非常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学生感觉学习有根源可寻,研究有出路可走。壮医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异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壮族医药特色。讲授时要充分体现壮族医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壮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到壮族医药的未来是需要他们这一代人不断创新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2.授课要点:“发旺”(风湿病)。结合患者临床照片来讲解世界难治性疾病“发旺”(风湿病)的中西医诊疗现状,利用文献和病例向学生展示壮医诊治“发旺”的现状和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治疗,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由此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壮医内儿科学》教材中的内容。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积极性,进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学,首先以PPT的形式来展现授课主要内容,再通过学习通“一平三端”展示相关文献、图像和视频,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新型教学模式和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ISE(reference-inducedself-education)教学模式[2],如此学生的积极性方可得到提高。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氛围空前活跃,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勇于交流,拓展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对人生充满自信、乐观,并积极进取,敢于面对挫折。


  3.授课要点:“奔痧”(痧病)。奔痧(痧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腹烦闷、全身胀累、头昏脑涨、恶心、倦怠乏力、胸背部透发痧点,兼有或吐或泻,或寒或热,甚则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根据奔痧的临床特征可将其分为标蛇痧、蚂蟥痧、红毛痧、痧麻夹色症等,不同痧的治疗方案也不同。为了更好地为痧病患者治疗,需要医者明确鉴别这些不同的痧病,鉴别方法为医者亲自用手或借用刮痧工具在患者后颈及背脊等部位按要求刮拭,然后根据刮拭部位的表现来辨别这些痧病。如果这些知识仅凭课堂授课讲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掌握该知识点,学生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在患者身上亲自动手,才能加深印象且提高动手能力,并对本病有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病的诊治特点。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指导临床的基本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严谨的学风以及崇高的医德。


  4.授课要点:“毒病”。讲授“毒病”时,我们将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壮族民间的老壮医医治蛇毒的过程,以及常用的壮医草药,让学生有一种亲自观摩救治现场的感觉,加深学生对壮医运用壮医草药治疗急性中毒的体会,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关于“毒病”及其常用药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坚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同时,教师应重点讲解壮医治疗“毒病”的一些优势疗法,以证明壮医在治疗本病时的独特优势。根据我校壮医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进度的安排,壮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壮医学三个医学体系的学习,学生学习任务很是繁重,壮医属于中医的一部分,故在讲授壮医和中医的疾病时多有重复,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对壮医在临床应用上是否真有疗效产生怀疑。因此,为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无意义的猜疑,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并多用成功的例子使学生信服,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引导学生认同并热爱壮医药,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5.授课要点:“瘴疟”。在讲授“瘴疟”的时候,从壮族先民使用新鲜的青蒿捣烂绞汁饮服治疗“瘴疟”,到因研究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突出研究成果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屠呦呦,都成为我们讲课的热门话题,这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学生对壮医药的学习和临床应用充满了信心。依托壮医药“简、便、验、廉、捷”的优势,授课时,可向学生展示体现壮医药优势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并体会壮医药事业的伟大和神圣,让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思想,认清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自觉增强对壮医人文精神的认同感。


  三、《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体会


  1.实施《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的关键:该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重点在于整理好“民族文化”“民族自信”“继承发展”等和本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元素;收集和整理关于理想信念、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如此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专业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在施教过程中,应以自然融入为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壮医药预防和治疗内儿科疾病的原则。为提升学生对壮医药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认同,通过学习通,以文献、图像及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壮族辉煌灿烂的医药文化,并鼓励学生学习、欣赏、体验和继承发扬。


  2.实施《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的体会:经过开展《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在《壯医内儿科学》教学实践中完美地发挥该课程的特殊文化载体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壮族医药文化,依托现代化手段,利用网络课程、PPT、微课视频、学习通“一平三端”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修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上的培育,更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德育价值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认同并热爱壮医药,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新型医学人才[4]。

上一篇: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下一篇:提高儿科护患关系质量的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