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表现出高度的创业现出高度的创新性、增值性和渗透性、表现出一系列冲击传统经济的新特征,如边际成本递减、网络效应、路径依赖、标准的重要性等。


  一、供给角度:边际成本递减


  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区分了适应两种不同报酬规律的经济世界一种是马歇尔的报酬递减的经济世界,一种是存在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报酬递增的经济世界。他认为,这两种有着不同运作规律的经济世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补充。传统经济受资源稀缺性制约,成本曲线下降到一定点又呈上升趋势。而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多数产品的开发、研制、促销均需要大量初期投入,但是一旦投放市场并被消费者接受,随着产量扩大,边际成本趋于下降。因此,信息产业的边际成本递减成为一个不同于马歇尔经济学中重要定律的经济特征”,。从供给角度来说,促成信息产业中边际成本递减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信息产业中知识资源具有累积性。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人脑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大规模物质资源的消耗。另外,在信息产业中,软件业的发展将逐渐上升并超过硬件制造业。这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是完全不同的。工业发展依赖大规模地开发物质资源,使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矿藏资源日益减少,以致20世纪70年代终于爆发了所谓的“能源危机”。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反而降低了物质资源的消耗。由于知识生产的特点,新投入的知识在水平上会超过原有的知识,知识增加的结果是边际成本递减。


  其次,信息产业中的学习效应突出。学习在信息产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用知识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在传统制造业中,生产技术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用“显性的”规则固定下来,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在信息产业中,生产技术的发展仍在探索之中,人力资源、技术能力是一个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学习效应成为先入市场企业显著的竞争优势。学习速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加快,工人、经理人员、销售人员和消费者都会将已得到的经验用于制造越来越好的产品,某些改进可能是质量上的提高,某些可能用于降低成本,还有一些则是了解了消费者真正需要。有许多方式可以改善生产、市场营销、维护与服务,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决定了学习速度。学习如何降低成本,进而如何降低价格,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方面。因为成本降得越快,价格也能降得越快,低价格引起销售量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则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扩大。


  最后,信息技术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固定成本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信息技术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的投资限额,才能实现产业化并立足于市场。进入信息产业存在一个基本的所需资本数量级。如进入个人计算机、磁盘驱动器制造业,大约需要1000万~1亿美元的投入;而进行大规模的企业电话系统生产,则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实力。同时,大多数信息技术产品具有低边际成本的特征。耗资千万美元的巨片,刻一张光盘拷贝不到1美元。可见,一旦信息技术产品达到所需的市场规模,再增加产量所增加的制造、销售和支持的成本将大大低于传统产品。


  二、需求解度:网络效应


  在相关文献中,网络效应被定义为一个用户消费一种产品所获得的效用随着使用该产品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法雷尔和沙劳纳把这一定义扩大到了购买兼容产品的情况。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网络效应是指当采取相同行动行为人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产生的净价值增量”,。在Internet中,网络效应具体表现为“梅特卡夫法则”。该法则认为,Internet的价值与连接到该网络上的人数的平方成正比。在这一定义中,“网络”无论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都由以共同技术标准为基础的产品用户和供应者构成。


  网络效应这一概念实际上揭示了用户数量与产品价值之间的正反馈关系随着购买和使用同一种产品用户人数增加(即网络扩大),该产品的价值上升,反过来,产品价值的上升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网络进一步扩大)。因此,有的学者如夏皮罗和瓦里安把网络效应概括为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规模越大,产品价值越高(而供应方规模经济则是:供应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小)。具有这种正反馈的产品“网络”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有形链路(如电缆)或无形链路(如用户界面或合同)把互补的组件或用户连接起来。


  网络效应形成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前文提及的信息技术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是网络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部分信息技术产品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开发投入。这意味着生产第一件产品的成本非常昂贵,然而生产此后的产品的成本(有的为复制成本)则非常低。因此,信息技术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结果,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收益增加。第二,消费者预期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同一产品,才能使这种产品被更充分地利用,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在竞争初期,两个或几个竞争对手在市场中势均力敌,由于种种原因决定的消费者预期在此时将起关键作用。符合消费者预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厂家会成为市场的最后赢家。第三,下文将要讨论的信息技术标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技术产品多是相互作用的技术群的一部分,没有标准就难以竞争,难以生存。因而彼此间的兼容性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在某一类产品甚至不同类产品间确立标准,而标准的确立又要求一定的用户规模和市场力量。这种必要性与网络效应的产生便相互促进和影响。


  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水平轴的直线,其高度为生产商的边际成本,也是厂商能够承受的价格下限。需求曲线为峰形曲线,它反映随着产品用户群规模的变化,新用户相应愿意承担的价格,即边际支付意愿。该曲线前半段的上升来自于网络效应带来的用户边际支付意愿的上升;后半段曲线下降则是由于信息技术产品在上市之后竞争逐渐加剧,同时产品内含的技术逐渐成熟、过时,因此用户的边际支付意愿最终也将下降。


  三、高转移成本:用户锁定


  信息技术产品多处于某个系统中,单件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并且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用户向某种特定的系统中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锁定程度的高低与早期的投入即转移成本有关。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高。从长期来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老产品升级到新产品是必然趋势。但是何时升级,升级到哪一代产品的决定权在用户手中。在老系统还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如果采用新系统带来的价值增量不能抵消转移成本,那么用户将会继续观望等待。但更新信息系统的转移成本通常是惊人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改变软件环境代价十分昂贵。一项研究表明,像SAP这样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安装成本是软件购买成本的11倍。其他的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重新培训等等费用。如此巨大的转移成本使得频繁改变产品供应商几乎不可能。一旦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因此推迟更新,那么既而购买的补充产品将使其“越陷越深”,这对于用户非常不利。而对于提供信息技术产品的厂商来说,消费者较高的转移成本却提供了获取长期利润的机会。因此,当存在高转移成本时,厂商对用户的争夺将非常激烈。后者一旦被锁定,就成为厂商的重要利润来源。厂商甚至会不惜以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然后从互补产品的销售中赚取利润。


  四、市场竞争优势:控制标准


  在传统产业领域,技术更迭缓慢,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分离。而对于信息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在国外出现一种新的理念: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典型例子是美国高通公司,由于它在CDMA领域拥有1400多项专利,并使相关的标准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现在这家公司如日中天。可见,虽然企业在技术、产品、价格等诸方面可以大做文章,但决定竞争胜负的制高点还是标准。那些一流的信息技术企业就是一批能够创造和制定信息技术标准或规则,让别人去追随、去遵循的世界级领先企业,它们通过创造和运用标准或规则获得超额利润。


  信息产业以上几个经济特征是相互关联的。消费者从网络效应中获得更多价值的预期,更倾向于接受已被其他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因而同一产品类或同一网络中的用户很容易由于偶然因素被锁定,从而沿着某一路径最终使得这一产品类或网络的拥有者获得市场力量。同时,边际收益递增是引发和促进网络效应产生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复杂性及相互关联性又要求确立一种标准,而标准的确立又必须建立在被众多消费者接受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或绝对优势的企业才有可能建立消费者及其他厂商接受的行业或产品类标准。


  作者:童有好

上一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点及突破策略
下一篇: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