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论文(共2篇)

  第1篇: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逐年走高趋势!专家介绍,存在于中国未成年人中的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那么,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他们的心理问题来自哪里?怎样帮助他们重塑快乐人生?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有何意义?这里,我们将通过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来探索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如何促进未成年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呈现的特点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

 

  [1]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因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在发生心理问题的儿童中,女性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湖南省一顼研究表明,女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与生理发育较早等因素,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及恐怖症状等问题。

 

  面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间题,许多人抱有一个错误观点: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而《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中的调查数字表明,高中生的心里障碍倾向明显要高于初中生,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最严重,高二学生次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现了类似趋势: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自杀倾向明显上升。

 

  二、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本人因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和社会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

 

  有人采用CBCL量表调查了36所城市幼儿园的45736岁幼儿,结果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5.1%,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追性、交往不良和玫击性等心理行为问题。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3000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几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几焦虑、紧张,20%的幼几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2]主要有:(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幼儿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等:(6)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7)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是各级地方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提高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为有研究表明,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则呈显著的正相关[3]

 

  三、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与教师相比,家长往往更有条件了解自已的孩子,也更容易察觉孩子内心细微的变化,从而及早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

 

  ()、家长必须系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原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笫一、家长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发展规律,既不要超越阶段、超之过急,也不要一味等待,坐失良机。第二、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个体差异,应尊重孩子。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按照相等的速度发展的,也不是千篇一律按照同一方式进行的,应因材施教。第三、家长要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实施方法。作为家长。要明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基本要求和任务:一是创造条件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二是要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懂得如何有效地进行处理,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

 

  (三〉、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主要是端正孩子的人生态度,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追求,从小学会做人。

 

  (2)、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使孩子学会把握自已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

 

  (3)、培养孩予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在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力争优异成绩的同时,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有关复习与遗忘的规律,培养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4)、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已,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一定的策略,遵循一定的规律,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在这方面应坚持的策略有: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饪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

 

  有专家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升华、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机制和避免使用逃避机制,切实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孩子保持乐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

 

  总之,我们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雪琴 来源:读写算 20145

 

  2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关键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一度居高不下,国家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先后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实施意见。尽管国家重视、专家呼吁、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加强,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这样的一些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如一个小学生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一气之下骂了几句,打了几下。这个学生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对自己的母亲说:你骂你的,反正是你自己受,你不可能把我打伤打死,打伤了你们要拿钱来医,打死了你们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个别中小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内外沟接,强制收取部分学生的所谓之保护费,有甚者更是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制手段来达到目的;一些中小学生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方式简单、粗暴——不是采取语言和情感的沟通,而是动手动脚,有甚者是舞刀弄棒;在处理与异性同学交往过程中,有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要求,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诚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缺乏方法方式——方式简单、甚而是粗暴,但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遇事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能清楚自己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严重缺乏责任感。等待事情严重了,才知道后悔和遗憾,流着伤心和痛苦的泪水求助于父母、老师和社会。

 

  社会的进化速度与我们的教材不成正比,以致造成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发育上接近成年人,但内在的心理却非常贫瘠,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更不要说使之约束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在生理成熟前面,至少应该保持同步。只有水到了渠才会自然成,否则会是渠成了而无水,使之失去意义。在未成年人中,有一部分缺乏健康而良好的心理,最怕他们变成有才而无德无才又无德的人,那将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给国家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颇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胎儿在母体中,母亲没有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等以至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父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工作好、生活好和玩得好,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沟通;在我国当前更为严重的是,受经济浪潮的影响,外出务工,只管挣钱,却把子女留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身边,以至管理不到位等;

 

  其次是学校的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遇事不会处理以至于精神极度紧张、焦虑,无法及时调节,进而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加之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口头上的多,实质性的少;课堂教学中的缺位——除了语、数、外、史、地、生、物、理、化外,其他教育读本基本上一片空白——读本在开学时是新的,学期结束仍然是新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缺位——在教师队伍中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内行不多。

 

  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塑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一些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如假冒为劣产品和学历证书在社会上流通,人情大过王法,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法简单化、形式单一化、要求过高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未成年人心理的不健康,会给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社会进行打、砸、抢等,给许许多多的家庭造成危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悲哀。一些父母为子女痛苦不堪,流干了的泪,甚至发疯……它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必然和关键,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具体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全社会应该承担的共同责任。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把握好未成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高度重视并研究其每一个细节表现,作出理性分析,归类总结,并针对各个()情况提出科学的可行性指导方案,指导工作并落到实处。

 

  首先是家庭教育,第一、当胎儿在母体成长阶段,特别是母亲要注重情绪的调节,无论是遇到喜悦、愤怒,还是悲哀、恐惧的场景,我们都应该时刻想到自己肚子里还有生命的延续,千万不能因大人的不良情绪而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乃至带入他的人生中去。第二、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时期的教育和管理,以及家庭生活,将影响到人成长的一生。人在婴幼儿时期的模仿性特别强,因此,许多语言和行为,都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有关。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出一个重德懂情的下一代;一个经常打闹、赌博的生活环境,我们可想而知下一代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第三、家庭教育也应该注重科学的发展观,父母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子女,了解子女、懂得子女,结合子女的个性,兴趣和发展来培养子女,千万不能盲目的追求高标准的,紧跟时代的请家教、上重点、参加假期培训等教育模式。同时,作为父母,从小就应该经常与子女沟通感情,严格管理,切实做到严父慈母,时常关注他们的发展,健康心理的成长。如因一时间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寻找其根源,注重教育方式和手段,真正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典基石。

 

  其次,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全体教师要清楚认识,在现代未成年人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培养出更多既有才、又有德的社会主义建设需求人才,千万不能培养既无才、又无德的废才,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该全面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学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真诚的朋友。学生出了问题,老师要能清楚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处理解决。第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健康的心理来面对家庭,面对社会现实。用健康的心理来参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竞争,学会在一定环境的交际。第四、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成才观。要改变以往对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分数才是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和价值观念,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未成年人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

 

  净化社会环境,创建更多的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场所,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检查,特别是未成年人严禁进入的地方,加大对影视音像和书刊市场的净化清理。全社会的各单位,各部门都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关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教育成败的关键。国家和有关部门一直都很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中小学也开设青春期课程、讲座,有的还设立了心理热线咨询电话;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一再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列入研究课题……但所有这些形式还远远不够,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多年身处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在此大声呼吁,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应尽快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并列入课程表,指定专门的教师上好心理健康课,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正规化,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变得刻不容缓。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步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促进未成年人的德智体和身心的和谐发展。说到底,这也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作者:李作顶 来源: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77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
下一篇: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及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