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第1篇: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木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框架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木材加工容易。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和很好的抗震性能。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以下介绍几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1.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2.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3.井干式结构


  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从以上几种结构上看,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大屋顶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几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将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会作比较,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大一统”。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则是它的“大屋顶”,这几乎是一个历史奇迹——“大屋顶下的大一统社会”。因为,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大屋顶内容丰富繁复,形式多至数十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屋顶形式等级森严。差些的有硬山、悬山,硬山出檐较短,山墙处不出挑,常以砖墙封山,多用于北方民居或次要小型公建。悬山挑出较多,有遮阳防雨之用,故南方民居多用。这两种坡顶形式简单节制、拙朴温厚,是等级、经济、审美文化三者协调的结果,并非信手拈来,体现了坡屋顶符合中国审美情趣的另一种美与自然契合相生,不落人工雕凿之痕。歇山属次高等级,从形式上看,它是庑殿与悬山的结合,但展现的却是另一种审美典形的中介审美,屋脊处的变化使其复杂、工巧,体现了灵秀俊雅之气、富贵有余之度。它源于变化,成于变化,亦失于变化,无法表征深邃的文化内涵,只能屈居庑殿之下,以其工巧在层层叠叠的屋顶群中衬托庑殿浑然一体,与天穹生息相通的气度。庑殿金碧辉煌、雍容华贵自不待说,但其最美之处仍在轮廓。中国古建尺度不大,尤与西方相比,更觉体量上无甚可夸耀之处,但重檐庑殿作为中国最高等级的大屋顶形式却能安然立于天地间而不至渺小,并以木器之类不能言语之物诉说中国最正统的文化。中国古人更愿意强调艺术形态的统一性,试图通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放松、自然的和谐来达到无我、无私、无欲、无意义的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国建筑最大的审美感受乃是对象世界与主体心灵之间达到的一种默契,正所谓"天下清景,不择贤愚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借彼事物,抒我心胸"。中国建筑长于人文精神的传达正是中国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结果。大屋顶在中国古建立面构成中的分量是如此之重,其形式非但经得起考究,并载着汗牛累犊的渊源出处,以致少了屋顶,建筑就古韵难寻了(此说法不包括建筑空间的古韵)。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的精华,也是中国建筑师最艰难的一道槛。大屋顶只是一种建筑形式。空间是建筑艺术最要紧的部分,但形式依然是建筑艺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建筑都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台基、屋身、屋顶共同组成中式建筑的主体,同时各部分之间都尊循一定比例及格化,最集中能反映等级格式的还是屋顶构式从皇权下至平民,基本可分为五个大的层面:重檐庑殿顶、庑殿、重歇山顶、歇山、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四合院


  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厢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布置的建筑称“前殿”(或“倒座”)。这样布置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称为“院”。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的习惯。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的组合体,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就更为普遍了。我们从隋唐时期绘画、明器中可以看到这种前堂后寝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对这种四合院布局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厅堂和卧室之间形成了“丁”字形(或“工”、“王”字形)的平面,堂寝两侧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虽无实物,但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与近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组成的。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个统称,也可以称为“合院”。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组织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类在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过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这种用高墙封闭的空间(院子)是一种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过渡,这种布局原则不但适应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人们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亲近自然的要求,并满足了我国封建礼制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在生活空间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华所在,建筑内部的内庭院空间,使整体建筑形成多进式格局。在中国式庭院中,院门关起来,就是自己的,门外始终是别人的。讲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格局,这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这样的。四合院虽小,但却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大门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为屋宇式。大门有门屋;或为墙垣式,就是直接在墙上开门。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门为贵,依房主地位分3、5、7间,间数越多,则房主地位越高。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两榀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


  结语


  大道至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概括。“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这九个字可以代表中国建筑的全部特征与面貌——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这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最精练、最精彩的概括。


  作者:石英波

  第2篇: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木构架兼具抗震性、隔热性、绝缘性,且做工巧妙,通过隼头、插栓等工艺搭接,几乎看不到外连接,同时建筑材料易获得、易加工等优点,为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毫无争议的首选结构,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无不采用此结构。然而,木构架在具有以上显著优点的同时,其缺点也不容忽视,作为木材本身,防火性能较差并不耐酸碱及虫蚀,防腐性能同样较差,虽然为可再生资源,再生周期长。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它的损坏表现为糟朽、腐烂。木构建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木构建筑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规模不同的修缮。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长葆健康。


  2、重视环境整体经营。古代的城市选址已经考虑到环境因素。《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当时城市的选址已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已开始尝试将城市功能与周边环境统一经营。古建筑选址更讲究“天人合一”,如各大道教名山、佛家圣地,无不将建筑选择于清静空灵之地。除去风水迷信的因素,此类建筑的选址已由环境渲染其魅力。此外,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他们不仅要在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建筑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3、灵活运用色彩装饰手段。上文提到木构架缺点之一是易腐、易燃。因此,古代为了保护木材,需在其表面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成为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造诣达到非常高超的境地。多种色彩搭配构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风”元素,此类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正是有了彩画才让古代建筑显得气势恢宏和金碧辉煌。同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技巧,彩画从古代延伸到明清,在园林建造与宫庙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能代表彩画的工艺水平的当属北京的故宫,其属于清宫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故宫内也随处可见大量的清式彩画,一般殿内都使用了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一种比较高档的彩画,一般镶在主梁和廊柱上,只有身份庄严高贵的皇族才可见到这种高级的彩画装饰。


  二、我国古代建筑因素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原则


  1、景观与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从建筑本身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充分体现和展示建筑的形象和个性。如道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道路本身的断面进行研究,而应更多地去研究道路的其他界面运用传统建筑形式符号化的表层优化。如错落有致的轮廓线、建筑物的体量以及其他构件上的运用、色彩的协调搭配上,对不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与表达上形成其独特风格。为了强调建筑的个性及特色,可将建筑符号某一方面特性的夸大、抽象变异、重构,景观中的小品,如栏杆、座椅、垃圾桶、广告牌以及铺地方式、色调等等加以统一协调周围建筑物、绿化、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将一个完整的景观变成片段的堆砌和拼凑,从而确保建筑内涵的完整性。


  2、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现时代亦可称为生态时代,生态在人类生存在延续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景观的开发不是孤立进行的,既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和一,又要考虑到景观与周边社会环境、当地经济的密切联系,规划时必须科学处理好三大效益的比例关系。木构架之所在现代建筑中涉及甚少,原因之一便是其再生周期长,也是这个原因,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不仅在设计理念上要注重生态保护,在技术工艺上,也应做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现代景观中经常使用石子铺地,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采用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景观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古代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原则。建筑作为民族文化及历史的载体之一,其建筑工艺、思想内涵均有着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供现代设计者领悟借鉴。同时,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审美理念与技术工艺也不断发生变化,去古代相去甚远。这就给设计者提出了无形的要求,如何既将古代的精华加以继承发扬,而又不同现代社会脱节,符合现代审美及各种要求,成为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何镜堂院士曾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结构功能与艺术形态结合的一个突出亮点,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钥匙’或符号——兼具力学与美学功能。”而中国馆的整体造型似斗拱,实际上却又并非斗拱,中国馆设计中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契等部件,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馆非斗拱。但是中国馆的造型构想的确也源于斗拱。中国馆净高21m的巨型斗拱空间,无疑是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审美理念的完美结合,其从设计理念、建筑形态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我国我国文化传统和古代建筑技术,但在审美及文化寄托上,又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凝聚力、营造出了中国的和谐氛围。


  建筑是文化的剪影,我国古代建筑蕴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不仅是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赵吉哲

  第3篇:中国古代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统一性研究


  在古建筑中,建筑的功能始终是处在第一位的。在满足了特定功能之后,艺术效果则是使用的又一需要,即追求建筑之美。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术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粱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彤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术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粱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作者:付春芳  黄海滨

上一篇: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下一篇:论书法艺术中的墨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