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

  

第1篇: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分析


  失眠指的就是入睡困難或者维持睡眠障碍,致使睡眠时间减少或者睡眠质量降低,造成个体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当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失眠发病率越来越高。经调查表明,全世界约25%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已经成为了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1]。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针灸治疗应用越来越普遍,且优势越来越明显,值得推广普及。现对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1失眠的病理机制


  睡眠是一种人类正常生理现象,和人体精神、躯体健康息息相关。一旦睡眠不足,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其抵御疾病与康复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非常容易得病[2]。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经常受到失眠困扰。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躁、不安、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都会选择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失眠病理机制为神经衰弱、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疾病范畴[3]。从病理生理特征方面分析,失眠是一种大脑轻度功能障碍,是由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暂时失调导致。从中医病理机制角度分析,失眠病理机制尚无统一说法,多数认为,失眠病理机制为心神不安、脏腑功能失调、难以入寐。在《黄帝内经》中,不寐是由“卫气不得入阴”导致,由此可知,失眠病理机制为阳不入阴[4]。


  2中医治疗失眠的进展


  2.1中药辨证治疗


  根据失眠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应让患者保持神经松弛,减轻神经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维持各脏腑功能正常;促进消化与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5]。然而,常规用药治疗只能发挥安眠、镇静的作用,易使患者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长期服药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在传统中药治疗中,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等优势,临床治疗失眠的效果更加突出。在失眠治疗中,常用中药主要有:酸枣仁具有交通心肾、清心火的作用;茯苓具有清心肺之热的作用;川芎具有清心养阴的作用;甘草具有益气扶正、补脾胃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的作用;合欢皮具有解郁安神的作用;丹参具有安神、清心的作用;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6]。现对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情况予以如下分析。


  2.1.1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失眠多是由年迈体虚、久病大病或者劳心伤神之后导致气虚血亏,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目眩、梦易醒、面黄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病理机制为心脾不足,导致血虚,进而不寐。在临床治疗中,多以补养心脾、化生气血为原则,宜采用归脾汤、血府逐瘀汤治疗[7]。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在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中,采用归脾汤、血府逐瘀汤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失眠症状,达到安神效果;此外,二者联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1.2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型失眠多是由身体虚精亏、遗精、纵欲过度导致心火独亢、肾阴耗竭,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鸣健忘、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8]。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病理机制为阴阳失交、阳盛阴衰。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清心安神、滋阴降火为原则,宜采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2.1.3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失眠多是因为心烦无法入寐,临床表现主要有烦躁易怒、头痛面红、胸闷肋痛、口苦、舌红、脉弦数[9]。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治愈效果非常高,可高达97.8%。


  2.2针灸治疗


  在针灸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阴阳调节,直接作用于脑干、大脑皮层,进而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从而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同时也可以加强神经能量代谢,进而激活睡眠功能,促进心神脏腑机能平衡,实现恢复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睡眠状况,达到治疗效果[10]。


  2.2.1体针古人将脑称之为元神之府,主导者人体神明功能。百会穴属于督脉要穴,是各静脉汇集所在,处在巅顶,针刺百会穴可调节人体脑部经气,进而引阳入阴;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是肾经经气所在,针刺可发挥温肾水的作用,进而达到水火相济的效果[11]。在失眠治疗中,针刺“安神点”配合腹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此外,针刺背俞穴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有关文献报道表明,与常规针刺(内关穴、三阴交穴、神门穴、四神聪穴、百会穴)治疗失眠相比,针刺背俞穴的治疗效果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睡眠障碍,远期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2.2.2电针有关研究显示,通过对比电针头部腧穴与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可知,电针头部腧穴的临床效果更好,且具有取穴快速的特点,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更高。在慢性失眠治疗中,电针头部穴(四神聪穴、太阳穴、印堂穴)联合脉冲电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与针刺体穴(内关穴、太溪穴、神门穴、照海穴、三阴交穴)治疗相比,可显著减少患者夜间觉醒次数,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快动眼睡眠时间与慢波睡眠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2.2.3特色针灸法在失眠针灸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恰当的特色针灸法,以此减轻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12]。特色针灸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交通阴阳针法:通过针刺承浆穴、印堂穴、神庭穴、百会穴,达到镇静、安眠的效果,其中承浆穴作用最为显著。②安神解郁针法:采用毫针予以针刺百会穴、太冲穴、环跳穴、神门穴、安眠穴、三阴交穴,可充分改善患者睡眠症状,达到安神、助眠效果。③调督健脑针法:通过针刺百会穴、神庭穴、神门穴、本神穴、三阴交穴、至阳穴、神道穴,可明显改善患者身心状态与睡眠质量,二者呈现正相关。④镇静安神针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四神聪穴、三阴交穴、神门穴、印堂穴,可充分发挥镇静、安神作用,达到治疗效果。⑤阳光普照针法:人体背为阳,腹为阴,胸背为阳中之阳,以腧穴为论,均可调节人体的阳气。取上胸段夹脊穴、背俞穴,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1.5寸、3寸诸穴,可有效调节多种疑难杂症。在失眠治疗中,通过阳光普照针法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患者手麻脚麻、手痛脚痛、手足血管硬化的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⑥靳三针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四神针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照海穴、申脉穴、定神针穴,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睡眠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治疗效果。此外,颞三针疗法对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⑦项从刺:横向取哑门穴、风府穴、下脑户穴,横向自风府穴至完骨穴均分成6等份,每份取1个穴位,左右取12个穴位,配合阿普唑仑口服治疗,临床效果更好。


  2.3推拿治疗


  近些年来,在失眠治疗中,推拿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手法也在传统推拿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改进。在推拿治疗失眠中,头面部采用点按方式,穴位主要取百会穴、太阳穴、印堂穴、风池穴、神庭穴、四神聪穴等;腰背及腹部采用揉、擦、滚等手法,以脾胃经、膀胱经、督脉为主。通过推拿治疗,能够有效调和阴阳,调节脏腑功能,進而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失眠治疗中,还可以采取通督治脊配合传统推拿法,其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进行头面部及腹部推拿,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除此之外,在失眠治疗中,采用引阳入阴推拿配合气息导引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增加睡眠时间,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4艾灸治疗


  艾灸是针灸的一个重要分支,临床应用非常普遍,并且临床效果良好,得到了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认可。在失眠治疗中,采用温灸神阙法,取中脘穴、下脘穴、关元穴、气海穴为主穴,神庭穴、印堂穴、足三里穴为配穴,针刺之后,在神阙穴施盒灸,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在失眠艾灸治疗中,取百会穴、心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同时口服舒乐安定,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舒乐安定。


  2.5中药结合针灸治疗


  失眠的病理机制是阴阳失交、阳盛阴衰;中药治疗失眠具有养血生津、疏肝解郁等效果,加之针灸治疗,可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常规穴位针刺治疗中,多以安神宁心、调理踽脉为原则;八脉交会穴取申脉穴、照海穴,心经原穴取神门穴、心藏神穴,督脉取百会穴,以此达到安神宁心助眠的效果。在中医辨证治疗中,多数学者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等,可采用清热化痰、滋阴补肾、宁心安神、活血调营、健脾和胃、调和肝脾、消食化积等方法予以治疗,以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治疗进展中,推拿治疗失眠多以安神、养心为主,通过手法刺激,对体表特定部位予以刺激,进而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具有适用性与安全性的特点,最后将信息传递至相关脏器中,以此达到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时候,必须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变化予以调整,从而有效达到治疗效果。可以说,在临床治疗中,失眠病机不是一成不变的,推拿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综合考虑,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失眠治疗中,应加强针对性中医情志护理的实施,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舒适度,以此便于提高患者睡眠效率与生活质量。催眠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失眠、紧张、焦虑、不安等症状。除此之外,音乐疗法也是一种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疲劳,进而调节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达到安眠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失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的病症,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在西医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应用价值更高。经临床研究显示,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更好,为失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潘海燕

  第2篇:老年失眠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防治探讨


  隨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失眠日益常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失眠即老年期的失眠,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睡眠不安、易醒、觉醒次数增加,其特点是排除心脑等疾患以及躯体、情感因素所导致的以失眠为主的疾病,可同时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乏力、头晕、食欲差等症状,长期失眠会加快衰老速度、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与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1],属于一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早在《难经》中就对老年失眠有详细论述,经过后世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对于老年失眠病的认识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现就中医对老年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探讨如下。


  1病因病机


  11元气亏虚是老年失眠的致病基础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元气健达,则推动温煦能力强,脾气健运化生精微,使肾阳温煦精气充沛;元气亏虚,则推动温煦、濡润滋养的功能减弱,影响先、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亦有因脾失健运,不能运化输布全身津液,水湿痰饮内生,搏击于心,心神不安最终导致失眠。


  《内经》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亏虚乃百病之源[2]。老年人“七八”而“精少,天癸竭”,若后天又有摄生不当,元气虚者十之八九,常可引起不寐。《灵枢·营卫生会》言“老者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故营气衰少,而见卫气伐于内,此昼不精夜不瞑矣。”老年人体质虚弱血气亏衰,肌肉干枯无力,气道闭涩,五脏之气相互搏击,营卫运行失常,发为失眠。《诸病源候论》中论述“不得眠”的病因时提出“虚劳不得眠候”及“大病后不得眠候”2种,认为元气虚损是导致不得眠的主要病因,老年人年迈体虚,若大病失血,元气耗伤,肝血亏虚,心脉失养,则神魂不守舍,夜不成眠;若由于肝之疏泄过度,思虑太过,损耗心血,元气不充,或伤及心脾,机体心神无精血滋养,发为失眠。


  12情志内伤是老年失眠的诱发因素情志内伤则是引起老年失眠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而舍魂,若情志失常,疏泄失司,则肝魂难安,夜间安睡不能;或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或暴怒伤肝,气郁化火伤阴;或肝经血虚,魂不守舍,皆可影响心神而不寐。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老年人常因生活琐事,或暴怒伤肝、疏泄太过,气火上逆,烦躁多梦;或情志不遂,疏泄不及,气机郁滞,化火伤阴,虚热内扰,而不得眠;或肝气横逆犯脾,脾虚运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或平素忧思太过,耗伤心血,或大病失血,肝血不足,致心脉失于濡养,昼难精,夜难眠;如《张氏医通》云:“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思虑,喜怒惊恐”。在《素问》中也有关于肝痹、肝雍等肝脏病变中均可出现睡眠异常的表现,《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中论述肝痹的症状表现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中描述肝雍的症状为“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由此可见对于由于情志原因影响肝脏均可出现睡卧不安的症状。


  13痰瘀胶结为老年失眠的病理特点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运化功能不足,血液运行不畅而为瘀血,津液失于输布而为痰浊,血瘀痰凝可加速老年失眠的发生和发展。《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老年人肾气不足,推动无力,血循不畅,停而为瘀;瘀血内停于脑,可出现神昏、健忘、失眠等表现,瘀血阻滞气机,气不行津,津停为痰,痰蒙清窍,加重失眠;肾虚也会引起津液输布障碍发生痰浊,《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人至老年,肾气虚衰,蒸腾气化作用失调,津液蒸化不能变生痰浊。


  二者虽可单独为病,但常相互转化,互相胶结,瘀久生痰,痰久成瘀,尤其对于长期不寐的老年患者,痰瘀之象更为明显;二者若胶着为病,常因其难以速去,缠绵反复,而致病程迁延,病情加重。故痰浊瘀血互为因果,痰瘀互结,胶着难消,成为老年失眠的病理特点,也是加重失眠的主要因素。


  2治则治法


  21分型论治根据中医《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对虚实的划分,老年失眠虚证不外脏腑虚损、气血阴精不足,实证不外气滞、火郁、痰浊、宿食等;而老年失眠以虚实错杂者更为多见,章程鹏[3]对1191例老年失眠单型研究病例的证候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肾阴虚有357例,肾虚血瘀有207例,瘀扰心神有186例,心肾不交有147例,肝肾阴虚有68例,心阳虚有56例,气阴两虚证有56例,肾虚痰瘀有42例,心脾两虚有38例,脾胃阳虚有34例。治疗本病关键在于把握虚实轻重,反复斟酌后选方遣药,虚则扶正为先,宜用滋阴、养血、益气等法;实则祛邪为主,不外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消食导滞等。


  22培元、舒郁、化痰是治疗老年失眠的重要法则老年失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乃元气亏虚,标实为气郁、痰瘀,培元、舒郁、化痰是治疗老年失眠的重要法则[4]。王平教授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长期的临床实践,着重从肝郁痰浊入手,以培元安神、舒郁化痰立法,组配而成培元舒郁健脑方[5],方用柴胡、酸枣仁、陈皮、白芍、茯神、龙骨、黄芩、竹茹、夏枯草、天麻、浮小麦、熟地黄、女贞子、大枣、炙甘草等共奏解郁化痰、益精安神之功,从而使心神安宁,失眠乃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6],酸枣仁、黄芩、白芍等均能显著减少自发活动,增强睡眠作用;药理实验研究已表明,该方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且能减少老年失眠小鼠下丘脑中升高的DA含量及外周血中升高的IL6含量[5],临床显示培元舒郁健脑方能明显提高对老年失眠的治疗效果。


  3结语


  老年人由于元气亏虚、情志内伤、痰瘀胶结,易致夜寐不安甚至加重而彻夜不眠。中医药治疗老年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元、舒郁、化痰联用并给予及时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波等

  第3篇:基于关联规则的失眠从脾胃论治用药规律探析


  失眠是臨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失眠的患者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多虑、胃脘痛、恶心、嗳气、呃逆、脘痞、纳呆、腹胀、便溏、便秘、周身乏力等脾胃系症状。中土脾胃居中央而灌四旁,是生命活动的枢轴。人体内阴升阳降,五脏之气的运行,水湿的升清降浊,均有赖脾胃之力的枢转。因此,从脾胃论治失眠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关联规则法,探析失眠从脾胃论治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病历来源以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失眠专科门诊的失眠患者877例为病例来源。


  112选择标准选择符合中医脾胃病诊断标准,或有脾胃系症状的失眠患者,年龄在18~80周岁,共203例病历。


  12研究方法将原始病历语言描述的信息转化为计算功能够处理的数据单元。检查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使之规范、准确和有序。


  121数据录入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数据和管理,建立临床病历数据库,共录入203条临床病历。字段设置包括:病历号、中医病名、西医病名、症状、体征、治法、方剂名称、药物名称。


  122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参照按现行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规范化、标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别名和俗称统一为中文正名;2)中药加工或炮制,或者功效相似的药味仍用原名;3)修改不规范的药名。


  123数据分析方法将录入并审核完毕的EXCEL表转化为数据表,将文本数据转化为数值变量,赋值为0和1。锁定数据库,拒绝修改数据。由专业人员编制程序,应用SAS9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核心药组的配伍规律。


  2结果


  21药物频繁项集203例涉及脾胃系症状的失眠处方中频次较高的前10味药物为夜交藤、合欢皮、郁金、黄芪、半夏,前20味高频药物频度分析具体见表1。


  22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选取提升度大于1,支持度大于30%,置信度大于60%,按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序,关联规则分析所得到的规则。包括常用药对,见表2;药物核心组合,见表3、表4。


  221常用药对


  表2药物二阶关联规则序号置信度(%)支持度(%)规则1885419郁金→夜交藤281255123合欢皮→夜交藤376468郁金→合欢皮474384433黄芪→夜交藤57194286黄芪→合欢皮66694399黄芪→郁金793023941甘松→夜交藤89073842甘松→郁金964353645半夏→合欢皮1077663596柴胡→半夏117343399柴胡→合欢皮1296923103珍珠母→夜交藤1373263103甘松→合欢皮1465963054柴胡→郁金


  222药物核心组合


  3讨论


  失眠的病理变化总归阴阳失交,正如叶天士云:“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也”[1]。脾胃之枢与阴阳的升降出入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经典理论,肇启了后世从脾胃论治失眠的治疗大法[2]。后世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旨在强调脾胃在失眠症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31单味药分析纳入的病历共涉及中药114味,前10位的高频药物为:夜交藤、合欢皮、郁金、黄芪、半夏、柴胡、甘松、白术、茯神、珍珠母。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夜交藤。


  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脾、肝、肾经。功效养心安神,祛风,通络。《本草再新》云:夜交藤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可见,夜交藤不仅是安神要药,还能补中气,健脾胃,使脾胃气血生化有源,气机调达而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此外,合欢皮、郁金理气解郁,黄芪、半夏、白术均为健脾益气之药,柴胡疏肝解郁,茯神、珍珠母寧心安神。值得一提的是甘松,归脾、胃经。王好古[3]言其能理元气,去气郁。《本草纲目》[1]曰:“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32药物配伍分析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隐在的常用药对、药组,珍珠母→夜交藤,甘松→夜交藤,置信度最高,具有较强的关联度。通过3阶关联分析,发现郁金、甘松→夜交藤,置信度最高,具有较强关联度。通过4阶关联规则发现,郁金、黄芪、合欢皮→夜交藤,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强关联规则的右项集中在夜交藤上,与其他药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说明了夜交藤是从脾胃论治失眠组方配伍的核心药物。强关联规则的左项药物为甘松、郁金、合欢皮、黄芪、珍珠母等药物,大多为疏肝安神、醒脾理气之间协同配伍,这与高频药物的统计结果一致。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甘松、郁金、合欢皮、夜交藤、珍珠母均为经验方松郁安神方[2]的组成部分。松郁安神方原方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配伍黄芪、白术、茯神、半夏、山药等健脾益气的药物,则能组合成治疗脾胃系失眠症的新方。说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失眠患者,多由肝郁横逆犯胃致脾胃虚弱。因此,治疗上不仅仅健脾养心以安神,还应当兼顾疏肝解郁。醒脾开郁是治疗此类失眠症的基本大法。


  作者:张敏等

上一篇:阶段性抗阻训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一篇:新人教版高中生物中的营养与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