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我国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数,对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进行了测量,分析了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并对地区发展差异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在逐步增大,历史积累、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等是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等教育;地区差异;分析


  一、前言


  近年来,关于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在这些研究中,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义务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1〕〔2〕,二是关注高等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3〕〔4〕。而对处于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高中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研究几乎无人涉及。在我国,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是所有初中毕业的学生都可以顺利进入高中继续接受教育,高中教育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分水岭,我们在探讨高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时,必须先重新思考高中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才更有实际意义。由此,本文拟从我国各省区高中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出发,结合初中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综合分析我国中等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总结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特殊性,为促进我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寻找依据。


  二、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测量指标的选择


  由于我国各省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对各省区中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测量存在许多困难。首先在于目前我国各省区的中等教育统计资料中缺乏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高中教育的入学率等指标;其次是我国各省区中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各省区及县市的初高中学校的分布与学生来源也不一致,这些均造成对我国各省区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拟依据2003-2012年我国中等教育发展情况,采用各省区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数来分析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文中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2003年至2013年)、《教育统计公报》(2003年至2013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至2013年)。


  三、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变动分析


  结合前人研究,本文对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描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特征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主要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动过程,并对这种变异进行预测;空间特征分析主要分析各省区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实际数与全国平均数之间的差距。第二层次从统计学指标出发,对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进行相对差异分析和绝对差异分析。绝对差异分析采用不同省份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变动的标准差,这是教育发展的实际差距。但由于各省中等教育基础不同,采用绝对差异容易出现较大误差,因而又采用相对差异进行分析。相对差异采用皮尔逊积差变异系数,可对不同标准的数据进行比较。


  (一)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变动情况


  本文采用的变异系数公式为:


  CV代表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X为算术平均数。CV代表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表示离散程度越大,数值越小,表示离散程度越小。以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区域单位,利用变异系数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各省区2003-2012年每万人口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数的变异系数与标准差,见表1。


  表1显示,从2003年至2012年,我国各省区初中教育的标准差为87.0至103.6,从2004年起,绝对差异逐渐变大;变异系数为17.7至27.8,从2004年起,相对差异也在逐渐增大。高中教育的标准差为38.6至74.3,从2003年起,绝对差异先是增大,其后2004年起开始逐渐变小至2007年,2008年起又开始逐渐增大,2012年的标准差接近为2003年的两倍;变异系数为17.1至24.5,2003年至2004年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至2007年,2008年又开始上升,相对差异也在逐渐增大。


  从每万人口初中生与高中生在校人数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一是自2007年起,我国中等教育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都在逐渐增大;二是初中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大于高中教育。


  表1各省区中等教育指标的标准差与差异系数


  (二)各省区中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为说明各省区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本研究计算了2003-2012年各省区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数的距平均值,即各省区历年值与全国平均值的差,结果见表2。


  表2各省区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数的距平均值


  从表2中可以发现,我国各省区中等教育地区发展绝对差异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1)从2003年至2012年,各省区中等教育的相对地位没有出现变化,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数的正负号绝大多数没有出现大的变动;(2)从各省区中等教育距平均值看,经济发达地区的距平均值绝对值一般大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这点恰恰与高等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相反。


  (三)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预测


  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随着时间变动而出现变化,属于时间序列事件。本文采用指数平滑法对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作预测分析。指数平滑法属于时间序列分析,优势在于综合考虑了时间对目标事件的影响,采用不同指数进行多次平滑来修正预测,可以较好地消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减少偶然性时间序列变动引来的误差。考虑到一次平滑容易出现较大误差,本文拟进行两次平滑分析,分析模型为:


  其中为第t期的第一次指数平滑值,为第t-1期的第一次指数平滑值,为第t期的第二次指数平滑值,为第t-1期的第二次指数平滑值,Vt为第t期的观察值,a为平滑系数(0<a<1)。经过计算后,可以获得最终预测方程:


  t+T为第t+T期的预测值,T为预测超前的周期数,At为预测直线的截距,bt为斜率。运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数据年限越长,越容易抵消因各种偶然因素变化引起的预测误差。对我国中等教育变异系数CV的分析见表3。


  表3我国中等教育各年指数平滑数值


  依据表3中数据,得初中变异系数预测方程(1)和高中变异系数预测方程(2):


  依据预测方程(1)和(2),可以计算出初中和高中的变异系数预测值,见表4。从表4可以发现,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依照当前的趋势,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将会逐渐扩大,初中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增长速度大于高中教育。


  表4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预测


  四、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与对策


  首先,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省区,其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数和高中生数远低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导致这种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而引起的人口比例出现变化,其中包括人口总体基数、人口构成、受教育程度比例等。以北京、江苏、陕西、贵州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为例,依据国家2008年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2007年四省市人口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的受教育程度每百人中的比例,北京为:0.17、0.30、0.23、0.30,江苏为0.37、0.40、0.15、0.08,陕西为0.37、0.39、0.16、0.07,贵州为0.59、0.31、0.07、0.03。以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北京、江苏、陕西、贵州属于我国四个不同的经济发展层面,结合表2,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即经济发达地区,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比例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经济落后地区,则中等教育每万人口在校生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经济发达地区以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负担较少的基础教育人口,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因此,要消除中等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保持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首要任务是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教育的快速发展。


  其次,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出现地区差异,也是教育发展历史积累形成的。我国虽然在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但全国性地实施义务教育还比较晚,且义务教育中不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后,初中教育的相对差异在逐年扩大,主要在于各地人口基数、比例构成的变化,而高中教育的发展差异,关键在于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北京为例,北京每万人口中初中在校生的距平均值一直是负值,且负值在不断变大,表明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数在不断下降;高中生的距平均值先是正值,然后变为负值,且负值也在不断增大,表明每万人口中在校高中生数也在不断下降。结合国家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中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下降,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北京适龄入学人口的相对比例不断下降,二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北京,加大了北京的人口基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和高中在校生数的比例,三是北京的教育基础一直较好,这是北京高中教育与其他省区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变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必须正视教育历史差距,中央要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发展力度,才有可能逐步弥补历史形成的地区差异。


  最后,我国中等教育的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也是我国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我国各地的人均和生均教育经费差距较大,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越高,经济越落后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则越低〔5〕。以2011年为例,北京的初中教育生均预算教育经费为11241.78元,为全国的5.5倍,全国平均仅为2044.93;北京的高中教育生均预算教育经费为13612.11元,为全国的8倍,全国平均仅为1687.54元。近年,关于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巩固水平明显不如东中部地区,主要原因也是在于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远低于东中部,如贵州等省份的人均教育经费不及北京、上海的十分之一。不同省区教育经费的巨大差距,拉大了中等教育的地区发展差异〔6〕。中央和各级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巩固义务教育入学率,扩大中考升学率,从而彻底解决我国各省区中等教育地区发展差异。


  作者简介:罗贵明(1974-),江西高安,宜春学院文传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演化经济研究。

上一篇:刍议初中物理教学初中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导学案对中等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