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审美教育的融入开展论文(共3篇)

 

 第1篇: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审美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美的事物、美的作品所进行的美感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对美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并使之建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简称“美育”。本文从教师自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出发,具体论述从语文教学中发现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现语言美


  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发现结构美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新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三者之中“建筑美”往往被我们忽略,诗歌的结构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句结构匀称、均衡,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和谐对称。这就是他令人瞩目的统一的结构美感。


  同时,作者把乡愁按时空变化分别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以此为载体,把那浓浓的抽象的乡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实物,易于理解,本身这四种载体说穿了就是乡愁的代表物,就是作者感情的深化,使思念每句递进、提升,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形象美


  通过分析课文的高大上、真善美的人物发现形象美。例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刻画的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注,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探索研究,实事求是,尊重关爱他人的形象值得学生们去学习。还有,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刻画的慈祥的父亲”饱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爱,“父亲”虽然失业了,但是他依然事事都为儿子着想,那么辛苦的买橘子却一股脑儿的全给了儿子。离别之时,“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恋恋不舍。由此可见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从伟大的父亲形象教会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四、在语文教学中发现意境美


  通过想象联想,领悟意境美。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这是言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这是言外)。又如《荷塘月色》是篇诗意盎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的散文。学习此文要根据作者描述的荷叶、荷花、荷香等展开联想。比如,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莲说》中的文句,自身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中体味出水轻盈舒展、挺拔秀丽的姿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是如此的柔和、宁静,“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叶子和花被月色笼罩着,像浮上一层乳白色的光辉,使本来就是白色的荷花,显得更白,“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和花都一起进入梦中……運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五、在语文教学中发现思想美


  通过分析一些课文中的主人公的爱国、孝顺等发现思想美。王二小是共青团员,他一边放牛一边替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发现王二小在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作顺从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结果八路军不等王二小全身而退就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通过王二小爱国主义事迹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例如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让学生学习当中的孝顺思想。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就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才更具开放性、更具接受性,所以说,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作者:黄燕红

  第2篇: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也是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因此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文化,让汉语言文学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然而很遗憾的是,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降低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价值。具体而言,在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教学方式守旧单一,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往往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从心底里形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正确认识,这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诸多的。第二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情感理解教学较差,汉语言文学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审美教育能力,这在现下这个知识型社会中也是具有独特的魅力的,但是很显然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有形而无神,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价值与魅力发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若是想发挥出汉语言文学教学独特的审美功能,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自身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识,从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更多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汉语言文学课堂焕然一新。在这里笔者列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与学生进行一个飞花令的诗词游戏,“飞花令”本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爱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飞花令”游戏,不但可以考验学生的诗词掌握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人的高雅志趣,这是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例如在学习苏轼《蝶恋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花”为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一个带有“花”字的古诗,这无疑是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而长此以往,学生势必会对汉语言文学有新的认识,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挖掘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美”实在是太多了,诗词美、文化美,连文字都是美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的审美因素也很多,为此教师一定要跳脱出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从汉语言文学中的美出发,让学生从本质上体会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与深意。在这里笔者以这两首送别诗歌教学为例,一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另外一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同样为送别诗,王维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是高适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这矛盾吗?其实只是诗歌意境与诗人胸怀的不同,这就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种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哲学看法的一种表达,也是只有汉语言文学才能表达出的一种特有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这种细节美,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韵味与精神,可以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意识。


  (三)结合生活元素,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活元素去进行教学,将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哲学价值理念物化或者外化,这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例如《核舟记》是以小见大、表现出古人强大文字刻画能力的一篇文章,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场景出发,采用一种船头戏的生活表演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鲁直、佛印,从而让学生从生活形象出发,将文字描写放大,从而理解文章所描绘出的意境情趣,这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总结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输出,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弘扬中华文化,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地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元素的挖掘。


  作者:姜志华

  第3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宝库,所在皆有,俯拾即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这美的殿堂,引导他们从字里行间发掘出“美”的形象,感受到“美”的内涵,树立“美”的榜样。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树立“美”


  语文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事实上语文都是可以进行审美教学的,只要教师注重对这些“美”的因素的解读,便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美的世界,从而形成科学、健康的审美意识。首先,教师为了能够给学生讲解出美好情境的内涵,自己要先做到对语文教材的“美”的解读,所以教师对教材美感的解读对于进行审美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第一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需要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创设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进行情景的创设,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进行感情的渲染与场景的铺垫,也可以通过音乐、史诗动画来进行气氛的调节……例如我们在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展现一个动画,描绘江水映衬下的明月以及目光所及鸟语花香的江南的一片春光,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景象,通过美景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由景生情的情感历程。


  二、钻研教材内容,发掘“美”


  语文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语文本身就具有审美情操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璀璨光辉,触角伸向了美的方方面面,走进语文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极力将自己看到的方方面面分享给学生,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要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老师首先要有审美的眼光,要从美的角度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一本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美的天地:桂林山水、大海潮音、名胜古迹、异域风光——自然美令人赏心悦目;长城、颐和园、藏戏、吊脚楼——创造美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居里夫人——人物美催人奮发向上;《慈母情深》的母子情、《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子情。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元素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元素融于教案中,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


  三、利用现代手段,提高“美”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语文美育”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图、声、乐的作用,增强美的感受。让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更具有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能生动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界美好的文章,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网络上搜集到的相关图片、歌曲等,按照审美教育需要制成Flash,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景色,真正理解文章作者所要展现的美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之情。这样运用现代给予技术使学生感受自然美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拓展延伸活动,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综合,敢于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在社会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驰骋,在创造的天地一展才华。


  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努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与引导,并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品质。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就要求教师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好意识与能力的双向互动,将美育进行渗透。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展示美、欣赏美的过程,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实现由内而外的人格升华,实现审美教育由线到面再到体的完善。


  作者:张铭芳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实践新方法探究
下一篇: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