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0952—2011的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其必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以此而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价值。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结其研究特征与方法,并在中西比较寻求差异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新时期的中外元杂剧研究达到有效的“互识、互证与互补”进而迎来一个多元、互通、繁荣发展的广袤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中国元杂剧自18世纪早期伴随着《赵氏孤儿》的西传并于英语世界的传播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的早期传播多为单纯的译介以及简单的内容概要介绍,而英国则是早期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但自20世纪中后期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后,美国遂成为英语世界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传播形式亦由先前单纯的译介为主转变为译介与研究并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像杜为廉、柯润撲、伊维德、马克林、时钟雯、刘君若,等人的综合性研究,他们的研究广泛地涉及元杂剧的诸如兴起原因、作家作品(人物、主题、语言〕、艺术特征、舞台表演及其他(音乐、演员、演出、剧团、服饰、化妆等〕、功用等诸多方面;亦有如章道犁⑶血只.1。匕飄曲律研究〕、彭镜禧与海登、夏颂〔传播研究)以及诸多博士论文一般,针对元杂剧的某一方面而展开的专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新异,对我国国内学界而言极具借鉴性意义与价值。篇幅所限,本文不便一一展开详述,拟水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475001。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只详细梳理和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管中窥豹,以期概括呈现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独特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
本文所梳理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共计37部,时间上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新世纪的2011年;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北师大图书馆,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凡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笔者相信均已搜罗完毕,这37部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迥异、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多元、研究价值与意义巨大,它们已充分体现了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较高水平,其中有些还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在英语世界影响很大,因而很具代表性,亦突出呈现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总体特征与价值。
一、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
为便于总体把握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亦为随后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分析归结其写作时间、内容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及特征,笔者遂按时间顺序,首先绘制“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一览表”如下:
纵观上表中所列37部博士论文,我们可将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以元杂剧文本为主要考察、解读对象,针对元杂剧的语言、音律、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研究,剧类(题材类型)研究以及元杂剧的总体研究。这其中,针对元杂剧宾白进行语言分析的有博士论文1、,音韵方面的研究则有专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6以及涉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4,章道犁的《元曲韵律学》,后经增编以专著《元代北曲之结构与曲律及全元戏曲北词谱》(巧^。)①出版,该文为英语世界首次亦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对包括元杂剧曲牌联套、宫调以及曲谱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元曲曲律研究。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的博士论文,所涉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及白朴等人,而他们的代表剧作特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无疑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其中论及关汉卿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8、9、11,专论马致远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18、27,而白朴的研究专论则有博士论文12。博士论文14、17、26②、34是英语世界的4部《西厢记》研究专论,另有涉论《西厢记》的博士论文31。元杂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特征鲜明各异,他们共同点缀装成了元杂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英语世界中论及元杂剧人物的,多为博士论文,所涉人物包括吕洞宾、关羽、杨贵妃、女性、张飞、鬼魅等;这其中有博士论文3、13、20、23、28、35等。英语世界对元杂剧剧类(题材类型)的研究亦多为博士论文,这主要有博士论文19所论之“才子佳人剧”博士论文10③、15④所论之“公案剧”以及博士论文36所论之“边疆跨境剧”等三类。英语世界针对元杂剧总体研究的博士论文则以刘君若的《中国13世纪杂剧研究》为代表。
第二,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学〕、戏剧传统入思,对元杂剧包括悲喜剧维度、中西比较等在内的异质文明间的横向考察,这其中有博士论文16、29、32、21的悲喜剧维度考察以及博士论文24、25、26的中西戏剧间的比较研究。
第三,从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的角度,就元杂剧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关系以及戏曲文物此类戏剧史现象的纵向研究;这其中有博士论文22⑤、30、33、37等。
二、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研究的总体特征与方法
(―)研究的总体特征
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本文所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博士论文在时间跨度上为1952年至2011年,时限约60余年;从各时期创作的数量上来看,上世纪50年代的3部、60年代的6部、70年代的6部、80年代的7部、90年代的14部,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1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80年代以前的博士论文15部、以后的博士论文21部,它们在数量上还大致相当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仅1部,则明显与先前相比存有巨大差距。其次,从地域上来看,上述所列37部博士论文中,仅一部博士论文出自英国,即杜为廉的《关汉卿和他的作品研究》;其余皆为美国高校的博士生所作。因而,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创作中心主要在美国,这显然是与二战后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的。而就其所属高校而言,博士论文篇数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并列第一,皆为6篇〕、密歇根大学〔4篇)以及斯坦福大学0篇〕;这些高校无疑是美国汉学研究的重镇。再次,从作者构成来看,英语世界本土作者17人,华裔作者20人;其数量大致相当。但如果我们结合创作时间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15位博士论文作者中,英语世界本土作者共计10人,约占67%,而华裔作者只有5人,仅占33%;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2位博士论文作者中,华裔作者共计15人,约占68%,而英语世界本土作者却只占32%。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14位博士论文作者中,华裔作者就占了10人,为该期总人数的71%,明显占绝大多数。我们据此可知,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多出自英语世界本土作者之手;而80年代以来至今特别是90年代的博士论文则多为华裔作者所作。最后,从博士论文的选题或研究内容来看,同样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80年代之前的博士论文选题多为元杂剧语言、音韵、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等传统的元杂剧文本分析,其更侧重于元杂剧文本的文学性研究;而80年代以来的博士论文选题在继续元杂剧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的同时,却又将其研究的视域横跨中西、纵贯古今,更注重中西戏剧间的比较研究、悲喜剧考察以及中国戏剧史现象背后的权利、政治与文化精神层面的开掘,其更侧重于以异域他者的眼光审视元杂剧,专注于元杂剧与西方戏剧总体特征层面的暗合及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蕴的挖掘。
对此,必须从美国汉学发展的总体历史背景中予以考察。我们知道,美国汉学的早期发展是在美国传教士、欧洲传统汉学家与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受其影响,美国早期汉学主要侧重于中国语言、古典哲学、古典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研究路数与欧洲的古典汉学可谓一脉相承;而且由于战后冷战时期造成的中美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全面阻隔,以及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而导致的费正清所开启的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发展的中断,遂使得美国的汉学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传统的欧洲古典汉学的研究模式。直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特别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美间各层面交流的曰益频繁,美国汉学遂于80年代以来于内外两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内部而言,前期受阻的美国现代中国学逐渐取代传统的欧洲古典汉学而成为美国汉学发展的主流,其所开启的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及其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而生发的诸多全新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亦深深地影响了同期的古典汉学研究;就外部而言,随着中美邦交正常化、双方科教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中国赴美留学或访问的学生或学者曰益增多。“在中美建交后的前10年内,到美国学习访问的中国学生和学者约有3万人,超过了从1860年到1950年赴美人数的总和。据中国教育部统计,1978年,美国只有5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而从1978年到2002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超过了38万人,美国已成为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仅2001年一年,就有大约7.8万人在美国留学,其中多数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①这些数量可观的赴美学者或学生,遂成为美国汉学特别是传统古典汉学研究的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结合上述背景而论,我们很易得知,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以上世纪80年为界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乃是与上述美国汉学的发展历程完全吻合的。首先,就作者构成而言。前期以英语世界本土学者为主而后期却以华裔作者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二战后至80年代以前这段时期,中美间的冷战对峙遂使得双方间的各种交流包括科教交流几无可能,即使此期有赴美的中国学者或学生,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去美国的,抑或是香港、台湾的学者或学生。而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而来的赴美留学或访学大军的涌现,在美国各高校或科研机构学习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华裔学者的人数必然亦会随之陡增。而这一变化在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作者身上,无疑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前期主要是传统的语言、以文本分析为主的文学性考察,这非常符合传统欧洲古典汉学注重语言研究、古典文学(化)的研究模式。比如,有关元杂剧的语言研究的2部博士论文,就受到了当时在美任教的中国学者赵元任、杨联陞的语言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其研究架构就直接源于赵、杨二人的语言学理论。而后期的研究内容由于研究者视域的转变而导致的诸如中西比较、悲喜剧之维的考察以及文化转向,一方面与研究主体的上述转变密切相关;作为后期研究主体的华裔学者,由于横跨两种异质文明,独特的双重身份必然会生发出独特的研究视角,中西比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以异域的美学观念或研究方法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学亦在情理之中,如前述英语世界的3部元杂剧与英国戏剧间的比较研究以及4部悲喜剧维度考察元杂剧的博士论文。而另一方面则无疑是受到了美国现代中国学以及各种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后期无论是占绝对多数的华裔作者抑或是少数英语世界本土作者,他们的研究内容均亦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即侧重文化研究、跨界(学科〕研究,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甚至考古、宗教、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或领域的内容融合一体,再加之各种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催生下的各种新近的文学、文化批评手段的运用,从而使其研究内容获得了巨大的文化信息量,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文化世界;他们似不专注于文学本身,而是探究其后隐匿或折射出的独特文明与文化意义。在此过程中,元杂剧文本分析只不过是他们借以探究还原历史真相、开掘文本的文化能量的一个手段而已。
至于上文所提到的,新世纪以前和以后的博士论文数量存有巨大差距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考察2000年以来英语世界中国传统戏曲研究概况的话,或许会得到部分解释。郭英德在其《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一文中,就详细的梳理了北美英语世界1998—2008年间的博士论文研究状况;笔者通过仔细考察发现,在其梳理的2000年以来的15部博士论文中,其研究内容多为明清(包括京剧)以来的中国传统戏曲(现象〕,共有10部,其余有关宋金时期戏剧1部、传奇剧1部、中西戏剧总体比较1部、有关戏曲演出的2部;①其中华裔作者11人。我们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博士论文主要集中于中国明清以来传统戏曲的探讨,这也与之前专注于元杂剧研究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对先前过于专注元杂剧研究现象的一种学术研究方向的纠偏,元杂剧固然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典型代表;但明清以来的戏曲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值得学术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开掘。另一方面,就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状况本身而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它已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亦相当系统而深入了,没有相当扎实深厚的文献与理论基础,已很难有所突破,特别是对于有些初涉此领域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除上述基于研究者而考虑的主观因素外,客观方面,其一,英语世界有关中国古典戏曲包括元杂剧的英文文献积累亦相当有限,除了早期翻译的一些经典元杂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外,对于其他方面的文献却很少译介,这势必会影响到新世纪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即使有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如上所示,亦多为华裔作者所作。其二,就国内外元杂剧研究的整体状况而言,自20世纪初王国维开创了元杂剧研究的历史先河以来,直至“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中国戏剧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近二十年来元杂剧研究却日益冷清。……与宋元戏剧相比,明清戏剧研究方面则产生了更多的研究成果。①新世纪以来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这种“日益冷清”的状况必然亦会影响到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当新世纪国内明清戏剧研究相对活跃、硕果频出时,英语世界此期的明清戏剧研究亦会如此,从上述占其总数67%的英语世界明清以来戏剧研究的博士论文数量上即可见出。
综上考虑,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仅出现1部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似也不难理解了。
(二)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前期的元杂剧研究多受欧洲古典汉学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为基于文本分析的语言、音韵及作家作品研究,因而其研究方法就是传统欧洲汉学的研究路径:语言分析、音韵考察以及文献搜集整理基础上的细致地文本分析、考证、注释与译介,这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与文学性研究,亦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比如,此期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文本分析的同时,更注重于文末对元杂剧作品的译介及剧作家本人的常识性介绍;因为在元杂剧研究的早期阶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元杂剧知识的普及手段以及基础性工作3《中国13世纪杂剧研究》文末译有《窦娥冤》、《梧桐雨》、《李逵负荆》三部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吕洞宾》文末附有马致远《岳阳楼》译文以及吕洞宾本人的生平年表《关汉卿批评性研究:其人其作》文后附有关汉卿新近生平研究概览《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一文后附有作者自译的《梧桐雨》与《墙头马上》、并有详细的文本注释《戏剧中的关羽:两个元剧本的翻译和批判性探讨》中第二部分即为文中所析两出元杂剧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单刀会》的译文,而《一个13世纪中国剧本〈西厢记〉研究》一文,文后则附有《西厢记》的详细分折的内容概要,等等。后期博士论文中虽亦有此类内容,如《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一文后附有所论元杂剧《窦娥冤》、《汉宫秋》等9部杂剧的详细分折内容介绍《〈西游记〉杂剧中的喜剧因素》文后附录中附有该剧六本24出的剧情梗概,以及《爱情偶像的表述:〈西厢记〉爱情故事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比较》中文末附有《西厢记》分折详细的内容概要;但总体数量明显不及前期,且多为介绍性内容而无全文的翻译。
如果我们说前期的研究方法偏重于元杂剧的基础性研究、关注于人文现象的特殊性考察的话;那么后期的研究方法则由于受到前述美国现代中国学以及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各种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而更趋多元化,也更具现代性,这也是导致后期的元杂剧研究内容更关注于诸如社会、政治、文化、宗教、历史等人文现象的普遍性探讨的主要原因。就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后期博士论文而观,这种影响的印迹甚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取自于西方文论资源或哲学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大都为此期的华裔学者所用,比如西方悲、喜剧维度关照下的4部博士论文,中西比较视域下的3部博士论文;再如援用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聚焦于亚文类“才子佳人剧”研究的《才子佳人:元明清时期的爱情剧》;采用符号学与女性主义、新批评细读分析、中西比较等研究方法的《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倚重于区域田野调查方法的《元杂剧的仪式方面》与《戏剧维系精神:金元时期平阳的艺术、仪式和剧场,1150—1350》;再如运用“电影女性主义理论”考察元杂剧的《历史化的中国戏剧:元杂剧的权力和政治》;《边疆故事: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性别和汉蛮的跨文化冲突》一文,则以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和后殖民话语为考察视角,探讨‘‘跨境剧”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及其总体历史和文化特征。以上诸文均为华裔作者所作,他们以新奇的视域关注异域的美学思想、文论资源,并于自己的博士论文中运用的恰到好处,显示了这种取自他者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也是他们有意摆脱国内的元杂剧研究模式,拓展新的研究视域、发掘文本新的审美意蕴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他们锐意进取的学术思维与创新精神。
而前述美国现代中国学所开创、热衷的跨学科研究,亦深刻地影响了此期的博士论文创作。如本土作者如夏颂的《修辞、传奇和互文性:关汉卿在中国元、明时期的构造和重构》一文就采用了现代传播学的方法探知关汉卿及其作品于后期传播文化中的建构,而麦卡琳的《元杂剧中的鬼魅形象》一文则用社会宗教学的方法,探讨元杂剧中鬼魂与仪式、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他还有上文所提到的对政治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资源的运用,不一而足。
三、意义与价值:英语世界与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比较研究
如前,笔者已对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总体特征(包括内容)与方法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初步地梳理和探讨,那么它们与国内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在选题内容、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方面又有何异同呢?从中又能揭示出它们怎样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呢?为了更能体现当今中国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现状,笔者拟将其创作时间范围限定在新世纪2000年以来至2013年间的十多年里,经笔者搜集整理,共得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21部,很有代表性。为便于展开探讨,笔者亦将这21部博士论文绘表统一整理如下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文献基础不同。二者虽然会有相似的研究内容,如都涉及元杂剧语言研究,剧作家关汉卿、白朴研究,悲剧维度的探讨,元杂剧传播以及文化、宗教层面的研究等,但是双方据以展开研究的文献材料基础却明显不同。国内作者一般都是在尽可能最广泛地占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从而使其元杂剧研究具有夯实的文献基础,博士论文显得很有厚度,如《元杂剧语气词研究》、《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等;而英语世界的博士论文作者一般都是以其占有的少量文献、在对其文本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的,于细微处出灼见,如罗伯特米勒的《元杂剧宾白中的虚词》一文仅主要以武汉臣的《老生儿》、詹姆斯^^^迪尤的《元杂剧对话中的动词短语结构》也只是依据关汉卿的三部剧作《窦娥冤》、《救风尘》和《单刀会》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果上面所列英语世界元杂剧博士论文作者均为本土作者,可能存有因阅读、理解中文文献困难而导致的文献占有较少的话,那么不存在中文文献阅读与理解困难的华裔作者的博士论文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只需对其稍作考察便知:由于受西方学术思维与研究路径的规训,他们亦是不重广博文献搜集整理基础上的综合分析,而是着重于少量文献(本)基础上的细读深究。贺尚仙、王炯、叶坦的《西厢记》研究便是典型的单一文本的细读分析,姚舒华的《才子佳人:元明清时期的爱情剧》即是对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主的戏剧文本的细读,张炳祥的《元杂剧中的情节剧与悲剧》则是对作为情节剧代表的《灰阑记》、悲剧的代表《梧桐雨》的文本分析,任友梅的《〈西游记〉杂剧中的喜剧因素》是对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的细致分析等等。它们均是以少量文献占有为基础并进而展开文本细读分析、但却能以不同的独特视角切入而探讨元杂剧不同层次文化与美学意蕴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代表作。对于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这种文献基础薄弱的状况,国内学者郭英德认为是“论文作者无暇顾及全面搜集与广泛阅读第一手戏曲文献”①;当然,由于各种历史(如中美对峙〕与现实〔资讯条件)原因会不同程度影响到英语世界博士论文作者对相关资料的广泛搜集,但笔者窃以为不是‘‘无暇顾及”而是“不愿顾及”。我们知道由于中西方之间文化(明)的差异,人类间的思维方式亦是迥乎不同。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重直观体现、总结综合;而西方人则讲究科学实证,重条分缕析、事无巨细。所以,从不同的文化传统上来讲,中国学人非常善于在大量的文献搜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系统总结与综合分析,即为实证性的材料整理;或者直观体悟式的评点、诗话,即为阐释性的理论批评。而西方学人包括深受其影响的华裔学者则更擅长于细微处详细探究、条分缕析,于文本细读中通幽洞微。所以,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不同的学术思维特质,是造成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重文献搜集整理、重细致的文本分析的根本原因。
第二,研究路径不同。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有两种大致的研究路径,要么是偏重于相关文献的钩沉辨疑、致力于全面而系统的文献整理工作,要么是对既存的大量戏剧史实或现象进行相关描述性的系统梳理;而绝少如英语世界博士论文那般,探讨文本中的深层文化或美学意蕴、揭示史实或现象背后的诸如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现代传播学等意义上的新的理论阐释和解读。就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双方所处不同的文化语境及其影响下的不同学术思维、学术训练而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由其而导致的双方研究方法的不同。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国内博士论文多以文献整理、考证,戏剧史现象描述为主,其研究方法多为中国传统的文献梳理、考证,或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内的评点、解读;而英语世界博士论文则更多是以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入思,运用了更多西方文艺批评中的研究方法,并深受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于较少的基础文献中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宏阔学术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文本的美学与文化意蕴。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就是注释、校勘、考证基础上的文献整理或直观体悟式的理论批评。王国维是援引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阐释中国问题的第一人,自此后,一大批学贯中西的近现代学者“都是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引进和汲取了外国的文学观念和治学方法的。他们的根本经验就是既有十分坚实的古典文学的根底和修养,又用新的眼光、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照亮了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研究对象。”①他们之所以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开疆辟土、成就斐然,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处于中西交汇的历史时期、以会通中西的学术思维与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文学的相关问题。他们具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同时又有深厚的西学涵养。然而,他们毕竟是极少数的人,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先前传统的研究方法仍是主流。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划分更加细化,传统上文史哲本来一体的人文学科亦经历了更细更窄的学科划分,一种极为有趣的现象随之出现:搞哲学的不问文学,搞古代文学的不论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搞文论的不关心古典文献的整理,遂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的窘迫局面。虽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种西方哲学、美学思潮涌入我国,但却由于缺少世纪之交那些真正能会通中西的大家,遂使得一些欧美学者惯用的研究方法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批评,语言学研究、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于当今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如盐化水”般的运用。熟知西方文论、美学哲学思想的却缺少深厚扎实的古文根基,古典文学科班出身的却又不关注西方的批评话语。因此,总体而论,当今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依然是以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
从上表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作者的所属专业,我们看到,上述21位博士论文作者中,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占12位,约占57%,少数民语言文学专业的2位,戏曲学专业4位,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专业各1位;很显然,其作者所属专业总体上仍以古代文学专业为主,而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承袭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研究路径与方法。文艺学专业的赵春宁虽可能熟知西方文论的相关知识,也运用了现代传播学的方法研究《西厢记》,但其与同样以传播学方法研究元杂剧的夏颂相比,却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赵春宁以《西厢记》的传播现象描述为主,而夏颂则揭示了关汉卿杂剧文本后隐藏着的一种由作者、明代官方、商业机构以及文人编辑者纠合而成的历时性的文化合谋动力。再如,同样是论“悲剧”、阐释“文化或宗教”,国内博士论文却不似英语世界博士论文那般具有宏阔的跨文化(明)视野、于异质文化(明)中考察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国内博士论文所谓的“文化”阐释多为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绝少涉及异质的西方文化(明〕。同样为“比较”,国内博士论文《元杂剧曲文与其明传奇改写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也只不过是蒙元游牧文化与汉儒家传统文化间的比较;根本不似英语世界博士论文《论元杂剧与英国的家务剧比较》、《元杂剧与伊丽莎白时期戏剧比较》以及《爱情偶像的表述:〈西厢记〉爱情故事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比较》那样,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中西比较。同样是对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的研究,却能得出了男权主义(《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与女权主义(《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根本原因乃是源于研究双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视域。
通过国内与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总体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各有特色,不同文化语境影响下的不同学术思维、学术规训,导致了双方博士论文不同的文献基础与研究方法,从而制约着各自的不同的研究路径。总体而言,国内博士论文重文献基础、史实或现象描述,以搜集整理、考辨释疑、综合归结以及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为主;而英语世界博士论文则更重文本细读、理论思辨,以西方的各种哲学美学入思,立足于异质文明(化〕,运用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在内的多种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并深受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影响而使其视域更阔,打通了诸如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宗教学、传播学、比较文学等诸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文本中的审美和文化意蕴;他们在‘‘对‘旧材料’的解读中,则娴熟地展示了‘新方法’的力量”①。由此而观,双方的研究各有特色亦各有所长,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上述它与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不同或差异之处:小切入、多角度、深细读、重思辨、跨学科、跨文化;而这无疑亦是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与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主要差异之所在。而这种差异会引发我们更多的学术思考,亦会进一步拓展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生成更多的学术资源,这无疑具有巨大的学术借鉴意义。有比较就会有不同,有不同方体现价值,有价值就必须予以关注、给予必要的借鉴。新时期我们开展相关元杂剧研究,绝不能偏于一隅、无视其他;不仅要与国内诸人文学科交流、开掘其深度,更要注重与异质文明中他者的互动,拓展其广度。“文学研究要发展,必须不断更新研究的观念和方法,而这就不能不吸收和利用外来学术文化的优秀成果。”②但我们亦需明白,西方的各种理论、观念和方法必须结合自身具体的研究内容,谨慎选取、灵活运用,既不能一味“向西”,不切实际的贩卖西方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方法;亦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双方间平等地对话,方能更好地实现中外元杂剧研究的互识、互证与互补,从而更好地推进新世纪元杂剧研究更深、更广、更健康的向前发展。
第2篇: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博士论文摘要中元话语和but观however犷的用法研究
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了文学、教育、经济、物理等十门学科2007年至2012年间发表的英语本族语者博士论文摘要共600篇,对其中出现的两种表示转折关系的元话语but和心however39;进行了学科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整体上&1的出现频率高于however39;,但它更多是用作句内成分的连接词,而当被用作元话语功能更显著的句外连接词时,however39;的使用频率比but更高,而且这种趋势不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性。这项研究对非英语本族语者的论文写作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研究背景
1959年,261118出土8首次提出“元话语”(以613出的概念,此后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对其从不同方面下了定义,williams是第―个运用metadiscourse这一术语的学者,他将其定义为“关于话语的话语,包括所有不涉及话语内容的材料vandekopple即认为元话语是指“并不会对基本的命题内容有所添加,但却能暗示作者的存在的话语”书面或口语语篇中有关基本命题信息内容以外的话语,能引导听者或读者去组织、解释和评价篇章所传达的信息“认为元话语指作者用来“组织语篇或表达对语篇内容或读者看法的一种语言机制”4109。随着大家对元话语认识的加深,诸多研究者通过建立语料库对元话语的使用展开了如体裁、学科等不同维度的研究分析。其中,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集中在学术语篇的写作方面“。
作为学术语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摘要往往是论文的缩影,需要准确客观地提炼出整体研究内容,对其进行总结,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简洁准确的了解。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定义,摘要是指对一份文件内容简略而准确的呈现。一篇摘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论文的发表,同时也起着能否吸引读者的作用。关于摘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摘要的体裁分析,如纲要式结构“―14和语言特征“―17等。此外,不少学者对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做了体裁对比分析“―19。
由此看出,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元话语和学术
论文摘要都做了很多研究,但针对论文摘要体裁中的元话语研究明显不足。作为在语篇中表转折关系的一种典型元话语和10界6乂6『外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中的用法对比20-22,而学术论文摘要这一体裁鲜有涉及。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摘要是一篇学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它必须具有清晰的纲要结构,因而常常需要借助如10界6^6『和等元话语来组织篇章内部的关系,以达到逻辑清晰,要点突出的目的。但由于两者意义相近,语法上有时又能相互替换,因此非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常常在写作中会将两者混淆,甚至导致误用。本文就以化I和10界6乂6『两个意义用法相近的元话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作为表转折的连接词在英语本族语者博士论文摘要中的使用。
二、研究问题
长期以来和10界6x6
近的连接词,虽然语法层面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可以表示转折意义,有时甚至可以互换,因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近义词。
以往的语法书中也大多是从语法差异的角度去区别这两个词,而对其具体使用中的差异鲜有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探索化I和10界6乂6『语本族语者博士论文摘要中的使用状况,研究问题如下:“)当和10界6x6『者在整个语料库以及在各个学科的语料库中是如何分布的?〔2〕当和&沉均用作转折连接词并可以互换时,两者分别在各个学科的语料库中是如何分布的?
三、研究方法
1, 语料库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是由自?阳卩〇681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在2007年到2012年六年间发表的600篇英语本族语者的博士论文摘要组成的。?阳卩〇681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唯一提供国外高质量学位论文全文的数据库,主要收录了来自欧美国家2000余所知名大学的优秀博硕士论文。这600篇博士论文摘要取自十门不同的学科,包括翻译、语言学、经济、工程管理、物理、数学、心理学、教育、历史和文学。每门学科每年收集10篇,因而每门学科共收集60篇,十门学科共计600篇,共约181782词。为保证每篇论文摘要是由英语本族语者完成,笔者收集语料时已对相关论文的作者进行了信息的核实。
2, 研究步骤
为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研究以计算机与人工结合的方式对语料进行处理。本研究所使用的检索工具为 主要利用了该工具的词汇检索功能。
首先,用检索软件检索化I―词时,会将(“阳)这一词组也一并检索出来,因此需要结合人工的方式将其排除。其次,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作为元话语,即表转折的连接词出现在博士论文摘要中的和^0稱代『,因此和 的其他用法需要手动排除掉,如当&I作为副词和介词以及并不表示转折意义的连词,当用作连词和表示其他意思的副词时等。最后,对整理后的语料进行人工统计和分析后,人工识别出用于句内成分连接词和句外连接词两种用法,并分别对其进行人工统计和分析。为排除每篇摘要长度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每一万字中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与讨论。
3, 研究框架
本研究以0^3“所提出的的元话语分析模式7为研究基础。〇71肋^和心6把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土血!39;30110031出80001^〕两种@。引导式元话语指的是篇章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读者借助这些特征获得作者所期望的解释。引导式元话语涉及作者组织篇章的方法,以及作者对读者知识的评估。其中表转换的词语主要指连接词,用来表明话语中的追加、对比、序列等内容。如表1所示,在引导式元话语中,1301和^0均属于表转换的元话语,在论文摘要中常以表转折连接词的方式对语篇内容进行引导、组织,使其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四、结果与讨论
1.3『均用作转折连接词时在各个学科语料库中的分布表2显示,在整个语料库中,3〇1的使用频率比匕0抑乂61^ 而在各个学科语料库中,3〇1也普遍比匕0界6乂6『次数多,其中在翻译、语言学、文学、历史、数学、心理学及经济七个语料库中3〇1的出现次数均多于,学科的语料库中两者的差距还比较显著(均在每万字6,0次以上〕,只有在心理学与经济两门学科的语料库中差距较小(分别为每万字2,1次和0.5次〕。虽然在教育、工程管理和物理三门学科的语料库中显示的是相反的结果,但两者差距并不太大〔分别为每万字3.0次、0.6次和2.2次〕。因此,整体看来,可以说各个语料库中3〇1的使用频率普遍高于此外,在各个学科论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比较稳定,大多在每万字10次以上,而匕0^6^^在各个学科论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波动较大,从每万字3.1到13.5次不等。
导致以上数据差异的原因是和用法的不同。作为转折连接词时既可以连接一个句子又可以连接一个句子成分,而匕0界6乂61句子。在连接句子成分时必然是省略了其他的某个或某些成分,因而句子会显得更加简洁。因此,1^1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如以下例句所示:
结语
本文对101和 用作元话语时在英语本族语者博士论文摘要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示,虽然101较更多的是用在句中表示句子成分间的转折。而在元话语功能更显著的句子间的连接方面,英语本族语者明显更多地使用、表示转折关系。而且,这种倾向在各门学科的摘要中都较一致。
本研究对非英语本族语写作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语法书上关于101和语法层面,无法揭示这两个所谓的近义词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因而基于语料库的类似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帮助非英语本族语者在从事学术论文写作时更准确地道地运用英语,写出更好更规范的学术论文。除此之外,本研究也为以后更多的关于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元话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第3篇:英语博士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分析
学术论文摘要是读者了解整篇论文的重要窗口,也关系到论文能否被认同。但是对英语本族语者博士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的比较研究却很少见。运用^^3“的“话语的人际模式”理论,对所建语料库中三个典型学科的90篇博士论文摘要进行互动式元话语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摘要在运用互动式元话语方面有多种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而且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研究结果对二语习得者在博士论文摘要的阅读与写作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元话语指的是话语的组织、对话语内容的看法、对读者态度的预测等体现篇章各种特征的一套机制。10学术论文摘要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重要窗口。但是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元话语研究的却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对学术论文的再评价,以及?3〇1的研究型文章摘要在互动式元话语方面的分析。但是对英语本族语者博士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却鲜有研究,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比较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鉴于博士论文摘要(以下简称“摘要”的重要性,本文通过自建语料库,收集三个学科的摘要,对其进行互动式元话语方面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准确描述摘要的语言特征以及不同学科摘要的共性与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研究方法
(一)语料库的创建
笔者所建语料库由600篇摘要组成,涵盖了10个不同的学科一翻译学、语言学、经济学、工程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以及文学。这些语料全部来自?学位论文全文检索平台。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信息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也为了让研究结果真实可靠,选取了2007~2012年的语料。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每年从每个学科抽
取10篇摘要。所选择的文章,第一作者全部是英语本族语者。整个语料库共有182251个单词。有的摘要,特别是理工类论文的摘要,会包含一些公式或定理,而这些公式或定理与本研究无关,且每篇摘要都用16X1格式保存,在复制过程中会出现乱码或公式错乱的情况,所以,笔者把出现的所有公式都删除了。为了便于查找,把这些含有公式的摘要用文档重新保存了一份。
选择?作为语料库来源的原因有三:其一,声望高,?学位论文全文检索平台是目前国内唯一提供国外高质量学位论文全文的数据库,主要收录了来自欧美国家2000余所知名大学的优秀博硕士论文;其二,数量大,目前中国集团可以共享的论文已经达到405506篇;其三,来源广,涉及文、理、工、农、医等多个领域,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
(二)语料的选择
为了方便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只选取三个学科一一文学“)、数学(⑷、经济学化)作为研究范围。之所以这样选,是因为文学属于人文科学,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而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这三个学科基本上代表了知识的三大体系。收集到这三个学科的摘要各60篇,共180篇,约60000词。为方便起见,把每篇摘要按照年份和学科种类进行编号,如:201203瓦,它代表的是经济类2012年第三篇摘要。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利用任意数据表通过分层取样,抽取尾数为奇数的摘要,收集到三个学科的摘要各30篇,共90篇,约27400词。本研究将对这90篇摘要进行详细统计。
(三)元话语的选择
对于元话语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的‘话语的人际模式”理论。和心6把元话语分为两类,即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1两者都有人际功能,但是前者借助于篇章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比如表转换、框架、内指、证据、注释的词语等,达到指引读者读完整个篇章的目的。运用引导式元话语,作者可以合理地组织信息,谋篇布局,使读者更易理解作者的用意,使信息传递达到最大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引导式元话语类似于;也7所倡导的语言的三种元功能之语篇纯理功能。2而互动式元话语着重于作者观点的表达、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与读者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元话语是评估性、参与性的。因此,互动式元话语相当于如7的人际纯理功能。0互动式元话语包括表模棱两可的词语(只6扣⑶)、表强调的词语、表态度的词语、表建立关系的词语、提及作者自己的词语。它更倾向于人际的互动。限于篇幅,本研究仅就互动式元话语进行考察。
二、数据分析与统计
(一)数据分析
秉承科学的原则,对所收集到的90篇摘要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分析,下面就互动式元话语的每种分类进行举例说明(其中,黑体部分指要研究的元话语)。
(二)数据统计
经过分析统计得到数据〔不排除有误差,但总体上还是准确的〕,见表1。从表1可明显地看出,在这三个学科的摘要中,五种互动式元话语都有涉及。同一个学科的摘要中,每种词类的使用数量也大不相同。从每种互动式元话语在三个学科的摘要中的使用总量来看,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提及作者自己的词语、表模棱两可的词语、表建立关系的词语,而这三种互动式元话语在各个学科的摘要中的使用情况却存在差异。
互动式元话语在摘要中的使用情况
呈现出多样性。从图1可以看出,互动式元话语总量总体上差别不大,但在三个学科中,数学这一学科的摘要中互动式元话的数量最多,而文学、经济学则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一般来说,学科“越软”其摘要中使用的互动式元话语就越多。1但本文中对数学的互动式元话语数量的统计却与这一结论不相符,下面会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的阐释。
(二)主要互动式元话语之间的比较及分析
图2显示的是总量排在前三位的互动式元话语,即表模棱两可的词语、表建立关系的词语、提及作者自己的词语。这说明这三种元话语在摘要中占主导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来看,表模棱两可的词语在文学、经济学、数学摘要中都占比较大的比重,但呈递减的趋势。表模棱两可的词语,比如腿山39;等,表示作者对命题信息不确定,因此采用间接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这说明在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由于对数据和证据等的准确性要求不高,而且结果更多变且不唯一,所以作者更倾向于显性的个人式的解说,以期与读者建立起联系,使读者确定自己的立场,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与读者互动,使读者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因此在软学科中,作者的语气更委婉和带有不确定性。然而,数学属于硬学科,也就是自然科学,它讲求数据的精确性和结果的肯定性及唯一性,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其摘要中表模棱两可的词语比较少。
提及作者自己的词语在数学摘要中的数量是文学的三倍、经济学的两倍。这么明显的差异与我们的认知大相径庭。一般而言,我们会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以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而在摘要中,提及作者自己的词语的使用总量是最大的,且学科‘‘越硬”,所使用的提及作者自己的词语越多。这说明理科类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更深入具体,且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及对研究的科学性及准确性的把握,足以让他们得出新的且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用第一人称,用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数据和证据,来确立自己的学术身份,获取读者的信赖,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以及自己对相关研究的贡献。
在互动式元话语中,表建立关系的词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占很大比重。从图3可以看出,与经济学和数学相比,表建立关系的词语在文学摘要中占的比例最大,几乎是经济学的三倍。作者通常会使用祈使句、插入语、问句等形式使读者参与到作者观点的阐述中,与读者互动,无形之中使读者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接受并赞同作者的观点,这样就使得信息传递达到最大化。尤其是在软学科中,作者一般都是依靠自己的解说来传递信息,与硬学科中精确的数据、有力的证据相比,作者必须很努力地与读者建立一种关系,使读者信服。
四、结语
鉴于我们所用的语料库来自同一个学术网站,所以分析所得的结果只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互动式元话语所做的量化研究只是摘要研究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像引导式元话语以及互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