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浅析生物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问题

  生物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开发周期长、生命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和周期长的特点。在生物产业的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样生物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在我国,生物产业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技术力量也比较分散,再加上生物产业的自身特点,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融资比较困难。

  

  生物产业是可持续发展产业,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内需,而且对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大对生物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财政金融对我国生物产业支持的总体态势

  

  我国生物产业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企业自筹、政府的财政拨款、金融机构贷款、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我国生物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较弱,无论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还是金融机构贷款,规模都不大。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投资额较少,风险投资较弱。

  

  1.政府的财政支持

  

  生物产业的发展阶段,从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品推向市场,再到实现产业化,政府的财政拨款一直是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的资金来源。虽然国家的这些财政资金支持了生物产业的发展,针对生物产业的发展,政府还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但是同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相比,国家在生物产业的投资比较弱。政府对生物产业的财政拨款是有限的,对于生物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来说,算是杯水车薪。有些企业因项目缺少资金支持,加上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而破产。

  

  2.金融支持

  

  生物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不具有规模优势。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制度处于金融抑制当中,由政府主导的金融配置的方向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被抑制在金融安排之中。金融市场安排具有高度集中性,银行承担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中小企业受到所有制和规模上的歧视。再加上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差,缺少有效的抵押担保等,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更难。中小生物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一些技术、知识、专利等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很难成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中小生物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存在着所谓的信贷配给现象。


    3.资本市场

  

  1992年以前,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财政投入。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一部分效益好、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生物企业获得了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生物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融资能力有限。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比较单一,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尤其是中小企业板块存在着股权分裂的现象,法人股无法流通,无法使风险投资有效退出。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标准和程序,使得只有业绩突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才能上市,在上市标准、监管方式等方面限制了生物产业上市融资。所以,创业板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门槛有待进一步降低,以进一步改善生物企业的融资状况。

  

  4.风险投资

  

  20世纪90年代,随着风险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的兴起,我国生物产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但是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对生物产业的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的制度还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从而限制了生物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除此之外,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如风险投资公司的税收负担比较重,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导致生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这种方式融资的力度较弱。

  

  二、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的着力点

  

  1.完善生物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也要调整,要增加对生物产业的财政预算,设立专门的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项目,发展科技研发机构,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攻关,增加生物产业科技研发的财政预算。

  

  用好财政补贴。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生物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加快生物产业的产业化步伐。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也要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进行贷款,促进生物企业发展。对国家重点支持、鼓励发展的生物产业产品、生物能源、材料等给予相关的税收政策。

  

  2.积极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创新

  

  建立生物产业金融支持的监测制度,预防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建立对生物产业金融支持的监测制度,将生物企业纳入监测的范围之内。定期对生物企业进行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进行分析,及时分析国际市场的生物产业发展状况,了解生物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建立有效的生物产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造相关的数学模型来分析相关指标与生物产业发展及金融系统风险的相关性。为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预防金融风险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金融创新。金融约束下的生物产业融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市场失灵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的手”进行调节,但是,就金融创新本身来说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相关部门应从金融政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

  

  从生物产业自身来看,首先,企业应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培育生物企业管理者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金融机构与生物企业之间的关系。其次,生物企业自身要积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自身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方式,大力引进适合自己的中高级人才,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治理结构。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管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规范透明、真实反映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财务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大力推进自身信用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生物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开资本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各类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新机会和新渠道。其中,许多生物企业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等的方式在公开资本市场上进行了有效的融资。自2004年6月中小企业板开设以来,—部分效益好的生物产业企业得到了直接上市筹资的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总体规模上看,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生物产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直接上市的几率都是比较低的。另外,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外相比,结构比较单上市公司股权分裂,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无法上市流通,使公司即使实现公开上市,创投资金也无法退出。目前,深圳中小企业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只能说是金融创新的一种过渡形式,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多样化的资本市场。

  

  积极发展我国生物产业的内部资本市场,自力更生解决资金问题。所谓内部资本市场,就是由拥有多个经营单位的企业集团总部和各成员企业参加的集团企业内部的资本融通市场。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更有效地获得相关信息,对于内部的资源配置也具有外部资本市场所不具有的优势。第一,融资成本较低。内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之间信息比较透明,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融资成本过高问题。另外,内部资本市场可以避免各种手续费等交易费用,也可以减少由于过多的股东和债权人介入而带来的代理费用问题。第二,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大大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因此,在我国现在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生物企业应适当地倾向于投资的多元化,构建多元化的内部资本市场。

  

  4.建立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性,狭义的风险投资就是指以高技术为基础的投资,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科技的项目,通过项目的高成长性和出售股权获得高收益。目前风险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但是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逐渐形成企业、个人为主体,由机构投资者出资为主,形成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企业三位一体的资本循环,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式。资金由投资者投入到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再将风险投资基金注入到符合条件的风险资本企业以及项目。这样通过资本的运作,增值的资本再回流到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再将资金收益回馈给投资者,从而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退出机制,利用金融手段分散生物产业投资中的金融风险,将资金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项目,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克服投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的困境,增加生物企业的有效资金供给,推动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浅议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下一篇:发展循环农业的财政金融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