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经济学学科与课程的源起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且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地方院校经济类专业的办学基本定位在于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创新与创业型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商务精英是其主要目标,而区域经济学这门课程在提升地方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与优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合理的教学内容与适当教学方法则是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科已有了很大发展,其教材建设也随之稳步上升。从学理上看,区域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古典经济区位理论,从1954年瓦尔特·艾萨德创立 “区域科学协会”开始,西方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问也有六十余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陆续出现一些经济问题,区域之间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日益加剧,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区域经济学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已引起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的区域经济学学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相应著作层出不穷,区域经济学的教材也是众多,单摆在编者书架上的教材就不少于30余种。众多区域经济学教材和相关著作的出版,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学者、政府部门和应用工作者对本学科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他们面对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问题不断突显现状,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需要探寻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而为所在区域和全国经济发展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正是区域经济学科发展的追求方向。另一方面,就教材而言,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不同学科与知识背景的作者所编的教材强调的重点不同;区域经济学不同教材的内容差异较大,造成了学科的一些混乱;学科理论与应用上显现出不少脱节;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不是太强。
二、基于城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建设
国内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学教材主要有:时间相对较早的有周起业(1989)、刘再兴(1996)等,这些教材是在国内最早对区域经济学进行探索的成果之一,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引导作用;之后,区域经济学教材迎来了大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更是发展迅速,这些教材不仅对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培养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从内容体系上讲,不同的《区域经济学》教材的重点不一,如郝寿义与安虎森(2004)所编的教材主要内容有: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城乡边缘区、乡村经济、区域经济政策等。聂华林(2006)所编的教材主要内容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区域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关系、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研究方法等。孙久文(2008)所编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与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战略与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等内容。高洪深(2014)所编教材主要内容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总部经济、梯度理论、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区域济产业结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等。
纵观以上内容,结合地方院校区域经济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内容展开: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基本理论,如梯度推移理论、辐射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包括区际经济关系、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及其具体内容;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包括产业布局的区位与指向、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包括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评价等;总部经济,包括总部经济的提出、内涵与形成机制、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发展的一般路径和一般逻辑等;县域经济,包括县域经济内涵、现状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市与乡村发展,包括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与区域发展,城乡统筹等;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包括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关系,城市群的概念、功能与形成机制及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区域开发及其规划,包括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等;区域经济政策,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内涵与作用、目标与工具,新中国区域政策演变;区域经济研究方法论,包括区域经济常用研究方法及其新发展。这些内容既包括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等,又集中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的热点内容,如区域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等,同时还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的方法论,这些内容对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这也是笔者主编的区域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能达到培养地方院校经济类人才的要求[1]。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
1.案例教学。哈佛大学兴起的案例教学法,经由哈佛商学院的推广后得到了大量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场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工作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问题,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区域经济理论或提升其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实质能力。地方院校经济类专业在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时,用案例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理论素养大有裨益,特别是一些应用性强的章节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更是作用显著,笔者本人就常在县域经济、区域规划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此方法。如在县域经济发展时,我们不仅以每一个具体的县为案例来对该县的经济发展中方方面面进行介绍,更重要的我们还会该县的每个方面集中以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产业结构时不仅结合该县的三次产业结构来分析,还要对该县在规划产业园区时是如何进行产业选择并加以布局,以达到县域经济增长的目的,把园区产业规划与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典型园区发展案例,详细对产业园区进行SWOT分析,明确产业园区战略定位与产业定位,对产业园区主要产业详细分析,并对产业园区的产业规模与经济及社会效益进行预测,最终制定出该县的产业发展策略。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觉得适用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地方院校学生学好产业园区对将来我国的城乡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作用。
r教学。Seminar是当前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19世纪末至现在已被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并运用于大学中的各个学科。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互动性强,实现了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二是民主性,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为学生建构平等与民主的学习空间;三是激励性,师生双向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四是学术性强,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Seminar教学,在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较广泛的运用。在形式上,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教师指定题目,也可学生自选题目,还可以采取报告加讨论式的方式等。在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如在“区域产业结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设定一些主题供学生选择,如“上海汽车工业区位商”“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路径——以特定区域为例”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在实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与潜力都发挥得非常好,学生在课外花的时间比在课内的多得多,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城乡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3.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它能引导学生高度参与和主动地去学习,完整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在区域经济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能起到中介与桥梁的作用。改变《区域经济学》教学由传统的传授性向研究型转变,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参与,正是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独到之处。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显著作用[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型教学应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调研家乡所在区域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如对家乡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关性等进行调查,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重要的一部分,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以区域经济学教学促城乡一体化人才的培养的目标。